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關

清流關

清流關,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郊12.5公里處的關山中段,為古代重要關隘。地處要害,南望長江、北控江淮,地形險要、山高谷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北方進出南京的必經之地,被譽為“金陵鎖鑰”。

始建於南唐,是當時南唐國都金陵(今南京)過江往北的通道,為了軍事情報和政治文件的傳達而開鑿,戰時封關防守,平時通商行賈收稅增加財政收入。

春秋戰國,吳楚相爭,清流關口已是用兵要隘;三國時期魏吳也曾在此兵戎相見當初楚漢相爭楚霸王項羽曾兵敗垓下,經過這裡,自刎於烏江。漢高祖劉邦揮兵南下,過清流關至大豐山留有“漢高祖飲馬池”的古迹。;南北朝侯景起兵壽陽,南襲譙州,兵經清流山口,攻陷歷陽(今和縣),渡江取採石,破建業,史稱“侯景之亂”。

歷史沿革


清流關遺址圖片
清流關遺址圖片
清流關始建於南唐建國初期,約公元939元。公元937年,徐知浩篡得楊行密建立的吳國政權,將國都由原來的揚州遷到金陵(今天的南京)。當時的南唐仍然統治著江南大部分地區,以及江北十四個州。這十四個州中的滁州、濠州、泗州、廬州、壽州楚州以及光州等,需要一條由南京過江往北的便捷通道,以便軍事情報和政治文件的傳達。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南唐開鑿了清流關。並在清流關上設兵把守。戰時封關防守,平時通商行賈收稅增加財政收入。
清流關的開鑿,不僅打通了南京過江通往南唐這幾個州的道路,以後,由這條道路一路北上,直通北京。
清流關地處要害,南望長江、北控江淮,是出入金陵(南京)的必經之地,被譽為“金陵鎖鑰”。這裡地形險要、懸崖峭壁,山高谷深,在此設關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後周大將趙匡胤奉命攻打淮河一線的軍事要地滁州。要攻打滁州就要途經清流關,而清流關易守難攻,且有南唐軍兩員大將把關,如若強攻不僅徒勞,還會損兵折將,恰好這時趙匡胤聞知附近村中有一幽州(今北京)人,姓趙名普,教書數年,為人學識淵博,多智善謀。趙匡胤欲求萬全之策,微服出訪。趙普見趙匡胤到來,十分歡喜,趕忙說:“我有奇計,可以轉敗為勝,求福避禍。”“何計?”趙匡胤問。趙普方說清流山背後,有一條小徑可通到滁州城,素來無人行走,連南唐軍士都不知曉,如果從此繞道而出,趁著澗水大漲之期,浮水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滁州唾手可得。趙匡胤大喜,要求趙普引路,趙普欣然允諾。周軍連夜誓師,由小徑悄悄而行,突然出現於山後,斷南唐軍退路,守將皇甫暉等人大吃一驚,想立即退兵撤回滁州城,斷橋自守,但為時已晚。皇甫暉無奈整列隊伍,擁眾復出,趙匡胤手抱馬頸,突入敵陣,連聲喊道:“單要捉拿皇甫暉,別人不是我們的仇敵!”說著闖至皇甫暉面前,抽出利劍,一下砍中他的頭部,將其擒獲。南唐大將姚鳳躍馬出戰,又被趙匡胤生擒,後周軍很快拿下滁州城。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離濠(今鳳陽臨淮)至定遠收得驢牌寨地方3000兵,破元兵張知院於定東橫澗山,降元兵2萬,過清流關占滁州,集江淮健兒屯軍練兵於此,以此為根據地,至正十五年(1355年)攻破和州,消滅元兵10萬,收復巢湖水師廖永安、俞通海部戰船千艘,后大敗元兵,奪取了採石天險,進取集慶(今南京)改名應天府,建立了明朝。明朝崇禎九年(1636),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率兵與明朝兵部尚書盧象升在清流關一帶的廣武衛、珠龍橋發生激戰,兵馬“填溝委壑,河水為赤”,起義軍以失敗而告終。
太平天國時期東王楊秀清於咸豐三年(1853)五月派大將羅大剛攻打滁州,與清朝將領勝保的3000騎兵大戰於清流關下,終沒能攻破關隘,太平軍死傷甚重。
1927年北伐軍主力一部沿津浦路北上,到滁州后即分一支經清流關西進。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在清流關一帶設防,並沿清流山麓修土公路一條以備軍需供應之用。后未戰而撤。1939年冬,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和新四軍四支隊司令員徐海東建立了以皇甫、常山、曲亭、大柳、珠龍等地為一體的皖東路西抗日根據地,清流關仍為向東警戒的重要哨口。1949年解放軍一部也是過清流關北新修的龍亭口公路浩蕩南下,駐滁州修整后直搗南京的。清流關古戰場方圓百里,其歷史遺存猶在,如古地名“常山寨“、“將軍嶺”(又分南將軍、北將軍)、將軍廟、將軍集、大柳驛(古驛站)、廣武衛(明代的軍事駐屯地)、馬場(古軍馬場)、北關(清流關北),在滁州與定遠接壤處還有方圓二十餘里的中軍帳基等。

相關文集


[明]程敏政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行。但問驛吏,吏紿言雖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馬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心識之。
抵關,已昏黑,退無所止,即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征束燎①以行。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米,仰視不極。石棧嶇崟②,悉下馬,累肩而上。仍相約,有警,即前後呼噪。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征哄發,山谷響動。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然而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計此關乃趙檢點破南唐擒其二將處。茲游雖險,而奇當為平生絕冠。夜二鼓,抵滁陽。
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州。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行四十里,渡后河。見面山隱隱,問從者,云:“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始大駭汗。過野廟,遇老叟,問此為何山,曰:“古昭關也。去香林院尚三十餘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虎也。”時銅鉦、束燎皆不及備。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為之避易;眾以為伏虎,卻顧反走,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復循嶺以行,諦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疾徐。仰見星斗滿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員昔嘗厄於此關,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林。燈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夜行,度二關,犯虎穴,雖瀕危而倖免焉,其亦可謂不審也已!謹志之,以為後戒。
(選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文物遺存


清流關大門
清流關大門
以關聖殿為尊的寺廟群,散立於道旁山間。歷代文人墨客,頌清流關詩文甚多。尤以歐陽修“清流關前一尺雪”.及陸遊“陣雲冷壓清流關”兩首為最。更有明代文學家程敏政的《夜渡西關記》及清代文學家戴名世的《
乙亥北行日記》,記敘關中風景。兩公里長的古石道上,寬5厘米,深3厘米的車轍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見。清流四景(古迹春曉、清泉古井、中秋望月、清流瑞雪)、清流四石(上馬石、點兵石、磨刀石、試劍石)及三古遺址(古關隘、古驛道、古戰場)殘跡猶在。

文物保護


1989年,安徽省政府將清流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旅遊資源考察團及一些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后,對地處江淮間的這一重要古道遺址,給予“國內罕見”的評譽。

地理位置


清流關
清流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