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榮

重慶大學教授

劉新榮,男,1969年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庫區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社會任職


日本東京大學土木工學科客座研究員
交通部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博士后
總後優秀人才工作站博士后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地下空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岩溶勘察與基礎工程專委會副主任
教育部城市地下空間專業教學指導小組副組長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與地下工程分會理事
中國公路學會公路隧道分會常務理事
重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
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
《隧道建設(中英文)》編委

主要成就


教學成就

教學情況
(1)主要教授課程
1)工程地質,專業基礎課,4學時/周,2屆,本科生課程,123人
2)岩體力學,專業基礎課,4學時/周,4屆,本科生課程,232人
3)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專業基礎課,6學時/周,1屆,本科生課程,69人
4)高等岩石力學,專業課,4學時/周,2屆,博士生課程,26人
5)地下建築結構,專業課,4學時/周,2屆,本科生課程,122人
(2)主要實踐性教學
1)工程地質實習,學生123人
2)土木(岩土)專業畢業實習,69人
3)《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設計,30人
4)土木(岩土)專業畢業設計,7人
(3)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
岩體力學》課程建設,重慶大學項目,2006-2007
(4)作為第一署名人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
1)參編《土木工程施工》(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2)參編《岩石力學》(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學科專業“十五”規劃教材、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3)系統性思維在岩土工程科研教學管理中的應用,高等建築教育,第二作者,2003
(5)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
1)2006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授予單位:教育部,第一署名
2)2005年,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授予單位:重慶市教委,第一署名
3)2004年,重慶市首批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授予單位:重慶市教委,第一署名
4)2003年,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授予單位:寶鋼教育基金會,第一署名
5)2002年,重慶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獎,授予單位:重慶大學,第一署名

學術研究

研究方向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隧道與地下工程穩定性
岩土工程災變機理與防治技術
岩土工程安全與測試技術
(1)學術研究課題
1)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溶腔形態及其穩定性的非線性理論探討與試驗研究》,2002-2005
2)主持國家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重點項目《三峽庫區水—岩相互作用對庫岸邊坡穩定性影響及邊坡防治技術研究》,2003-2006
3)主持交通部西部計劃項目子題《邊坡支擋結構優化設計研究》,2002-2004
4)主持重慶市應用基礎研究項目《複雜地質條件下公路隧道滲流場與損傷場耦合研究》,2004-2006
5)主持交通部規範制修訂項目子題《黃土連拱隧道信息化施工力學與圍岩穩定性測試研究》2003-2005
(2)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1)“Stability Analysis of Lishi Loess Doubled Arch Tunnel”《 Eurock2005》,2005.5,第一作者
2)“Research on excavation method of large span and ultra shallow buried light railway station tunnel”《3rd ARMS》,2004.11,第一作者
3)“黃土連拱隧道二次襯砌的結構分析與監測研究”,《岩土工程學報》,2005,6,第一作者
4)“岩鹽溶腔頂板複合岩層力學性質的試驗研究”,《重慶建築大學學報》,2004,5,第一作者
5)“岩鹽溶腔圍岩應力分佈規律的有限元分析”,《重慶大學學報》,2005,2,第一作者
(3)獲得的學術研究表彰/獎勵
1)"岩體開挖力學效應及錨固工程質量檢測新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授予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三署名,2007
2)“非線性科學在岩質邊坡爆破中的應用研究”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獎授予單位:教育部,第一署名,2002
3)“錨固系統無損檢測新技術研究”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獎授予單位:教育部,第四署名,2004
4)“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沉降規律及應用研究”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獎授予單位:重慶市,第三署名,2006
5)2009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者

主要成果

近年來,主持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6項,主編地方標準1項,參編行業標準1項及地方標準1項;出版專著3部,主編教材3本,參編教材5本,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60餘篇,EI收錄220餘篇。

研究生培養

已培養博士后5人;培養博士30餘人;培養碩士80餘人,其中獲重慶市優秀博士論文2篇,重慶大學優秀博士論文2篇,重慶市優秀碩士論文2篇。 目前在站博士后1人,在讀博士生9人,在讀碩士生12人。

獲得榮譽


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3項。並榮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重慶青年科技獎”“ 重慶青年科技創新獎傑出獎”“重慶青年五四獎章”“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青年科技獎”“重慶市科協系統先進工作者”“重慶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獎”“唐立新教育基金會獎教金一等獎(科研)”等。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2008年被批准為重慶市第二屆(岩土工程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1年評聘為二級教授。重慶大學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負責人、《工程地質》(網路)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岩石力學》國家精品課程主講教師。
重慶大學教授
重慶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