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鎮

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轄鎮

開江縣轄鎮。明代設郵驛於此,名甘棠鋪,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定名甘棠鄉。清乾隆初更名天子店,同治年間仍名甘棠,1932年(民國21年)12月,更名甘棠鎮;1952年3月,撤銷甘棠鎮成立甘棠鄉;1958年,改為甘棠公社;1984年,複名甘棠鄉;1992年12月,由甘棠鄉改為甘棠鎮。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甘棠鎮常住人口為31515人。

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明代設驛站於此,名甘棠鋪,故名甘棠鎮。
地處開江縣南部,東與講治鎮接壤,南與長嶺鎮、拔妙鄉為鄰,西連任市鎮和靖安鄉,北接達縣葫蘆、安仁鄉。人民政府駐甘棠鎮天子街668號。電話區號0818,郵政編碼636257,距開江縣城區28千米。
古稱天子殿。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六年(1733~1741年),改天子殿為添子店,后名天子店。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縣置17鄉,甘棠鋪改甘棠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1992年,鄉改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甘棠1個居民委員會;鑼鼓堂、八角亭、龍井壩、轉洞橋、香安廟、南壩子、跳蹬河、石筍子、白楊坪、冠子山、馬號、玉河橋、鹽井溝、高寺、觀音岩、箭口壩1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1個居民小組、135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簡介

該鎮位於縣城南。距縣城28公里,距達州河市機場77公里,距達州火車站71公里,距萬州長江港170公里、梁平飛機場67公里,距達萬鐵路開江站8.50公里。是革命烈士、湘鄂贛軍區司令員、紅一軍團參謀長徐彥剛的故鄉。1998年,甘棠鎮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試點小城鎮建設”。同年12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埋模範鎮"。2005年3月,被達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達州三十強鄉鎮"。
全鎮幅員面積92.7平方千米,名列開江縣第一大鎮,鎮治中街。轄甘棠社區居民委員會、12個居民小組和鑼鼓黨、八角亭、龍井壩、香安廟、南壩子、轉洞橋、箭口壩、觀音岩、高寺、鹽井溝、玉河橋、馬號、跳蹬河、冠子山、白楊坪、石筍子等懷個村,14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372人(2017)。有藏族、回族、土家族、彝族等少數民族。

地形地貌

地勢南北高、東西低。地形分為高山、丘陵、平壩。北面有高峻聳立的馬號山、冠子山、白楊坪山.相連,南面有高寺山。

氣候特徵

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具有早春、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多雲霧,積雪天氣少、平壩少見雪。多年平均氣溫16.7C,1月平均氣溫5.9C;7月平均氣溫28.5C。無霜期年平均281天,最長達328天,最短為25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4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217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7月最多。水文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主要河道白岩河,長度15千米。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2004年9月5日,受災面積750畝,經濟損失450萬元。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5529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158人,城鎮化率7.5%。總人口中,男性30400人,佔55%;女性24898人,佔45%;14歲以下8851人,佔16%;15-64歲40198人,佔72.7%;65歲以上6249人,佔11.3%。2011年,人口出生率11.9%,人口死亡率7.2%0,人口自然增長率4.7%0。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4.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8千米,總面積92.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98人。
2021年6月15日,根據開江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甘棠鎮常住人口為31515人。

經濟


第一產業

耕地面積34718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23686萬元,比上年增長7%,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4%。
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1368噸。其中水稻12518噸,玉米571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油菜等。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3521畝,產量3627噸。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5100頭,年未存欄15600頭;家禽飼養量21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7200噸,其中豬肉3100噸;畜牧業總產值14400萬元。
截至2011年末,森林面積5萬畝,林木覆蓋率36.7%。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3710畝,產量8200噸,主要品種有柑橘。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300元。

第二產業

以製造加工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24380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財政總收入1256萬元。
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6億元。
經濟發展
經濟有較大發展。全鎮鄉鎮企業359個,從業人員3805人。其中有商業個體戶286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200萬元。其中消費額達100萬元以上的組織1戶。有水泥、鍋罐鑄造、油料加工、精米加工、頁岩磚瓦、建築預製件、釀酒等工業企業155個,從業人員230人,企此總產值16435萬元。綜合商場6個,批發零售額為4212萬元。住宿餐飲此369萬元,租賃商務行業24萬元。甘棠鎮鍋罐產品名揚縣內外。建有鴨鵝養殖基地,集中成片種植油檄攬140公頃,銀杏67公頃,植桑樹133公頃。全鎮有林地面積3067公頃。其中國有林67公頃,蓄積用材林98579立方米。退耕還林面積320公頃。建雜交母豬繁殖場13個,更換三元雜交豬7120頭。有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面積達80公頃。2O05年末,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960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0241萬元,第二產此3101萬元,第三產業6759萬元。糧食總產量31984噸,肉類總量7110噸,水果190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946元。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耍火龍”
每逢元宵節,開江縣的甘棠鎮總會吸引不少人前去看耍火龍。
甘棠鎮自古南來北往,商賈雲集,繁華熱鬧。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澱,讓耍火龍成為這裡的民間習俗。
據記載,甘棠鎮耍火龍的歷史始於唐代,興於明清,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歷代人們用竹子等做成火龍,用以祈福。
甘棠火龍十分講究。當地人用竹子、龍鱗布、繩索等,製作出龍寶、龍頭、龍身、龍尾等。其中,龍寶為火龍的嬉戲之物,一般呈球狀,直徑30厘米至40厘米,嵌於飾有綵綢的寶架中,可以轉動。龍頭直徑80厘米;龍身呈圓桶形,每節約50厘米長。值得一提的是,人們還為火龍製作了龍衣,將火龍的各個部分連起來。
甘棠的舞龍隊伍由執掌宮燈、排燈、燈幡、燈牌等各個環節40多人組成。其中耍寶(火娃)1人、龍頭3人、龍身14人、龍尾2人,鑼鼓4至6人。舞龍者大多著綵衣、彩褲、頭巾、花鞋等。燒花、燒龍環節的舞龍者統統赤裸上身。每年正月十二,甘棠的舞龍隊伍就開始請龍出海,之後,舞龍隊伍帶著火龍四處巡演。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棠火龍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品牌。 
甘棠鎮[四川省開江縣甘棠鎮]
甘棠鎮[四川省開江縣甘棠鎮]

文物古迹

“胡氏節孝牌坊”
● 開江縣甘棠胡氏節孝坊位於開江縣甘棠鎮五福橋村,距離縣城約20公里。牌坊所處的小地名叫雷家坡,牌坊旁邊有一村民院子名為雷家院子,相傳牌坊主人的後代就居住於此。甘棠胡氏節孝坊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歷時七年,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方才建成,距今已有170餘年。
● 甘棠胡氏節孝坊是以牌坊女主人的姓氏命名而成,當地村民則依據牌坊所在的位置,稱其為“雷家院子牌坊”。1991年甘棠胡氏節孝坊被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4月,甘棠胡氏節孝坊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甘棠胡氏節孝坊是一座將石刻、陶雕和彩繪藝術融匯貫通的建築藝術精品,凝聚著古代川東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這種組合式牌坊在國內亦不多見。甘棠胡氏節孝坊對於我們研究欣賞清代的建築工藝、石刻工藝、制陶工藝及繪畫、雕刻技術,都是不可多得的實物樣本,具有珍貴藝術價值和厚重歷史價值。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棠胡氏節孝坊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棠胡氏節孝坊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棠胡氏節孝坊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棠胡氏節孝坊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棠胡氏節孝坊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棠胡氏節孝坊

交通


公路

2011年,202省道過境;村級公路總長266千米。
2011年末,鎮區道路總長度3千米。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幼兒園21所,在園幼兒1100人,專任教師35人;小學15所,在校生1500人,專任教師120人,小學適齡兒童人學率100%;中學3所,在校生1300人,專任教師58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7個;各類圖書室32個,藏書12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成員達75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

體育

2011年末,學校體育場17個,全民健身場地3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個,其中衛生院1個,衛生站17個;病床250張,固定資產總值50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10人,其中執業醫師45人。
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600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56戶,人數287人,支出62萬元,月人均18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468戶,人數2952人,支出219.6萬元,月人均62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13人,支出38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17人。
廣播電視
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4217戶,“村村通”地面接收裝置2450套,廣電信號覆蓋率82%。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郵政網點4個,投遞點17個,鄉村通郵率100%。固定電話用戶16237戶,行動電話用戶16035戶。
● 給排水
2011年末,鎮區自來水廠1座,鋪設自來水幹線水管6千米,年供水9萬噸。
● 燃氣
2011年末,鎮區供氣站1個,天然氣用戶2800戶,月天然氣平均用量6.86萬立方米。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發展較快。1992年街道面積擴建到1平方公里。到2005年,建成甘白、文興、天子、文昌、五福、炮台等6條街和水巷子、文化等2條巷。交通發達,有省二級廣開公路18公里、縣級公路5公里、鄉村公路13條154公里。有交通運輸大戶8家,客貨車76輛,工程車2輛。有開往廣州市、浙江省、西安市、成都市、重慶市、萬州區、梁平區、達州市、宣漢縣、萬源市等地的客車。鎮內建有移動、聯通網姑5個,安裝程式控制電話機2871部,行動電話機10050部。遠程教育網點1個。全鎮醫藥門市52個。
甘棠鎮
甘棠鎮
基礎建設
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2005年,全鎮轄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21所,其中私立小學3所。有在校中學生1992人,小學生4310人,教職工257人。文化設施有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個,有線(含光纖)電視用戶5058戶,廣播電視覆蓋面達95%的村社。有老年此余文藝表演隊3個、民間樂隊4個、體育隊6個。分別任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和元旦、春節廣泛開展文體活動。衛生設施有鎮衛生院2所、中心衛生院1所(2013年更名為開江縣甘棠鎮衛生院),婦幼保健中心1個,村級衛生站17個,鎮計生服務指導站1個,個體診所6個。還有省級文物保護古迹“旗表處十雷代朝之妻胡氏節孝坊”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朱氏宗伺”。豆筍、綠豆皮、板鴨等土特產品遠近聞名,成為甘棠鎮名優產品暢銷境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