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紅螺的結果 展開

紅螺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動物

紅螺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分佈廣,如大連、煙台、威海、青島等地。海螺殼大而堅厚,呈灰黃色或褐色,殼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齊而平的螺肋和細溝,殼口寬大,殼內面光滑呈紅色或灰黃色。

物種簡介


紅螺貝殼大,高達11厘米,寬9厘米。殼極堅厚。殼頂尖細。螺旋部短小,約為殼高的1/5~l/4。
紅螺的貝殼呈球狀,殼質堅厚,表面生有肋紋及棘突。殼口內面很光滑,呈橘紅色,所以便獲得了紅螺的名稱。
紅螺除了肉可以食用之外,貝殼也很有用。貝雕廠用它製作的煙具或其他小工藝品很受人們的歡迎。初來海邊的人們很喜歡找幾個紅螺貝殼作紀念品。

形態特徵


體螺層極膨大,螺層有6層,每層寬度增加迅速,有發達肩角。縫合線和生長線明顯。殼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齊而平的螺旋形肋和細溝紋。體螺層肩角下還有三四條具有結節突起的粗肋,尤以基部的一條最粗大。殼口橢圓形,大而突起,殼口底部有一短而寬的溝。內唇前厚后薄;外唇邊緣具與螺肋相當的缺刻,內面有與殼面細肋相當的肋紋。厴角質,橢圓形,核偏一邊。螺面黃褐色`,有棕黑色斑點。殼內面杏紅色,有珍珠光澤。
與紅螺相近的許多螺類,通稱骨螺,它們的貝殼長得稀奇古怪:有的前溝特別長,像個伸長的鳥嘴;有的貝殼表面長著許多瘤狀突起;有的長有長棘或刺,真是奇形怪狀無所不有。它們的貝殼雖然沒有寶貝、芋螺等的鮮艷多彩,但也是人們很喜歡收藏的種類。

主要品種


中國常見的紅螺有兩種,一種個體較大,產於南、北各地沿海,叫作紅螺;一種個體較小,只產於南方沿海,叫作皺紅螺。它們都是在淺海泥沙灘上生活的種類。它們的肉特別是足部的肌肉肥厚,也同鮑魚一樣,是很好的海產食品。

分佈範圍


紅螺分佈廣,以渤海灣產量較高。主要產地有大連、煙台、威海、青島等地。

營養分析


營養信息:食部:55%,能量:498kj,水分:68.7g,蛋白質:20.2g,脂肪:0.9g,膳食纖維:0g,碳水化合物:7.6g,灰分:2.6g,維生素A:50μg,胡蘿蔔素:0μg,視黃醇:50μg,核黃素:0.46mg,尼克酸:0.2mg,維生素C:0mg,維生素E:20.7mg,鉀:179mg,鈉:219.6mg,鈣:539mg,鎂:191mg,鐵:5.3mg,錳:0.34mg,鋅:3.34mg,銅:0.05mg,磷:152mg,硒:74.78mg
營養分析:螺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蛋白質、鐵和鈣等營養元素,對目赤、黃疸、腳氣、痔瘡等疾病有食療作用。

養殖技術


紅螺可以容易地飼養在一般的魚缸里,它們對水生植物有著超大的胃口,所以養螺和養草很難兩全。
在水面和頂框中留約數公分的空間是必須的,以供給這些螺新鮮空氣,即使它們除了肺外也有鰓,它們若沒有空氣也是會溺死的。若想要繁殖,則須留約10公分的高度,否則這些螺在產卵時會無法把卵產在水面之上。
紅螺苗紅螺可以好好的與大部分魚類生活,但要避免會吃螺的魚類。也有很多魚會試著咬螺的觸鬚,但這應不成什麼問題,因為紅螺很快的能學習把觸鬚藏在殼下。一般來說,建議給每一隻中型的紅螺約十公升的水。並加一個頂框來防止夜晚的脫逃,你假如發現地上的螺,你別大驚小怪。
紅螺對水質沒有苛刻要求:它們比大部分的魚更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如果魚、螺混養,你可以用養魚一樣的方法來控制水質(過濾,定期的換水,等等)。可是當螺需要鈣質來建造殼時,它們需要中性(pH7)至硬水(pH高於7),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若水是軟性的(低鈣質),可以借著添加大理石,石灰石,貝殼的粉末或是寵物店裡特為此目的準備好的粉末增加鈣質量。
紅螺是雌雄同體,但是想要繁殖必須要有至少兩隻才行。

藥用價值


【藥用來源】骨螺科動物紅螺Rapanabezoar(Linnaeu-s)的貝殼。
【性狀鑒別要點】與脈紅螺相近似。高約7.7cm,寬約5.8cm。殼面刻有細密而稍凸出的螺肋,其上被密集的生長紋劃成鱗片狀。肩角上生有短的棘狀突起,在體螺層的上部則形成翹起的遊離狀褶襞。殼面黃褐色,殼口淡黃或紅黃色(圖46~47)。
【功效】消痰軟堅,熄風鎮靜,制酸止痛。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適宜黃疸,水腫,小便不通,痔瘡便血,腳氣,消渴,風熱目赤腫痛以及醉酒之人食用;適宜癌症,乾燥綜合征者食用;也適宜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動脈硬化,脂肪肝者食用。
2.凡屑脾胃虛寒,便溏腹瀉之人忌食;因螺性大寒,故風寒感冒期間忌食,女子行經期間及婦人產後忌食,素有胃寒病者忌食。

食物相剋


螺肉不宜與中藥蛤蚧、西藥土霉素素同服;不宜與牛肉、羊肉、蠶豆、豬肉、蛤、面、玉米、冬瓜、香瓜、木耳及糖類同食;吃螺不可飲用冰水,否則會導致腹瀉。

產品吃法


紅螺
紅螺
1.螺肉可爆、炒、燒、氽湯、打鹵、或水煮后佐以姜、醋、醬油食用
2.食用螺類應燒煮10分鐘以上,以防止病菌和寄生蟲感染
3.海螺腦神經分泌的物質會引起食物中毒,食用前需去掉頭部。
次品鑒別
1.散發異味表明處理不當,肉質腐敗
2.海螺足脫離表明海螺在加工前已死亡
3.內臟存留表明處理不當
4.冰水中浸泡過久或使用多磷酸鈉,會造成含水量過高,肉質變軟,以及細菌計數過高,產品質量下降

海螺樂器製作


歷史悠久,自古為佛教法器之一。源於印度、東南亞諸國,隨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經典多有記載,鳩摩羅什(343年—413年)譯《妙法蓮花經》卷一中提到“吹大法螺”,方便品中有:“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求那跋陀羅(394年—468年)譯《大法鼓經》上卷也有:“吹大法蠡。”佛教傳入西藏后,在寺院中即使用了海螺。南北朝時,海螺已在中國北方民間廣泛流傳,北魏時期(386年—534年)雲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螺的伎樂形像。隋唐時期,海螺用於九、十部樂的西涼、龜茲、天竺、扶南、高麗諸樂中。《舊唐書·音樂志》載:“貝,蠡也,容可數升,並吹之以節樂,亦出南蠻。”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方驃國(今緬甸)所獻樂器有玉螺,所獻樂曲大都與佛教有密切關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驃國樂》詩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之句。宋代陳《樂書》“梵貝”條有:“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明代王圻《三才圖會》:“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蓋彷彿於笳而為之者。”海螺除在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還用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軍事、勞動和娛樂生活中。據西藏古代文獻記載,當筒欽尚未出現以前,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為主要吹奏樂器的,後來,筒欽便取代了法螺的地位。近代,海螺在佛教寺院中,僅用於誦經間歇時演奏和羌姆表演。
現代海螺採用海水中天然長成的大海螺殼製作,螺殼呈螺旋狀。大小不一,一般全長25厘米~33厘米。多選用顏色清白或有花條紋的海螺為佳,磨穿螺尖作吹嘴,並將吹嘴做成圓錐形或直筒形,外徑2厘米~3厘米,中心吹孔較細,孔徑只有1厘米,有的在螺的兩端鑽孔、穿以細皮繩,平時不吹奏時可斜掛於胸前或腋下。海螺裝飾較為精美,一般多鑲嵌銅或銀片為飾,顯得分外莊重和美觀。不僅製成金屬吹嘴,在螺身中部至螺口也鑲以銅或銀片,製成翅形的裝飾物,在翅尾還綴有圓環,系以絲穗或綵綢為飾。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珍藏的一支銀翅法螺,全長57.7厘米,翅長38.2厘米、翅寬23厘米,吹嘴長11厘米、直徑4.2厘米、孔徑1.8厘米,堪稱法螺之最。西藏薩迦縣薩迦寺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相傳為元代皇帝欽賜。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海螺多支,螺體多為白色,帶有棕色、黃色條紋或斑紋,全長30厘米左右,螺口為不規則橢圓形,長徑14厘米~16厘米、短徑4厘米~11厘米。其中有一支極為珍貴的清代貝,全長35厘米,為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所制,取天然生長的清白色海螺,鑲嵌以銅製吹嘴,螺身鑲嵌翅形銅片為飾,一面鏤刻精美花紋,一面刻有“乾隆御制”四字。這些海螺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吹奏時,左手持握螺口,兩唇緊貼吹嘴送氣,發音作嗚嗚聲。每支海螺可發出一個基本穩定的長音,因螺身大小不同,發出的音高也各異,一般在小字組至小字一組之間。海螺的音色與螺紋的粗細和多少有直接關係,一般說來,螺紋細、少者音色較明亮,反之音色較深厚。除作為法器用於佛教寺院外,在藏區尼姑庵里,要用吹貝祭奠死者。漢族地區也廣為流傳,在浙東民間器樂合奏舟山鑼鼓中,海螺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區,民間常以吹奏海螺召集群眾聚會。
用海螺聽大海的聲音
浪漫的說法。科學的解釋是,貝殼的結構使它依靠共振放大了環境中某些特定頻率的聲音,比如人體血液流動的聲音。所以把貝殼放在耳邊,你聽到的多半是來自自己內心深處血液沸騰的聲音。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紅螺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19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