爨碑

中國書法史上地位極高的作品

爨[cuàn]碑又稱“二爨”,為“南碑瑰寶”。所處雲南曲靖市境內,是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這兩方碑刻,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極高。

來歷


爨碑
爨碑
魏晉南北朝時期爨氏長期統治雲南,現存兩塊爨碑是最好的證明。
這兩塊爨碑分別叫《爨龍顏碑》、《爨寶子碑》,保存至今,被譽為神品。其書法字體是隸書到楷書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分存於雲南陸良貞元堡和曲靖一中校內。
它曾遍佈於中國的某一片山野,它以水恆的材質,書寫著畢夏故國的山河舊樣,記錄下赤縣神州的滄海桑田。被稱為長春之國的雲南,西倚涼雪之山,南臨滄浪之水,除奇異的山姿水態和風土人情外,這裡還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千載以下,生活在這裡的眾多少數民族創造出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留下了浩瀚的文化遺產,各種歷史文獻充箱盈櫃。
其中,尤以東巴經書、貝葉遺文、摩崖石刻和歷代斷碣殘碑蔚為大觀。

爨龍顏碑


簡介

在雲南省陸良縣彩色沙林西面約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閣寺打殿內,聳立著一塊古碑,這就是全國著名的爨龍顏碑。
它的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 《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
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高3.88米,寬1.46米,字數亦多,除碑陰題名外,僅碑陽即存文900餘字,故稱“大爨”。
它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迹。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碑文說:爨氏的祖先,最早為顓頊,戰國為郢楚,漢代為班固,至漢末“采邑於爨”,以為姓。雖其先祖先是否為顓頊、郢楚、班固,難以考查,但爨氏是中原流播南人的漢人則較為明顯。

碑文

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
君諱龍顏,字仕德,建寧同樂縣人。其先世本高陽顓頊之玄胄,才子祝融之渺胤也。清源流而不滯,深根固而不傾。
夏后之盛,敷陳五教,勛隆九土。純化佈於千古,仁功播於萬祀。故乃耀輝西嶽,霸王郢楚,子文銘德於春秋,斑朗紹縱於季葉。陽九運否,蟬蛻河東,逍遙中原。班彪刪定漢記,班固述修道訓。
爰暨漢末,采邑於爨,因氏族焉。姻婭媾於公族,振纓蕃乎王室。
乃祖肅,魏尚書僕射,河南尹,位均九例,舒翮中朝。遷運庸蜀,流薄南入,樹安九世,千柯繁茂,萬葉雲興。
鄉望標於四姓,邈冠顯於上京。瑛豪繼體,於茲而美。祖,晉寧、建寧二郡太守,龍驤將軍,寧州刺史。考,龍驤輔國將軍八郡監軍,晉寧、建寧二郡太守,追謚寧州刺史、邛都縣侯。金紫累跡,朱黻充庭。
君承尚書之玄孫,監軍之令子也。容貌瑋於時倫,貞操超於門友。溫良沖挹,在家必聞。本州禮命主簿不就,三辟別駕從事史,正式當朝,靖拱端右。
仁篤顯於朝野,清名扇於遐邇。舉義熙十年秀才,除郎中、相國西鎮,遷南蠻府行參軍,除試守建寧太守。剖符本邦,衣錦晝游。民歌其德,士詠其風。於是貫伍鄉朝、本州司馬、長史。
而君素懷慷慨,志存遠御,萬國歸闕,除散騎侍郎。進無烋容,退無慍色,忠誠簡於帝心,芳風宣於天邑。
除龍驤將軍,試守晉寧太守,軺車鉞斧,金章紫綬,綮戟幢蓋,襲封邛都縣侯。
歲在壬申,百六遘釁,州土擾亂,東西二境,凶豎狼暴,緬成寇場。君收合精銳五千之眾,身伉矢石,撲碎千計,肅清邊嵎。
君南中磐石,人情歸望,遷本號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候。君姿英雄之高略,敦純懿之弘度,獨步南境,卓爾不群。
雖子產之在鄭,蔑以加焉。是以蘭聲既暢,福隆後嗣者矣。自非愷悌君子,孰能若斯也哉?昊天不弔,寢疾彌篤,享年六十一。歲在丙戌十二月上旬薨。黎庶痛悼,宋、夷傷懷,天朝遠感,追贈中牢之饋也。
故吏建寧趙次之,巴郡杜長子等仰懷仁德,永慕玄澤,刊石樹碑,褒尚烋烈。
其頌日:
巍巍靈山,峻高迢遰。或躍在渆,龍飛紫闥。邈邈君候,天姿英哲。縉紳踵門,揚名四外。束帛戔戔,禮聘交會。
優遊南境,恩沾華裔。撫伺方岳,勝殘去煞。悠哉明后,德重道融。綢繆七經,騫騫匪躬。鳳翔京邑,曾閔比蹤。
如何不弔,遇此繁霜。良木摧枯,光輝潛藏。在三感慕,孝友哀傷。銘邇玄石,千載垂功。
祖已甍背,考志存銘記。良願不遂,奄然早終。嗣孫碩子等,友乎哀感,仰尋靈訓,永慕高蹤,控勒在三。仲秋七月,登山採石,樹立玄碑,表殊勛於當世,流芳風於千代,故記之。
寧州長子驎弘早終,次弟驎紹、次弟驎暄、次弟驎崇等建樹此碑。
大明二年歲在戊戌九月上旬壬子朔嗣孫碩瑞、碩才、碩繗、碩萬、碩思、碩閭、碩羅、碩闥、碩俗等立。
匠碑,府主簿益州杜萇子。文,建寧爨道慶作。

譯文

爨君名龍顏,字仕德,是建寧郡同樂縣人。他是上古帝王少昊和顓頊的遠代子孫,也是高陽氏火正祝融的後裔。
他家的世系源遠流長,清理起來沒有遺漏的地方;也象根深蒂固的大樹從未傾倒過。當夏朝盛世,他的祖先輔佐夏帝廣泛施行五倫的教化,功勛傳遍九州疆土。淳厚的教化遺澤千古,仁政的功德傳播萬代。他家祖先的厚德輝耀著西嶽一帶,又輔佐郢楚成就霸王的業績,令尹子文的美德著稱於春秋時期,班朗雖生於春秋末世,也能繼承祖宗的事業。
不料家族遭到了惡運,不得不離開河東地區,遷到中原以求發展。後來,家族又興旺起來。班彪刪訂增補漢代的史冊,班固著成《漢書》,又師法古人,開發了聖賢經典中的大道和遺教。到了漢末,他家受封食邑於爨地,因此就以“爨”作為族人的姓氏。通婚聯姻的都是公卿貴族,為官的比王朝的宗室還要多。他的遠祖爨肅,官至曹魏的尚書僕射兼河南尹,爵位和九卿同等,在朝中廣有勢力。後世子孫又輾轉遷到了四川、湖廣一帶,一部分又漂泊到了南中
爨家經過九代人的發展和安居樂業,家族興旺,人戶像大樹枝那樣繁茂,子孫像滿樹綠葉那樣蔥鬱。
爨家的聲望已經被列為四姓世家,仕宦譽滿京城。英雄豪傑的家世已達到全盛了。爨君的祖父是晉寧、建寧二郡太守,加龍驤將軍銜,又晉陞為寧州刺史。父親加龍驤輔國將軍銜,任八郡監軍,又任晉寧、建寧二郡太守,死後追謚為寧州刺史和邛都縣候。爨家佩金印紫綬的官,一代接一代;穿紅色朝服的人充滿家裡。爨君就是魏尚書僕射爨肅的遠孫,八郡監軍的公子。他儀錶不凡,勝過常人;操守高尚,超過家族中的子弟。他溫和善良的性情,謙遜謹慎的作風,雖然在家還未出仕,早已在社會上遠近聞名。本州以禮聘他為主簿,他沒有就任,又三次徵召他做別駕從事史,他也沒有去。他按國家正途入仕朝廷以後,在尚書令左右勤慎供職。他的仁愛厚道朝野聞名,廉潔的聲譽傳遍遠近。他被推薦為晉安帝義熙十年的秀才,被任命為郎中,不久,朝廷選拔徵召鎮守西南邊防的人才,他被升遷為南蠻府行參軍,並代理建寧郡太守。他被朝廷任命為家鄉的封疆大員,真所謂“衣錦晝游”,榮耀已極。老百姓歌頌他的德政,士大夫讚賞他的風範。於是,他著手整頓家鄉的吏治,按門第高下任用司馬、長史等官職。但爨君素來胸懷慷慨,心裡記著皇上,於是從萬里之外的雲南去晉見天子,朝廷任命他為散騎侍郎。他被選用並無喜色,被斥退也不會有怒容。他的忠誠記在皇帝心裡,他的高風流傳於京城。繼而官拜龍驤將軍,並代理晉寧太守。他乘著輕車,佩帶金章紫綬,斧鉞開路,棨戟前驅,旌旗飄飄,並且襲封了邛都縣候的爵位。劉宋文帝元嘉九年,時運遭厄,寧州地區受到擾亂,在東爨和西爨兩地,暴徒象豺狼一樣瘋狂,到處成了戰場。他集合精兵五千餘名,不避矢石,殲敵數以千計,肅清了邊疆的戰亂。他是南中地區一塊堅固的磐石,人們從內心裡敬仰,朝廷又晉陞他承襲祖上的官職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和封邛都縣候。他具有英雄豪傑的雄才大略和宏偉氣度,在南中可算首屈一指、卓著超群的人物,即使象子產在鄭國那樣的不朽功績,也超不過他。因此,他那若蘭花般的聲譽,已經到處傳開了,榮華富貴也帶給了子孫後代。如果不是和樂君子,如何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怎奈上天不予垂憐,他卧病越來越重,於劉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上旬逝世,享年六十一歲。老百姓沉痛哀悼,漢族和少數民族無不心痛,遠在朝廷的君臣也很震悼,追贈他中牢的祭禮。他的舊屬建寧的趙次之,巴郡的杜長子,敬仰緬懷爨君的仁德,永遠思慕他的深遠恩澤,於是刻石立碑,記載和頌揚爨使君的豐功偉績。頌詞如下:
巍峨的靈山啊,
是多麼俊偉挺拔而又蒼茫連綿!
原來是活躍在深淵的潛龍,
終於飛向帝王的宮殿。
高瞻遠矚的君侯啊,
天姿多麼英俊明哲!
士大夫們走訪盈門,
四面八方傳揚著使君的名聲。
禮品的眾多,說明四方聘問的紛紜。
在南中你和人民水乳交融,
你的恩澤灑遍華夏的邊境。
你是安撫西南的方伯,使人去惡從善,
幾乎廢除了死刑。
永垂不朽啊!
你的崇高德化使百姓和樂寧靜。
徠你鑽研七經啊孜孜不倦,
你正直不阿,盡忠而不顧身。
你象鳳凰飛翔在神京,
你的孝行可比閔損、曾參。
為什麼啊,昊天不佑,
善人遭到繁霜?
棟樑摧折,哲人的光輝永遠潛藏。
長輩們哀悼思念,
子弟們泣血悲傷。
只能立碑刻石,
記載你的功德,
永誌不忘。
祖父薨逝以後,先父曾有志立碑,但美好的願望還未實現,就突然早早死去。嗣孫碩子等感到極大哀傷,秉承先父的一貫訓誡,永遠追慕先祖的高風亮節,再三克制極度悲傷的感情,於仲秋七月,上山採擇石料,樹立這塊石碑,向世人表彰祖先的特殊功勛,使他的優良作風傳播千萬代,因此附記在碑末。
寧州刺史爨龍顏的長子鱗弘早逝,次弟鱗紹,三弟鱗暄,四弟鱗崇等建立此碑
大明二年九月初一,嗣孫碩子碩某碩端碩萬碩思碩閭碩羅碩闥碩俗等敬立
督造石碑的是爨府主簿益州杜長子
碑文是建寧爨道慶作

特色

爨龍顏碑,詞采富麗,文筆凝鍊,富於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識分子爨道慶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就書法而言,筆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有人將它與嵩高靈廟碑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民國年間,有人偽作“元豐二年(1079年)春社祭祀日十二世孫吉如手拓”的“古本”,以“五百金”高價出售。有人受騙,還自以為得“宋拓最初之本”呢!
在陸良彩色沙林西面約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閣寺大殿內,聳立著一塊古碑,這就是全國著名的“二爨”之一的爨龍顏碑。它的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鄧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此碑是寧州刺史爨龍顏的墓碑,又稱大爨碑,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字數亦多,碑高3.38米,寬1.46米。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題名三段,共313字。碑額呈半圓形,上部浮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鳥(三足鳥);月中有蟾蜍。中題“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在清道光六年,為金石家阮元出任雲貴總督時,訪求名碑於陸良貞元堡發現,命知州張浩建亭保護,並題跋。
爨龍顏為當時雄踞雲南東北部爨氏首領,世襲本地官職。碑文追傷痛爨氏淵源及本人的生平事迹,可補正史之不足。碑文為爨道慶所作。

書法特色

《爨龍顏碑》、《爨寶子碑》“二爨”是兩塊雲南“南碑瑰寶”。《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寶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說這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爨龍顏碑》,碑文書法字體介於隸楷之間,書法風格獨特,被稱為“爨體”。碑文古雅,結體茂密,雖為楷書,卻饒有隸意,筆力遒勁,意態奇逸,結體多變,是隸書至楷書過渡的典型。
書家對它多有推崇。范壽銘:《爨龍顏碑跋》說:“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康有為對此碑推崇備至,說此碑“與靈廟碑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鍾繇)實承中朗之正統。”他在《碑品》中將爨龍顏列為“神品第一”,贊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棄,當為隸楷極。”由於書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覓拓本學書者,道光年間曾有人為詩紀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遠來萬里求此碑,桂阮頗詳王未備。千錢買寄汝一觀,朴散風神同北魏。”

爨寶子碑


概況

爨(cuàn)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於曲靖縣城南70里的揚旗田。咸豐初年,因重修縣誌,首錄碑文,有關人士認為有價值,才移至城內的武侯祠。今存曲靖第一中學,建碑亭保護。滇人袁嘉穀為碑亭撰書一聯:
奉東晉大亨,寶子增輝三百字。
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
爨寶子碑立碑至今,已1570餘年。這裡的“三百”、“二千”,是為了語言對仗,取其約數。實際碑文共388字,立於東晉“大亨四年歲在乙已四月上旬”。爨氏是南中大姓、豪族。早在三國時代,諸葛亮親征雲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亂后,就“收其俊傑”為地方官吏,其中“建寧爨習”,“官至領軍”;諸葛亮又“移南中勁卒”,充實蜀漢軍隊,“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南中志》)至魏晉南北朝,爨氏已稱雄南中。1971年陸良縣曾出土石刻一方,上書“泰(太)和五年歲在親(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龍驤之墓”。這“龍驤”是晉將軍名,地位略低於三公,魏晉南北朝在南中的統治者,多加封“龍驤”。這碑石雖僅寥寥數語,但證明早在爨寶子之前80餘年,爨氏就有人做龍驤將軍。其家族早已赫一時,稱霸一方了。從碑文看,這位23歲就已夭亡的太守,振威將軍是襲職。碑末署名的,有主簿、錄事、西曹、都督、省事、書佐、千吏、小吏、威儀等大小官吏13人,這,可看出官吏權勢者的阿諛、依附,也可考查當時地方官吏的設置情況,以補史志之缺。
爨寶子碑俗稱“小爨”碑,立於東晉大亨四年(404年),碑身長方形,通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首半圓形,碑額題“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5行15字。碑文400字,13行,每行7~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均為正書。除最後一字缺損外,其餘都清晰可辨。碑的主要內容是敘述爨寶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績,爨寶子是釁部族首領,世襲建寧郡太守。爨氏是漢末至唐代中期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建寧(今曲靖地區)、晉寧(今滇池地區)兩郡,是爨氏管轄的中心地區。碑末的職官題名,記載了當時建寧太守的屬官名稱,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碑的左下方刻有清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南寧府鄧爾恆題跋,記載了此碑的出土和流傳情況。
碑文字體雄勁古樸,用筆方折,反映了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跡象,是研究中國書體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有著極高的書法的地位,書法史上常將此碑稱為“小爨”,與南朝爨龍顏碑並稱為“二爨”。
爨寶子碑,字多別體。後人多有考釋。書體在隸楷之間,結構古樸,方毛有勁,拙中帶巧,古氣盎然。前人多所稱道:李根源說該碑“下毛鋼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稱其書法“樸厚古茂,奇姿百出”。
與爨龍顏碑相較,此碑字數較少,石碑較小(高1.83米,寬0.86米),故後人稱爨寶子碑為“小爨”。大亨是晉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號,次年又改稱元興,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號義熙。雲南遠在邊陲,不知內地年號的更迭,故仍沿用。
碑質為沙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於曲靖揚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內,現存於曲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宙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正書。碑文記述爨寶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領,世襲建寧郡太守。
196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內容

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
君諱寶子字寶子,建寧同樂人也。君少稟瑰偉之質,長挺高邈之操。通曠清恪,發自天然;冰潔簡靜,道兼行葦。淳粹之德,戎晉歸仁。九皋唱於名響,束帛集於閨庭。抽簪俟駕,朝野詠歌。州主薄治中別駕,舉秀才本郡太守。寧撫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寢疾喪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慟發中,相與銘誄。休揚令終,永顯勿剪。其詞曰:
山嶽吐精,海誕陼光。穆穆君侯,震響鏘鏘。弱冠稱仁,詠歌朝鄉。在陰嘉和,處淵流芳。宮宇數仞,循得其牆。馨隨風烈,耀與雲揚。鴻漸羽儀,龍騰鳳翔。矯翮凌霄,將賓乎王。鳴鸞紫闥,濯纓滄浪。庶民子來,摯維同響。周遵絆馬,曷能赦放。位才之緒,遂居本邦。志業方熙,道隆黃裳。當保南嶽,不騫不崩。享年不永,一匱始倡。如何不弔,殲我貞良。回抱聖姿,影命不長。自非金石,榮枯有常。幽潛玄穹,攜手顏張。至人無想,江湖相忘。於穆不已,肅雍顯相。永惟平素,感慟愾慷。林宗沒矣,令名遐彰。爰銘斯誄,庶存甘裳。嗚呼哀哉!

藝術價值

此碑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康有為曾在《廣藝舟雙楫》中評其為“寶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雲“樸厚古茂,奇態百出,與魏碑之《靈廟》、《鞠彥雲》皆在隸楷之間,可以考見變體源流”。它與書刻於公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廟碑》風格接近。其立碑之時距書聖王羲之死時僅30年,卻與世傳右軍法帖書風之清雅俊逸大為迥異。
它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氣度高華,氣魄雄強,奇姿盡現。究其淵源,因屬隸變時期的作品,體勢情趣、情態均在隸楷之間。寓飄然於挺勁,雜靈動於木訥。
由於其脫胎於漢隸筆法,故而波磔猶存,相較於《張黑女》《元懷墓誌》等成熟的魏碑,它則更顯得“原生態”。此碑字用筆方峻,起收果斷,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馬行空,神秘莫測,令人產生豐富聯想。

碑的精髓

綜上,爨寶子碑不是名家所書,也不講究什麼筆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間味,野蠻味,和南朝正統的名人書家嚴守法度,筆意結構,書卷氣形成強烈對比。學爨寶子碑就是要從這些"不法","不名","不筆","不漢"中去體味一種別的什麼東西,這種”別的什麼”才是爨寶子碑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