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老街
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下轄街道
烏衣老街,位於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是一條古老的商業街道,距離滁州城17公里。老街全長約1500米,街道為條石鋪地,兩邊商鋪林立,鱗次櫛比。有飯店、旅館、布店、日用品商店、五金電器商店、書店等。老街緊靠清流河,大多前店后坊式結構。街市有范巷、大小橋口、豬市巷、柴行巷、澡堂巷等街巷。由於年年受清流河水淹,目前,街面商店已經全部遷移,只留下原始古老的街道、房屋留在原地。當地人稱“烏衣老街”。
烏衣老街始於南唐。老街所在地,原為用於傳遞軍事情報的烽火驛路。以後,由路發展成為村巷,再由村巷發展成街巷,街巷發展成為集市,集市以成街鎮。
公元937年,南唐建都金陵(今天的南京)。由於南唐江北尚有十四州需要軍事佔領與行政管轄,尤其十四州中的滁州、濠州(鳳陽)、泗州(盱眙北)、廬州(合肥)、楚州(淮安)、壽州(壽縣)、光州(潢川)、黃州(黃岡),這些南唐轄地的軍事情報傳遞,需要一個快捷的便利通道,於是,在滁州城北開鑿清流關,以此作為金陵過江直通江北的烽火驛路。設十里一個煙火墩,墩與墩之間以狼煙為號,一有敵情便在墩上燃放狼煙,以此傳遞敵情。沿路又設立驛站,預備馬匹供官方人員往來和平常文件急遞。此時的烏衣只是一個清流岸邊的小村莊,村莊兩邊住門戶中間通道途,當地人習慣稱這種有路從村莊通過的為“街巷”。當時的烏衣被稱作“烏衣巷”。
以後,宋、元、明、清各朝代便在此基礎上建立遞鋪,供官方文件與朝廷官員往來休息住宿。特別是明代,朱棣遷都北京,仍將一江之隔的南京作為留都,兩京之間的官方往來密切頻繁,使烏衣有了更大的發展。明代在滁州設立馬政太僕寺,南京往返滁州又日益頻繁,這些清閑的太僕寺官員或乘舟或騎馬,烏衣地處清流河岸邊,隨著水路運輸的日益發展,這裡逐漸成為陸路與水運轉換的中繼站,烏衣便是最好的水陸碼頭,水路、旱路都可以經此地往返南京。有路有交通就有商業,此時的烏衣早已經不再是“街巷”,而是周邊較大的一處集市街鎮,商業貿易一度繁榮。
到了清代,承襲明代二百多年的和平發展,烏衣街集市貿易的規模更大,功能更全,特別是水上運輸的發展,當地的稻穀、大豆、油菜籽,江西的竹木製品,都可以通過清流河的水路運輸到達長江。清代後期津浦鐵路通車,烏衣又設立烏衣火車站,烏衣街的商業發展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日夜不停的獨輪車載著農產品從四面八方推來烏衣集市,又載著日用品從烏衣街推向八方農村。烏衣街成為滁河以北沿岸商業貿易和人口數量最大最多的街鎮。
烏衣老街,屬於典型的中國內地農村,古老商業街道的建築模式。街道呈長條形,中間為人行通道,左右為商業店鋪。全長約1500米。
老街除中間一條主要街道,自北向南,左右街道還有十五條街巷與之相連。其中,沿河一側與主街有八條街巷相連;津浦鐵路一側則有七條街巷與主街道相連。主街左右街巷各作不對稱排列。沿河自西北向東南分別為:西大路巷、西河沿巷、油坊巷、河沿巷、大橋口、小橋口、范家巷、澡堂巷;老街鐵路一側則有:柴行巷、油坊巷、交通巷、豬市巷、文化巷、范巷、湖塘巷。老街靠津浦鐵路一側還有一條與老街相同走向的後街,由於其靠近津浦鐵路與街后的一片湖塘,因此,又稱“湖塘路”。
老街除辟有供人們趕集買賣的豬市、柴草市以外,還有酒店、旅館、工藝刻字店、五金商店、照相館、醬鹽店、食品店、日用雜貨店、理髮店、澡堂、醫院、學校、牙科診所、布店、銀行、肉食品、水產商店等等民生需求所必須的一應商貿店鋪。
烏衣老街
通往烏衣老街的過鐵路橋涵
烏衣老街原有的交通狀況主要是驛路交通,從金陵過江的郵卒從浦鎮上岸,經過東葛城、西葛城來到烏衣,通過烏衣往北經擔子崗去往滁州城。
烏衣老街大橋口
烏衣老街的水上交通,是中街上的大橋口和小橋口,兩個橋口就是貨品裝卸的船碼頭。通過水上交通,沿清流河逆水而上可以到達滁州;沿清流河順水而下可以經汊河集、六合縣、瓜埠進入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