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代化

社會現代化

社會現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是指用現代科學技術全面改造人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涉及政治、法律和社會精神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整體社會變遷的過程。是傳統社會變為現代社會的過程。其內容包括國家的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政治民主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城鄉一體化以及人口的現代化。

概念


社會現代化經典社會現代化理論的形成過程
這裡的“現代”一詞,不是一個純粹的時間或時代概念,而是指涉一種與傳統中世紀社會不同的社會形態。在社會學中,所謂現代化是指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是在社會分化的基礎上,以科學技術進步為先導,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內容,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變遷過程。至於實現現代化之後的國家將進入的社會形態,有學者稱之為“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貝爾)、“知識社會”(界屋太一)、“風險社會”(貝克)等。

歷史過程


社會現代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過程。在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帶動下,以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為主要形式,社會現代化構成了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過程。現代化作為一種過程而不是某些指標的堆積,是一種與前現代社會發展相比獨具特色的發展過程。因此,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社會來說,既不存在絕對的“傳統”與“現代”之分野,更沒有一勞永逸的現代化。

特徵


社會現代化作為世界發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發展中顯示出共同的特徵。例如,工業化,確實是在那些率先開始這一進程的西方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集中表現出來的。因此,由於西方國家最早開始現代化進程並取得了相對高的成果,某些學者有意無意地將西方發達國家作為其他一切國家社會現代化的“典範”。他們認為,所有的社會無論它們的歷史、社會現狀和發展起點有多大的不同,都會按照西方社會的發展道路,經歷大致相同的過程。例如,美國經濟學家W.羅斯托認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要經歷他總結髮達國家所提出的六個階段,即傳統階段、準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因此,第三世界各國可以照搬西方國家曾經實施過的方法和策略。這違背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歷史現實

注意


但社會現代化絕非意味著發展中國家都要按照西方國家或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模式發展,跟在它們後面亦步亦趨。由於不同社會在前現代時期社會結構的差別、現代化進程的起點不同、內外環境的制約,實際上不可能按照某種“普遍模式”推進本社會的現代化。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是將普遍的現代化特徵同本國的歷史條件與文化傳統有機結合的產物,都必須根據本國具體的、歷史的內外條件,進行現代化建設。發展中國家應該、也必須學習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但這種學習不應當成為單純的模仿。

內容


社會現代化200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前沿
社會現代化作為一種增長和創新的發展過程,是通過社會在許多方面的變革實現的。了解這些變革的特徵或社會轉型的標誌,有助於我們全面把握這一過程。具體來說,這種社會發展過程是通過社會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理性化等過程實現的。

社會結構的變更

社會現代化
社會現代化
社會結構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過程,其實質是一個社會的制度結構的變化。社會分化和社會整合的結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應的制度,以此規範各種社會關係。
一個社會進入現代化的發展過程,最重要的社會基礎之一,即是社會結構的分化。而且一個社會能否實現朝向現代化的轉型,最重要的內在因素之一,也是社會結構的分化是否達到了相當程度。

理性化

理性是指採取分析的態度,按照對象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對象世界,驗證對象世界。具體地講,是指人們在確定行動目標和採取社會行動時,為了實現更高的效率,對目標和所需手段(工具)進行的選擇,這些工具和手段具有較高的效率,使目標實現得更快、更容易。例如,經濟發展是社會的目標之一,工具和手段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生產組織形式、勞動力市場、完善的金融體系、適當的受教育人口等。與理性相對立的是愚昧、習慣、傳統,甚至是迷信等。
理性的概念實質上是一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的體現。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社會文化價值觀的理性化轉變,或者是理性原則的提高。人們在這種價值觀念的指導下,採取一定的行動,從而導致某種社會發展結果的出現的。在一定意義上,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社會現代化道路的不同,都可以從不同社會理性化的差別上得到解釋。

科學技術

社會現代化
社會現代化
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史已經證明,科學技術是強大的社會生產力。工業革命本身就是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結果。自從人類發明了蒸汽機以來,技術進步便越來越成為工業化及其發展水平的決定性因素。而新技術的出現則主要是根源於科學研究成果向技術發明的轉化。眾所周知,以蒸汽機和工具製造技術的發展為標誌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導致了近代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以電力和通訊技術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導致了19世紀末后的第二次產業革命;而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以原子能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遺傳工程技術等等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正在醞釀著更重大的突破。
科學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係、互動形式和過程、社會的組織形式、各個領域的社會生活以及人們的觀念。現代交通、通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原有空間結構的限制,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社會交往方式。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在傳統人們共同生活的場所棗社區之外,一種新的社區棗撔檳饃縝鴶正在形成和發展。藉助於現代傳媒技術,一種文化現象(例如消費、價值觀念)可以很快超越國界,傳播到其他國家並被接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的發展,已經使得工作場所的組織形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
社會現代化
社會現代化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財富、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向人類社會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甚至帶來了災難。例如,現代生物遺傳工程的發展,就向原有的道德觀念、家庭婚姻關係提出了挑戰,而克隆技術的發展,更是將有關人類社會生存和基本價值的問題提到了人類的面前。科學技術發展對自然和社會所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響,已經使控制科學技術發展成為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首先意味著經濟結構的變革,作為現代化的一個主要內容——工業化——指的就是從人力能源到非人力能源的轉變,也就是由以農業、手工業為主轉變到以工業為主。工業生產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可以用工業生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來衡量。例如,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中,1980年農業國內生產總值僅佔全部國內生產總值的4%,農業勞動力僅佔全部勞動力總數的6%;而低收入國家農業產值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6%,勞動力佔全部勞動力總數的71%。大部分生產和勞動力集中在哪一類部門,表明整個經濟發展的水平。若集中在農業,就表明人們還在為滿足衣食溫飽而奮鬥。自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新技術革命,又給現代經濟結構帶來了新的變化。在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裡,服務業或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漸超過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了主要地位。第三產業的興起,說明了知識、智力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越來越成為關鍵的因素,經濟發展越來越依靠技術進步。

城市化

社會現代化
社會現代化
城市化的過程,是指在一個國家或社會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以及農村中城市特質增加的過程。一個國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標明。
一個社會城市化的發展,取決於若干條件。第一,是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據世界銀行1990年的統計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同城市化呈正相關關係。因此,只有一個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才能提高。儘管有些國家大城市人口劇增,但一方面整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相對還低,另一方面這些大城市的發展質量也相對較低。但是,城市化水平與經濟增長速度的關係也並不總是那麼緊密,有時也經常出現經濟增長速度較慢,而城市人口增長很快的情況。第二,是社會文化條件。城市化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制度、社會結構背景。首先是城市在整個社會中存在和發展的權力。西歐的城市是在與封建領主的鬥爭中,隨著商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對於封建領主來說,它擁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儘管在封建時代,西歐的城市發展水平不如東方社會高,但這些城市卻成為歐洲社會現代化的生長點,並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在很多東方社會,城市僅僅作為政治和軍事統治中心而存在,根本不存在獨立自治的城市社會。儘管在一定時期達到相對高的城市化水平,卻在以後陷入長期的停滯之中。其次是一些社會體制的作用。有時,某種社會制度的存在,也會在經濟背景之外對國家的城市化產生影響。如我國的戶籍制度和商品糧制度,就是造成中國城市化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的現代化

一個社會的現代化,不僅是結構、文化、經濟、科學技術及城市化的發展。社會由無數社會成員構成的,沒有個人,也就沒有社會。在任何社會和社會變遷中,人都是一個基本的因素。因此,在一個社會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人的現代化,現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運行的。一個社會只有在它的人民現代化了,或者說,只有那些在現代科學技術、經濟和各種組織中工作的人,都獲得了與整個社會現代化發展相一致的現代性,這樣的社會才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現代社會。現代制度和現代人是一個社會現代化的兩個基本方面。

全球化

近年來,學術界對全球化討論較多,將它視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發展趨勢和最重要的現代性特徵。一時間現代化概念和理論大有被全球化概念和理論所取代之勢。何謂“全球化”?它有哪些特徵?其與現代性的關係何在,以及它對個人的日常生活、社會的結構、國家的體制和世界的秩序產生什麼影響?這些都是社會學必須正視的問題。
關於全球化的界定,麥克盧漢將其形象地描述為“地球村”時代,沃勒斯坦稱之為“世界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吉登斯把它概括為“時-空延伸”、“跨距離的互動”。這裡,我們參照以上說法把全球化定義為各種個人、群體、社區、國家、市場和國際性組織(包括跨過公司、民族國家體系和非政府組織)通過發達的高科技和跨時空的“脫域機制”在全球規模上加強聯繫的過程。也可以更簡單地把它規定為世界範圍內互相依賴之關係網的發展。

發展過程


社會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的、革命性的變遷過程,它以現代社會的種種特徵同傳統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照,並往往帶來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社會現代化又是一個長期連續的歷史進程。一個社會進入現代化過程需要長期的準備和積累,即使進入了現代化過程並達到一定程度的現代化水平后,仍然要繼續推進現代化。社會現代化還是一種協調發展的過程,它不是社會體系某一個因素的單獨發展,而應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經濟增長、制度變革和價值觀念的改變。社會現代化的途徑與方式是多元的。西歐和北美的國家率先成功地進入現代化過程,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但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不等於是“西方化”的過程。任何國家的社會現代化過程,都是普遍的特徵與本國的歷史文化有機結合的產物,不應該也不可能全盤照搬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模式。除了最早一批進行現代化的國家外,後來大部分進入現代化過程的國家,一般都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過程,是現代化傳播的結果。後來進入現代化的國家,在社會結構體系中長期存在“傳統”與“現代”的二元乃至多元結構。

基本特徵


主要有

科學技術

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學技術革命的結果,科學技術也促進社會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變革和人的全面發展,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改變

經濟持續

經濟增長的首要標誌是以農業為主轉變到以工業為主,即工業化。它是現代化社會的基本標誌,也是同傳統社會的主要區別。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在已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中,現代經濟發展結構的趨勢是,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漸超過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

政治民主

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在最廣泛的社會基礎上,使更多的社會成員參與對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管理,發揮全體社會成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社會結構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大工業的發展,使得各種社會活動日益複雜,相互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專門化的功能互補的社會組織迅速發展,更有效地滿足人們經濟、政治、文化、情感的需要。社會的每一個結構要素,承擔著越來越專門化的功能
在現代化過程中,與經濟、政治等變革相適應,整個社會和全體社會成員,由落後的、愚昧的、腐朽的生活方式轉變到文明的、科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安於現狀、懼怕變革、墨守成規的價值觀念,轉變到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精神狀態

城市化

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城市人口增加,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中城市特質的增長。城市化是人類居住方式的變化,也是社會經濟、社會關係、生活方式邁向現代化的綜合反映。一般來講,一個國家城市化的水平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是成正比的。

理論研究


在社會學思想史上,法國社會學家A.孔德和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率先對新的工業社會作了研究與分析。孔德認為,工業文明是實證主義階段的本質,是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它的特徵是社會的高度分化和對科學的信仰。斯賓塞認為,發達社會和原始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發達社會是異質的,原始社會是同質的、隔離的。社會學學科化時期的思想家對社會現代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以“社區”和“社會”的理論表明,現代工業社會是一個理性不斷增長的社會。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將社會劃分為“機械團結”的社會和“有機團結”的社會。機械團結的社會是不發達的社會,以個人的相似性為特徵。有機團結的社會是現代工業社會,以分工造成的社會關係統一體為特徵。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了現代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動力和條件。他認為,新教倫理所提倡的入世禁慾主義,與現代資本主義的理性正相吻合,二者的結合是資本主義首先在西歐出現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美國社會學家T.帕森斯認為,社會的變遷可分為原始、中間和現代三大階段,而現代化是在17世紀從西方開始向整個世界擴散的過程。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社會價值體系的五組“模式變數”上,即特殊性與普遍性、廣泛性與專一性、先賦性與自致性、情感性與非情感性、集體傾向性與自我傾向性。所謂現代社會,就是將每組變數中的后一項合併而成的變數組合體。後來美國社會學者對社會現代化的研究,基本上承襲了帕森斯的理論模式,但對帕森斯理論中關於西方中心的觀點及其“傳統”與“現代”二分法和靜態分析的傾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中國進程


中國的現代化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19世紀中葉以後,經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開始踏上了社會現代化的進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現代化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標誌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中國的不同地區,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發展很不平衡。人口眾多與發展的不平衡性及經濟文化的落後,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作為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深深地紮根於民族的行為、心理和觀念之中。中國的現代化必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既要吸取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社會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又必須從本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它是經濟、政治、科學文化、觀念和生活的全面發展,具體表現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社會主義民主的協調發展。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是同全面的體制改革聯繫在一起的,改革將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主要內容


1.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
2.政治現代化;
3.文化`科學`思想道德現代化;
4.城鄉社區現代化;
5.群體組織現代化;
6.人的現代化。
7.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