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筠庵
松筠庵,市級
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宣武門外達智橋衚衕。此處最早是
城隍廟,
楊椒山去世后改為松筠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為
楊椒山祠。祠南北長75米,東西寬40米,總體布局大體可分為北部庵祠部分和西南部諫草堂部分兩大組。庵祠部分主體偏東,大門臨街,開券門、券窗,門匾刻有“楊椒山先生故居”。一進大殿面闊3間,五檁硬山加前廊,後接四檁卷棚懸山
勾連搭頂;二進殿3間,五檁加前廊;三進殿3間,五檁,後面建築經過改建。主體為並列兩院,原有大門已拆改,院北倒坐房8間,正房均為3間,九檁硬山勾連搭式,南面加前廊一步;另有配房和倒坐房。西南部的主體諫草堂面闊前5間、后7間,由2個五檁進深的
硬山勾連搭組成,其南又接四檁抱廈5間,北接游廊5間,形成4個勾連搭頂。堂北由游廊組成小院。堂西為諫草亭,通過游廊與最南面花廳相連。花廳5間,六檁卷棚硬山頂,前出3間,四檁懸山式抱廈。東廊接小廳堂3間,開制與南面花廳相同。整組建築已破敗,其中的匾額、塑像、牌位、祭器、石碑等均已無存,但原有格局和主要建築仍為原狀,後為民居。楊椒山(1516~1555),名繼盛,字仲芳,號椒山,賜謚忠愍,後人尊之為
椒山先生。河北容城人。明嘉靖進士,官授兵部員外郎。
嘉靖三十年(1551)楊椒山遷居宣武門外達智橋。當時正值蒙古俺答圍攻北京。權臣
嚴嵩不予抵抗,派
仇鸞為平擄大將軍。仇鸞與
俺答妥協,建議與之互開馬市。楊椒山堅決主張抵抗,上《請罷馬市疏》彈劾仇鸞的賣國行徑,遭到仇鸞的誣陷,被貶為陝西臨洮府狄道縣(今甘肅臨洮)典史。后俺答數次
違約入侵,馬市真相敗露,楊椒山復官,嘉靖三十一年回京,仍住
達智橋衚衕原宅。楊椒山到職不足一個月,又上《
請誅賊臣疏》,曆數奸相嚴嵩的五奸十大罪,被嚴嵩陷害投入
刑部監獄,3年後被害。12年後,明穆宗繼位,為死難忠臣平反昭雪,楊椒山名列第一,追贈中順大夫、太常少卿,謚忠愍。在
容城、
保定等地修建“旌忠祠”,以表彰其氣節。此後數百年間,楊椒山的剛直正義為後人所景仰。清代
吳應棻在《請罷馬市疏》和《請誅賊臣疏》卷首題字"千秋碧血"。
紀曉嵐、
劉墉、
左宗棠、吳大等164位名人學者在卷后題跋。清乾隆五十一年刑部官員在視察城畿時訪得松筠庵原是楊椒山故居,於是籌集資金,對其故居進行多次整修與擴建,改為楊椒山祠。祠堂坐南朝北,前有山門,東北角門嵌“松筠庵”三字石額。院內大堂為“景賢堂”,堂內正面設楊椒山衣冠彩塑像和牌位。堂外置祭祀用的鐵香爐。堂南有後堂3間,改作祭祀
楊夫人張氏的處所,內供牌位,牆上嵌有其請求代夫受刑的奏稿石刻。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由松筠庵住持僧心泉募捐擴建書房,成為可容納百人的大廳,書法家
何紹基題名“諫草堂”。心泉請鐫石名手張受之將楊彈劾嚴嵩的奏章刻石,嵌於大廳牆內。次年心泉在祠西南隅建八角攢尖“諫草亭”1座,並修築迴廊,布置假山庭院,從此祠、寺合一,成為清末士大夫集會議論時政的場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康有為發動
公車上書,1300多名舉子在上皇帝書上簽名,從楊椒山祠和嵩雲草堂出發赴
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