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岱
何振岱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號心與、覺廬、悅明,晚年自號梅叟,侯官縣(今福建福州市區)人。師從名儒謝章鋌,光緒二十三年舉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慶聘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何振岱擅畫能琴,書法融碑帖於一爐,功力深厚。詩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遠、疏宕幽逸的詩歌美學在閩派中獨樹一幟,是“同光體”閩派的殿軍人物。
父親秀才,曾任縣府幕僚。何振岱自幼聰穎好學,因家貧,父親曾多次要他到店館當學徒。何振岱堅決不肯,母親也不贊成,自願做女工掙點零錢供兒上學。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第四名舉人。3次考進士均落第。科舉廢止后,被江西布政使沈瑜慶(沈葆楨之子)聘為藩署文案。公餘,沈何二人常作詩唱和。沈離職后何振岱到上海柯鴻年家司筆墨兼教讀其子女。不久,結識了老鄉、同光派詩人陳衍。
何振岱書法
民國四年(1915)福建巡撫使許世英將西湖建成公園,作為民眾娛樂場所,撥鹽政餘款供修建用費。當時的水利局長林炳章(林則徐後人),以清乾隆間知縣姚循義修纂的《西湖志》內容簡陋,“不足以重久遠”,倡議重修《西湖志》,許世英同意后,遂聘請何振岱總纂。被譽為“福州通”的何振岱接受任務后,和分纂林師尚等遂迅速行動起來,搜集舊籍,實地調查,僅用九個月時間即成書。全書分十四門、共24卷,達四十多萬字,比姚循義的《西湖志》多達四分之三,是福州最重要的鄉土文化。何振岱的《西湖志》對山、水、渠、浦、園亭、祠宇等進行有重點、有順序地敘述;西湖全境和宛在堂、李綱祠等主要建築均繪圖介紹。對原西湖八景,還有後來增添的八景都一一進行介紹,並繪圖景。各種插圖達23幅,稱得上圖文並茂的佳作。方誌界把福州《西湖志》與明代田汝成的《杭州西湖遊覽志》相提並論。這是何振岱對地方文獻學的一大貢獻。
1916年,福建省督軍兼省長李厚基決定重修《福建通志》,聘沈瑜慶名義總裁,陳衍為總纂。何振岱應聘編撰《福建通志》的《藝文》和《列傳》部分。歷經八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完成。何振岱應老朋友柯鴻年之邀往北京,在柯家任教讀。
1936年,日本侵擾北京,時局緊張,何振岱回福州。從此十餘年,他未離開過家鄉,總是以詩文會友和自娛。當日機侵襲福州時,他避居倉山淇園吳家。與下渡人蔡人奇、林春函多有來往。蔡人奇編纂的《藤山志》都由他潤色定稿。抗日戰爭中,福州兩度淪陷,何振岱沒有經濟收入,加上身患重病,生活十分困難。日軍曾託人聘他為顧問,均被嚴詞拒絕。振岱與鄭孝胥素有交情,特別傾心於鄭孝胥的詩功;但自從鄭孝胥參加偽滿后,振岱誓絕往來,並將來往書信和詩文全部燒掉。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各省市,凡抗戰期間不願附逆之名人事迹上報,要給予表彰嘉獎。福州市政府送去表格,請他填寫上交,他婉言謝絕。
振岱詩文名揚遐邇,拜他為師的弟子甚多。有男、有女、有軍人、有方丈。人們皆以能入何門為榮。如五四時期福州八才女(何振岱的女兒何曦是其中之一)、吳家瓊和革命烈士吳石等均師從其門。民國37年(1948年)年夏,榕城發生百年不遇特大洪災,文儒坊地勢低洼,大水淹至屋檐,何振岱將兩木盆疊起,蹲在盆中,漂蕩一夜。翌晨何振岱女弟子王真租一木船,將恩師從洪水中救出,接住仙塔路家中避洪災。他的書房楹聯:“定無後悔惟勤學,各有前因莫羨人”以自擎。1952年2月逝世,享年86歲。
何振岱著述甚多,著作有《覺廬詩草》7卷、《我春室文集》4卷、《榕南夢影錄》2卷、《心自在齋詩集》1卷、《壽春社詞抄》8卷、《西湖志》24卷傳世,尚有《易學錄》、《明詩話》、《詞話》和《筆記》等未出版。
何振岱《墨梅圖》
百澗競成響,一潭私自澄。縈苔下絕壁,小甃為幽亭。
聲外尚含秋,意中欲無僧。久坐聞香氣,何必存禪名。
江湖流濁世,湍急何時平?真當守此水,心根同孤晶。
【鶴澗小坐】
地天忽自通,一碧不可絕。舉眸悚陰森,恐入神靈窟。
萬篁爭奮挺,叢櫪皆聳拔。橋行俯寒澗,自古流蒼雪。
愔愔琴思生,冥冥鶴跡沒。出山衣蘚香,湖光湔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