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亭

園林植物專家

王鳳亭,園林專家,園林植物專家。主持“雪松人工授粉育種技術”研究獲得成功;研究並提出“杜仲環狀大面積剝皮后新皮再生技術”,結束了中國傳統殺樹採藥的傳統模式,為保護和推動杜仲樹種的發展作出貢獻;組織並參加編纂《華北樹木志》、《山東樹木志》、《園林設計簡編》等多部專著。

個人履歷


1910年1月15日 出生於山東省昌樂縣五圖鎮鄧家莊。
1925-1928年 山東濰縣廣文中學讀初中。
1928-1931年 南京金陵中學讀高中。
1931-1933年 南京金陵大學工業化學系學習。
1933-1936年 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學習。
1936-1937年 任山東省建設廳合作事業指導處技術幹事。
1937-1938年 任陝西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園藝場技士。
1938-1943年 任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園藝場技士兼講師。
1943-1949年 任青島華北酒精廠總經理、廠長兼華北商行總經理、中美冷藏庫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1947—1949年 兼任山東大學園藝系教授。
1949-1952年 任華北化學工廠技術廠長。
1952-1954年 西北農學院園藝系副教授、觀賞園藝教研組主任等。

人物生平


王鳳亭,1910年1月15日生於山東省昌樂縣五圖鎮鄧家莊。他的伯父王宣忱和堂兄王鳳振都是立志以實業興邦的民族工商業者。受父兄的影響,王鳳亭自少年時期就選擇了科學救國的道路。小學畢業后,王鳳亭考入濰縣廣文中學。1928年考入南京金陵中學讀高中,1931年高中畢業后考入金陵大學工業化學系,準備在化學工業領域實現自己的抱負。30年代初,作為南京國民政府特別市的青島市城市建設、城市園林及旅遊等方面發展相對較快,需要大批專業人才。伯父希望王鳳亭在這方面有所建樹,於是王鳳亭在化學系就讀兩年後轉入園藝系學習。1936年,王鳳亭大學畢業后,經金陵大學推薦,到山東省建設廳合作事業指導處任技術幹事。這期間,他著重對山東著名特產果品——肥城桃萊陽梨的生產技術進行改良研究,確立和推廣科學的生產技術,對提高產量和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他組織果農,創立了比較科學的運銷體系,保證鮮果及時運出和銷售,有利地扶持了名牌果品的生存和發展。1937年7月,七七事變后,日軍侵佔了中國華北的大片領土,王鳳亭不願在侵略者的鐵蹄下作亡國奴,遂去了陝西。經袁義田教授推薦,到武工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園藝場任技士,次年開始兼任園藝系講師。西北農業專科學校改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后,仍擔任上述職務。在這段時期內,王鳳亭與西北植物調查所的植物學家劉慎諤鍾補求二位教授通力合作,創建起國內第一座近代植物專類園——西北植物調查所植物園。1943年,伯父和堂兄相繼亡故,伯母要王鳳亭回青島接替父兄的事業。於是他不得不放棄專業返回青島,出任華北酒精廠股份兩合公司總經理兼廠長等職。1947年,王鳳亭應山東大學之聘,兼任山東大學園藝系教授。1949年6月,青島市解放。王鳳亭將自己掌管的企業與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合作,創辦起青島市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華北化學工廠,由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派員出任經理,王鳳亭任技術廠長。由於他在青島工商界率先擁護剛剛建立的人民革命政權,故被選為青島市第一屆人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陝西西北農學院邀請王鳳亭前去任教。王鳳亭認為,培養更多的人才進行新民主主義建設比經營實業更有意義。於是他毅然放棄了青島的各種實業,於1952年重返西北農學院,出任該院園藝系副教授、觀賞園藝教研組主任等職。

主要論著


1 王鳳亭(參編).華北樹木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78
2 王鳳亭(副主編).山東樹木志。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3 王鳳亭等。山東沿海木本藥用植物.青島市衛生局.1983
4 王鳳亭。園林設計簡編。青島市園林局(內部材料).1984
5 王鳳亭。鹽鹼地園林綠化。鹽鹼地綠化彙編.中國植物學會.1991
6 王鳳亭。建立耐鹽鹼、抗鹽人工植物群生態系統。生態園林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園林雜誌社,1993
7 王鳳亭。青島特有植物及其開發。青島:青島出版社,1996

主要貢獻


很多觀賞植物還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屬杜仲科杜仲屬落葉喬木,是名貴的傳統中藥材,主要以樹皮入葯。杜仲在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應用歷史,傳統的採藥方式是砍倒成年樹剝取樹皮。這種殺雞取卵式採集造成杜仲不能大面積栽植,也難以形成大樹。杜仲又是觀賞價值較高的樹種,但因採藥必死的原因在城市園林中應用極少。為營造和發展藥材林,將杜仲應用到城市園林綠化方面,提高園林觀賞效果,王鳳亭從1975年開始,對杜仲剝皮及再生技術進行研究。經幾年的研究和反覆試驗,摸索出一整套科學的技術措施。通過選擇適宜的剝皮時間、溫度和濕度,使杜仲經過大面積環狀剝皮之後,不但不死亡,而且能使新皮再生。這項技術研究的成功,開拓了杜仲藥材的葯源,對大面積發展杜仲藥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且為擴大城市園林綠化應用樹種,保護重要的觀賞樹種產生良好的效果,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該成果論文發表於青島1976年5月的《醫藥科技簡報》和1977年11月的《科學實驗》刊物上。國家醫藥總局先後在青島召開了三次全國性現場會,對該項技術進行推廣。研究成果於1982年榮獲國家醫藥總局頒發的科技進步二等獎。1982年以前,山東地區僅有一本記述草本藥用植物《藥物手冊》。為對山東藥用植物進行全面調查,王鳳亭提出,並由青島市園林局、青島市衛生局、青島市葯檢所的工程技術人員聯合組成調查組,對山東省內木本藥用植物進行調查。當時王鳳亭已70高齡。他親自帶領調查組,到壽光濰北膠南、昆崙山等地對藥用樹種現場確認。他們為山東沿海中草藥採集擴大了葯源,並對原有的《藥物手冊》給予了補充。調查成果“山東沿海藥用植物”榮獲1983年青島市科委頒發的三等獎。

個人成就


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是世界四大著名觀賞樹種之一,原產於喜馬拉雅山西部,於20世紀初引入青島。因該樹種屬雌雄異株,少數為雌雄同株,而且雄花先於雌花10~15天開放。這種雄雌不遇的現象使雪松無法在自然條件下受精繁殖,因而以往的繁殖僅僅依靠扦插或從國外購買種子。扦插繁殖的樹苗成活率低,抗病蟲能力差,退化現象嚴重;從國外購買種子要受資金等多方面限制,使雪松在國內的推廣應用面臨困難。王鳳亭帶領青島市園林處的工程技術人員,對雪松生長習性進行多年觀察,發現了雪松雌雄不遇的現象,終於研究出花粉冷藏技術和人工授粉工藝。他們將先期開放的雄花花粉採集后選擇適當的低溫冷藏保存,在雌花開放期內分三次對雌花進行人工授粉。這項研究於1957年首次取得成功,從根本上解決了雪松有性繁殖的難題,在青島地區獲得了大批雪松種子,播種后獲得了成批的有性繁殖樹苗,加速了雪松在青島的繁殖和推廣。有性繁殖不但成活率高,而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很快適應了中國北方露地栽培的氣候條件,為國內北方城市引植雪松提供了健壯苗木,因而也使青島市成為國內最大的雪松繁育基地。該項科技成果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雪松也被評為青島市的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