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社
復社
明末文社。崇禎二年(1629)成立於蘇州尹山(今屬蘇州吳中區郭巷街道),系由雲間幾社、香山同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江西則社、歷亭席社、□陽社、雲簪社、吳門羽朋社、吳門匡社、武林讀書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萊陽邑社、浙東超社、浙西庄社、黃州質社與江南應社等十幾個社團聯合而成。主要領導人為張溥、張采,他們都是太倉人,又曾同窗共讀,“形影相依,聲息相接,樂善規過,互推畏友”(張采《祭天如兄文》),時人稱為“婁東二張”。
張溥,復社創始人之一
它的成員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有將近3000人之多,聲勢遍及海內。該社春秋集會時,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社會影響極大。主要集會有吳江尹山大會(1629),南京金陵大會(1630)和蘇州虎丘大會(1633)。這幾年間,許多復社成員相繼登第,聲動朝野,而許多文武將吏及朝中士大夫、學校中生員,都自稱是張溥門下,“從之者幾萬餘人”(杜登春《社事始末》)。
為此招致執政大僚溫體仁等的嫉恨,又有陸文聲等上疏參劾二張“倡導復社以亂天下”。於是朝廷下嚴旨察治。幸有周延儒出任大學士,此案才未釀成大獄。不久張溥病死,這是復社活動的第一階段。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
復社成員在經學方面也有成就。張溥、張采等人曾“分主五經文章之選”,提倡熔經鑄史,整理古籍文獻。入清以後,顧炎武、黃宗羲等繼續倡導“經世致用之學”,關心和研究社會問題,開創了清代學術研究的新風。
復社巨子:顧炎武
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核心的政治、文學團體。崇禎二年(1629年)在蘇州尹山成立。領袖人物為張溥、張采,時人稱為"婁東二張"。崇禎年間,朝政腐敗,社會矛盾趨於激烈,一些江南士人以東林黨後繼為己任,組織社團,主張改良。二張等合併江南幾十個社團,成立復社,其成員多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2000多人,聲勢遍及海內。他們大都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以宗經復古,切實尚用相號召,切磋學問,砥礪品行,反對空談,密切關注社會人生,並實際地參加政治鬥爭。他們的作品,注重反映社會現實,揭露權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謳歌抗清偉業,抒發報國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他們雖擁護前、后七子,卻不同於他們的專意"模古",也不同於公安派、竟陵派的空疏。標誌著明末文風新的重大轉向。其中陳子龍、吳偉業為詩歌的代表,張溥是散文的代表。復社成員後來或被魏忠賢餘黨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難,或入仕清朝,或削髮為僧。順治九年(1652年)為清政府所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