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共道德

社會公共道德

社會公共道德,又稱善良風俗,是指由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許、遵循的道德準則。公共道德觀,核心是以人民為本的價值觀,其價值取向就是社會、集體、他人、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

道德含義


公共道德的形成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難以避免的利益衝突。它通過建立一種普遍和公認的標準,構築了人們的行為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個人利益的實現是不能影響他人的,倘若超越了這個界限,就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公共道德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它所體現的對他人的維護其實也是對自己的維護。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高度重視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真正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進。
社會公共道德(Social Public Ethics)不是我們所說的社會道德,而是指人類千百年來逐步積澱起來的由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許、遵循的道德準則。社會公德,是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隨著共同生活的發展,逐漸積累起來並延續下去的道德理念。人類對社會共同生活的最基本條件的需要和社會生活的最起碼關係,是產生社會公德的第一個原因。共同的歷史條件和共同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各階級之間存在的某些共同利益,是產生社會公德的第二個原因。
規範可簡稱為社會公德,是一種與個人德行(涉及個人生活以及品德、作風、習慣等等)相對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它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對善與惡、榮與辱、美與丑等現象的認識、判斷能力。是在人們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社會的輿論、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等力量來維持,為每個社會成員所遵循。社會公德具有時代性和階級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基本的社會公德。尊敬師長、愛護公物、文明禮貌、講究衛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等,都是社會公德的內容和要求。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是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影響著社會秩序、社會風氣、社會凝聚力,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外部標誌。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公德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更為重要。社會公德具有維護和保障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的功能,對於培養人的高尚品質,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公共道德是傳統公共道德的升華和發展。社會公共道德,不僅要在廣泛的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如車站、碼頭、商店、公園、影劇院、網吧、候機室、公共食堂等公共場所自覺遵守秩序,而且要在人們之間的日常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禮貌待人,履行諾言,講究信譽等等。
就當前形勢而言,社會公共道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開車不願禮讓,都想搶先爭道,不懂得與人方便與己也方便的道理;乘公交車不排隊、爭先恐後搶位置;不懂照顧老弱病殘者;只注重小家庭的衛生和美化,而隨意糟蹋公共衛生;家庭倫理道德淪喪,不贍養老人,棄嬰,視離婚為兒戲,離婚後不關心子女成長;在開會、看文藝演出時使用手機或電話,甚至打遊戲、睡覺;看望朋友、同事、上司不預約時間;接電話不願先報自己的姓名;至於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說髒話惡語、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者更是常見。
由此可見,有必要對市民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認識現代化不只是物質的現代化、體制制度的現代化,還有重要的一條是人的思想素質的現代化;規範人們的公共道德準則和人際交往行為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在現代化社會,人更需要相互支持,更要藉助別人使自己獲得在能力上、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延伸,人的事業通過人際交往取得成功,人的情感與生活通過人際交往而豐富多彩,沒有人能夠脫離人際交往而更充實、成功。但人際交往中有一條相互性原則,就是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尊重與支持。我們與別人交往的目的是贏得別人的尊重、接納與支持,我們首先得按這一原則去對待別人,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基本特點


繼承性延續性
千百年來,人們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準則。這些準則凝結著人類的道德智慧,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承諾,在公共場合注重禮貌、互相謙讓等,無論在什麼社會條件下都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準則。
現代文明社會交往的基礎
任何一個社會的良好運作,不但需要有嚴明的法治,同時還需要公眾對社會的一些基本道德規範認同和自覺遵守及維護。因為人乃群居的動物,在公共的空間里有必要相互顧及,以使自己的自由不致於妨礙他人的自由。道德的最基本的作用,乃在於界定人們各自的範圍和界線,以免侵害他人和被他人侵害。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得到共同遵守,人們才有可能談得上其他的各種更高層次的道德追求————屬於個人道德的自由追求。公共道德規範是社會公眾必須遵守的,那是眾人在公共交往中所達成的最基本的共識;而個人道德追求乃因人而異,一般不能強迫他人遵守。
中國歷史上似乎從來沒有將社會的基本道德和個人道德區分開來的思想,相反,卻常常將其混為一談。歷史上占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家所一以貫之的“內聖外王”之道,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據。聖人將自己的“不忍之心”、“仁心”推廣於天下,便是王道。儒家主張“愛有差等”,而墨家主張“兼愛”,愛他人之父母如同愛自己之父母。當然,所有這些道德理想都可以說是很高尚和冠冕堂皇的,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其實難以實行,反而常常成為封建社會以倫理道德殺人的工具。魯迅就曾深刻地揭示過封建社會“吃人”的“道德”。於是一方面是道德倫理的高調,另一方面是社會實際道德行為的虛偽和墮落。滿嘴仁義道德與滿肚子男盜女娼,便構成一種奇特的互補的社會景觀。因此,聖人之德,凡人是難以企及的。而究竟是否有純粹的“聖人之德”,實也可大加懷疑。以聖人自居的皇帝們,不是都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么?那又憑什麼要百姓們“存天理,滅人慾”呢?
如此說來,將社會公共道德規範與個人的道德理想追求區分開來,實乃重構現實社會道德的明智之舉。在中國由大一統的傳統計劃經濟社會向趨向平等、多元化價值主體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今天,這一點更顯得必要。社會生活中的平等性,文化價值追求的多元性、豐富性和複雜性都要求人們對社會交往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則達成共識,以便互不相擾、各得其所。無可否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構築獨立自主的倫理道德主體方面,在培養人的平等、自主的品格方面,起了基礎性的作用。但基礎性條件的存在並非充分必要條件。由於種種歷史因素的交叉影響,和社會現代化的要求比較起來,我們在道德領域內,確有種種的混亂和令人憂慮的現象。我們尚不能就一些最基本的社會道德規範達成共識,並使人們普遍自覺地遵守;我們還常常將一些不同層次的道德追求混同於社會公共道德,以至於層次不清、主次顛倒,使道德倫理脫離實際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在公共場所,人們肆意地高聲喧嘩和亂吐亂扔;在公共汽車門口,人們相互擁擠;在經濟交往中,虛假廣告滿天飛,坑蒙拐騙、假冒偽劣商品無所不在;人們隨意地傾泄和排放各種污染物,既污染社會又污染環境。所有這些都使人們相互妨礙、傷害,並進而妨礙中國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如果我們連最起碼的公共道德準則都不能遵守,那我們又如何能談得上建設高度文明的國家呢?
讓人們對社會交往的基本規則達成共識,從社會公德做起,建立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準則,必將有助於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所以胡錦濤主席提出了“八榮八恥”。
廣泛性
社會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適用範圍。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無論具有何種社會身份、職業和地位,都必須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會公德,這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最根本的發展基礎。只有一個具有優秀社會道德感的人才會促成一個集體擁有良好修養的國民素質。
簡明性
社會公德是實踐經驗的積累和風俗習慣的提煉,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說明就能被人們理解,社會公德的內容和要求通俗易懂,易於實行,只要具有起碼的道德觀念,就可以做到。
社會公德應用的範圍是人們的公共生活,面對所有的人。在這個範圍內,人們發生交往的身份不是原來的身份,而是場所的性質所賦予他的身份。在飛機車船上,是乘客的身份;在賓館客棧,是旅客身份;在商店裡,是顧客的身份;在影劇院里,是觀眾的身份;在公園裡,是遊客的身份;在網吧里,是吧友的身份;等等。社會公德所反映的是公共場所中人們不帶階級性身份性色彩的關係,它是社會中全體成員在公共場所中共同的行為規範,是社會中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團體在內的任何人都要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準則。

主要內容


禮貌謙虛
為人要有禮貌,這是做人處世的最起碼的要求。禮貌是尊重自己的表現。對人有禮貌表現了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情感和態度。中國古代思想家十分強調禮節禮貌的重要性。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要求人們要儀錶端莊,舉止文雅,言談謙虛,待人和氣,親切熱情。彬彬有禮的人,必然贏得人們的依賴和尊重。謙虛不是自卑,更不是貶低自己,而是一種外在的內在修養,表現為與人交往時虛懷若谷,尊重他人的人格,學習他人的長處,從不誇耀自己,自吹自擂,舉止言談謙恭有禮。
坦誠相見
人與人之間相處和交往,不僅要講究禮貌、謙虛和氣,尤其需要坦誠相見,使人放心,這樣才能贏得朋友,易於找到患難之交,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如果你能給予他人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真意的讚揚,而不是用虛偽的奉承來滿足一個人的自尊,那麼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易於與人合作。
成人之美,助人為樂
我國古代的孔子就大力倡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一個人應當與人方便,切勿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或見死不救。愛人者人恆愛之,信人者人恆信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會時時快樂,事事順心,總有需要別人幫助救濟的時候。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要主動幫助別人,以助人為樂。同樣的道理你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幫助別人,為別人做好事,就會使人由於你的存在而愉快,因你的存在而欣喜,因你的出現而鼓舞。反過來,你也會得到別人的關心與幫助。因為,感恩圖報,禮尚往來,是人的共性要求與意識。
遵守秩序
社會公共秩序,是社會生活保持相對穩定與和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遵守公共秩序,為的是不妨礙他人的正常活動,也是自己從事公共活動的必要條件。遵守公共秩序要求人們要有紀律觀念,有較強的律己自控能力。紀律反映了人們的共同要求,體現了人們的共同利益。一個沒有紀律觀念的人,很難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紀律觀念的強與弱,又同人們的律己自控能力的高低有關。講究衛生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內容,是造成優美環境,使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它歷來是社會風尚的一個方面和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
尊老愛幼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素有敬老愛幼尊師敬賢的美德。孔子把老者安之,少者懷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當作自己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國語》有云:“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所以,尊師敬賢是“天理”之所使然。一般來說,老年人有豐富的生產知識和生活經驗,對社會或多或少地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應該受到後輩的尊敬。兒童是社會的未來,人類的希望,在德智體諸方面都處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大人的關懷和照顧。師長是人生的嚮導和知識的傳播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尊師,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賢者,一般是指那些德高望重為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的人類精英,對他們表示欽佩親敬,表達了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類的追求精神。今天,尤其應該恢複發揚敬老愛幼尊師敬賢的傳統美德,以造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愛護公物
公共財物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社會發展,生產改善,社會成員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礎。每個公民都有法定的責任有義務,保護和增加社會公共財物。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53條)從此我們不難看出,愛護公物不僅是公民的道德規範,也是憲法規定的法定道德義務。
公共場所的建築物、古代文物、花草樹木、娛樂器具、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公共財物,所以,為保護在公共場所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必須制訂公共場所的紀律。人們應該正確認識紀律與自由的辯證關係。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相對而言的,並受一定紀律的約束和限制。紀律是廣大群眾利益的體現。沒有紀律,人人為所欲為,也就沒有廣大群眾的自由了。人人遵守紀律,按公共場所的規定約束自己的行為,人人都可以得到相對的自由。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公共場所的各種服務和便利。愛護公物的道德規範要求人們不僅要愛惜公共財物,還要同侵犯公共財產的行為做鬥爭。
遵法守紀
遵法守紀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基本保證。它要求人們必須按照法律法規及紀律的有關規定行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否則,就會給社會和他人造成損失和傷害,甚至會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因此,憲法明確規定,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這是公民必須履行的道德義務。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型期,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價值觀念、道德意識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通過法紀的他律,確立公民的道德自律,就顯得特別重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政治、經濟和其他活動,以至於公民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秩序,都有賴於法律的規範,國家的穩定,也有賴於法紀的保障。廣大公民必須培養守法的精神,嚴格地自覺地遵紀守法。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保證社會有正常的秩序和穩定的環境。
社會公德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廣泛深入人心的公共生活準則,它是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狀況的綜合晴雨表,是社會風尚的最起碼的標誌,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反映。遵守社會公德,有助於防止不良社會風氣的滋生和蔓延,有助於造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社會環境。
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主要是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諸如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礦產資源、動物資源等,也包括保護文物資源、文化資源、社會管理資源等重要內容。從根本上來說,它是對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也是對炎黃子孫應盡的責任。
作為社會公德的新添內容,它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同樣也需要我們的廣泛遵守和維護。在牢固樹立環保意識的基礎上,它依賴於每個社會公民身體力行,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主動宣傳和踐行環境道德要求,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每個人力所能及的貢獻。

現狀培養


我國當前社會公德建設的基本現狀
社會公德覺悟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不斷提高履行社會公共道德的自覺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全社會的公德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開放為當前我國社會公德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我國公共生活的領域進一步擴大,人們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一些新的社會公德規範和要求在實踐中形成並被人們接受。例如,人們在相互交往及公共場所活動時更加註意禮儀規範,言談舉止得體大方;一些行為禮儀越來越為人們所了解、接受並逐漸成為習慣;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公德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反生重大變化,等等。
當前,我國遵守社會公德的狀況,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甚至令人憂慮的現象。比如,少數人缺乏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一些人對社會醜惡現象聽之任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些人說一套做一套,常常為圖一時方便或一己私利而違背社會公德。這就更加說明了加強社會公德建設的重要性。
增強公德意識,踐行公德規範
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繫。實踐證明,只有廣泛倡導和遵守社會公德,才能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互相接納的和諧人際關係;才能在人與自然相處中保護生存環境,保持生態文明;才能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聖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幫助。公民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範、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特點職業特點服務社會。通過實踐,公民可以更好地提高社會公德意識,並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社會公德需要公民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改起,躬身踐行社會公德規範。社會公德所規範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視,而它一旦被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現狀及特點
思想道德素質主要包括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內容。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渴望成才,準備獻身事業,報效祖國,積極思考國家的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角色,其危機感和使命感明顯增強。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學生在社會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和衝擊下,觀念上、道德上產生了錯位和傾斜,使得青年學生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思想道德心態逆轉,理想追求淡化。知識經濟條件下,社會對大學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學生的文明素質卻令人擔憂。一些學生以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核心,強調個人本位,社會、集體次之;在物質和精神關係上,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忽視遠大理想和目標,不少人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實惠、求實用,從而淡化社會責任感,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坑;在索取與奉獻關係上,則一味地強調索取,認為個人貢獻應與社會索取相等價。還有部分學生在價值觀取向上過於急功近利,敬業意識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自我意識膨脹,生活行為失范。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很強,希望儘快擺脫社會和成人對他們的監護,於是向社會發出“請相信我們”的呼喚。但是由於他們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較差,因此,在缺乏引導的情況下,不能正確掌握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高尚與卑劣、榮譽與恥辱的界限,進而出現了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在個人文明舉止方面,有些學生過分強調個體行為的隨意性。隨意、庸俗被少數學生看作是一種“瀟灑”,而對道德、紀律的蔑視與叛逆卻被看作是有個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體驗、生理要求,面忽視男女雙方愛情的義務和道德責任,甚至有個別學生對學校嚴令禁止的婚前性行為的做法漠然置之,認為這是個人的自由。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學生對這一體現大學生責任感與文明程度的規範未加重視,甚至行為失范:考試作弊、損壞公物、隨地吐痰、買飯加塞等現象時有發生。
家庭教育欠缺和過分溺愛。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也是基礎文明教育的起點,要教育子女成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然而現實表明,家庭的基礎文明教育是不容樂觀的,一方面由於我國現在仍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還不夠,家長文化程度的偏低,決定了學生接受家庭基礎文明教育是低層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後期出生的獨生子女已開始進入大學,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過分溺愛。不少學生已習慣以我為中心,“人人為我”視其為理所當然,至於“我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願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師長、敬老愛幼觀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壞習氣養成了。一些家長寧願自己吃苦受累,節衣縮食,也要讓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體體面面上學,對他們有求必應,很少甚至不去過問他們的花費去向,這無疑變相地鼓勵了孩子的高消費,滋生了擺闊氣、講排場的惡習。

網路生活


正確使用網路工具
網路是一個內容龐雜、覆蓋面廣的信息共享平台,人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便利瀏覽新聞、查詢資料、下載數據。社會提倡公民正確使用網路這一工具,掌握必要的網際網路使用知識,更好的服務於自身需求。不可否認,目前網路上存在不少虛假、低級庸俗甚至反動、淫穢和暴力等內容,公民應該不斷提高鑒別網路上善惡美醜的能力和意識,自覺抵制這類消極內容。
健康進行網路交往
網路已成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們可以通過網路收發郵件、實時聊天、視頻會議、網上留言、網上交友等。網路交往要做到誠實無欺,不侮辱、誹謗他人,更不能參與網路色情遊戲、賭博等活動。公民應該通過網路開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動,積極參與網路文化的建設和管理,營造有利於個人身心健康和個人品德培養的良好的網路環境。適當進行網路交友。
養成網路自律習慣
社會公德的遵守在網路的重要體現就是網路自律的習慣。網路的虛擬性及行為主體的匿名隱蔽特點,不利於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使得道德規範所具有的外在約束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路道德規範的基本保障。公民應該在網路生活中培養自律習慣,在缺少外在監督的網路空間里,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進網路生活的健康與和諧。雷鋒精神永在!

名人名言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三國·劉備);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
做得成宰相,不一定能做得好一個人(土耳其);
惡人胸中的學問,像瘋子手中的利劍(歐洲);
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會比任何一種渺小的害蟲更優越(培根);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英國);
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百失節(羅馬尼亞);
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實的品格(培根);
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是每天都在更換主人的(希臘);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郭沫若

社會穩定


社會穩定需要的是各方面的因素來維持,正因為它的多因素制約作用,所以,把它比作一個生態的話。當它處在不穩定的時候,要想恢復穩定,就必須付出巨大而慘痛的代價。當它處在穩定的時候,要想破壞這種穩定,也必定需要巨大的能量才能做到。在這其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公共道德。什麼是社會公共道德,顧名思義,就是社會上存在的大家都認可並在無形中執行的一種道德。社會公共道德,經歷了人類文明以來數千年的變化,在每一個時代,都有著不同性質的定義,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但這都只是一個大體框架內的細微變動而已。具體而言,我們中國的社會公共道德的形成應該首推孔孟.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儒家學說。諸如儒家的核心內容"五德","五常"提出的忠孝觀,歷經兩千年的變化,終究沒有異化或沒落。在當今社會中,仍舊是百姓所公認的社會公共道德。再如四維當中的禮,義,廉,恥,所拓展開來的內容,一樣,都是我們社會中所公認的道理.
社會公共道德是社會文明體系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遠古人類,沒有確立明確的社會公共道德,他們以生存為目的,通過戰爭,狩獵等暴力行為或得食物,而不管食物是動物還是成為戰俘的人類,他們都殘忍的吃掉.
文明社會逐步形成,社會公共道德開始定型,人們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開始否定屠殺,虐待,統治者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建立起法律,通過法律約束百姓的過激行為,同時法律成為社會公共道德的實體表現,百姓通過對法律的認讀,來學習並了解社會公共道德。並自行約束自己以及周圍的人。這樣,通過每一個人的輻射,整個社會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無形的約束力。即便有一天,正常的社會結構崩塌,統治權力暫時失去制約能力。社會道德也能產生及大的能量,輻射到具體事件中去,形成一種威懾力
社會結構穩定的時候,法律的作用大於等於社會公共道德。法律具有強制性,對於觸犯違反的人來說,更有殺傷力。同時,統治者也是通過法律所定義的刑罰條件,來判斷違反社會公共道德的人的罪惡程度。量化社會公共道德能量。當今社會,國家法律的形成便是由當今社會,以及近代以來所重新形成的新的社會公共道德的標準來定製的。人若違反了公共道德,犯了罪,諸如,某人因為不孝,經常虐打自己的父母,在當今的社會道德中,並不算太大的罪過。因為所定製的法律上,對此罪過所定的刑罰,只是勸戒,並不歸罪。但是同樣的事件,若處在清以前的中國社會,這便是十惡不赦大罪。多半便是要斬立決的.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社會公共道德是隨時變動的。但卻是萬變不離其宗。總是有一個大體的樣式存在,只是在不同時間,同一罪過有不同的看法而已。同時,這個例子,還可以看出,社會公共道德寄託於法律,是法律的靈魂。法律藉助於公共道德的標準,量化罪責。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作用.
公共道德危機也就是這些我們應該遵守和維護的社會公共道德被人們所遺忘,沒有被人們很好的遵守,形成全社會不好的風氣,社會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等,比如范跑跑事件,去幫摔倒老人反而被誣陷等等。 。
社會結構不穩定的時候,也就是統治者權力無法控制的時候,由統治者制定的法律會頓然崩坍。人們不再願意相信且執行法律。而往往通過暴力來對抗法律。但這並不代表社會公共道德隨著法律而消逝。這就像一個人一樣,法律的軀殼死了,道德的靈魂依然存在,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們.。有些人在亂世中重新得到了權力。他們通過極度破壞性的暴力違反社會公共道德。這個時候,平時隱忍的人們便會聚集起來,反抗暴力。比如明末的剃髮易服,在此前的漢人,對於頭髮 和衣服,已經賦予一種肯定的象徵,這是文明的象徵,這是禮儀廉恥的象徵,當多爾袞的稚發令下達的時候,本已經沉寂的人們憤怒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新的統治者讓自己放棄廉恥,放棄對自己祖宗的忠孝。他們重新的集結並大規模的反抗新的統治。雖然結果仍舊是失敗,但這個例子足夠證明。社會公共道德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是能掀起翻天大波的.
當今社會,本不想多做評論,但有的事情已經把社會公共道德破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法律形同虛設。人們如同野獸一般,放棄了道德,而追逐著金錢。不擇手段。通過坑害別人的利益來快速的得到金錢。得到名望,得到權力。如此,便形成了一個光怪陸離的社會環境,什麼女兒為騙取公租房,而把老母親置在柴房,豬圈啊。什麼為了申請廉租房,而夫妻假離婚啊。什麼為了拿到保險金,謀殺親夫,親婦,父母,兒女。什麼少女產子即拋棄或殺掉啊。等等,不可勝數.
只能嘆,這是一個神奇的時代,這是一個耀眼的時代,不是神奇在現時,不是耀眼在現時,而是在後代,一定會成為各種諷刺,批判小說的取材點,而名揚歷史.
社會公共道德是衡量社會好與壞的基石,是決定社會穩定的充分因素。它通過法律條文約束社會,維護社會。保證社會。同時它也擁有巨大 的能量,當社會摒棄了社會公共道德,逆向而行之的時候。它會激發出巨大的能量,吸引著人們團結在一起,推翻舊的社會,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穩定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