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羅疃村的結果 展開

羅疃村

八極拳發祥地

羅疃村是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新縣鎮下轄村,位於孟村縣東南部,距孟村縣城9公里。八極拳發祥地,自民國時就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衛)三羅疃”之稱,每年接待大量海內外八極拳愛好者參觀交流。

文化資源


羅疃是八極拳的發祥地,八極拳門三世宗師李大忠,張克明;八極拳門四世宗師黃四海,張景星,李貴章;八極拳門五世宗師張毓衡,韓慧卿;八極拳門六世宗師韓潔泉,韓龍泉,張子亭,張振東等一大批享譽中華武林的武文化大師,在武林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八極概況


自古就有“八極窩”之稱的羅疃村是八極拳一個重要的發祥地,在八極拳的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羅疃八極傳人更是現在八極拳界的中流砥柱!八極拳原本並不特別出名,自清末民初之間才勃然崛起,走出滄州一隅之地,傳向全國南北各省。至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八極拳已經是名揚天下的武林“顯學”。近代八極拳的崛起,與滄州一大批具有民族優秀智慧,武功修為極佳,勇於無私奉獻的先賢們的名字分不開。這些先賢中,首先應該提到的是張克明祖孫三代,李大忠父子。尤其是張克明前輩,是他嘔心瀝血創立了“將健身與技擊熔為一爐”的拳學理論體系,指導拳術實踐,成效顯著。他首先教育、培養、訓練出以大槍聞名遐邇的張景星、黃四海。又親自調教出威名赫赫的“神槍”李書文,武功蓋世的“神棍”王鍾泉。其子張景星與弟子黃四海又精心調教出技壓群雄的“八極王者”“神槍”張毓衡。勇猛絕倫的“鐵巴掌”韓會清,“跳澗猛虎”馬英圖等。造就了一大批叱吒武林風雲的八極才俊高手,為八極拳的迅猛崛起和輝煌,奠定了堅固厚實的基礎。羅疃八極拳經過數代在軍隊擔任教習的先賢精研,實戰能力最強,成為獨步武林的顯學,與孟村八極拳有明顯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現今網路謠傳“羅疃八極源於孟村”的說法是極其錯誤的。

傳承脈絡


吳鍾(山東慶雲後庄科人)——吳榮(吳鍾獨女、後庄科招贅)、吳永(孟村鎮、無後裔)、丁孝武(孟村鎮)——李大忠(羅疃)——李貴章(羅疃)——李萬成(子)、李萬青(子)、張慶恆(姚庄)
吳鍾(山東慶雲後庄科人)——吳榮(吳鍾獨女、後庄科招贅)、吳永(孟村鎮、無後裔)——張克明(羅疃)——張景星(子)、黃四海(羅疃)——張毓衡(子)、李書文(王南良)、王鍾泉(張旗屯)、韓化臣(羅疃)、馬英圖(楊石橋)馬鳳圖(楊石橋)
羅疃村[八極拳發祥地]
羅疃村[八極拳發祥地]
羅疃八極恪守吳鍾一脈傳承,無任何姓氏之別,海內外均稱八極拳。八極拳歷史上亦不存在、不承認“掌門人”謬稱,所謂“開門八極拳”真實意義為先開門,後進招也!

南北把式房


八極拳三代宗師李大忠、張克明二公,皆有神槍之名,號稱羅疃雙雄。都入選1933年的《滄縣誌》。羅疃的南北把式房,後來影響了八極拳門,震動了滄州把式窩,享譽中華武林。
八極拳三代宗師李大忠,1848年創辦羅疃南把式房;李大忠為羅疃一帶民團首腦,武術總教官,率領徒弟鄉勇習武保衛家鄉。帶弟子為核心的民團救援鹽山民團首腦李雲標,保衛鹽山,與捻激戰,大都傷亡。入昭忠祠。
八極拳三代宗師張克明,1852年創辦羅疃北把式房。張克明被南皮狀元張之萬聘到軍隊為武官,帶徒弟護衛張之萬,萬馬軍中剿捻,身經百戰,授五品頂戴,不受,有功有賞,讓與弟子,人格極佳。
羅疃神槍李大忠、神槍張克明之後,最有影響的是張克明之徒---京南霸北神槍黃四海,黃四海一直先後跟著李大忠、張克明二公,保晚清狀元南皮張之萬(南皮狀元府、北京翰林院、河南巡撫、漕運總督、江蘇巡撫、閩浙總督、大學士---閣老,謚號---文達),黃四海因戰功,獲六品頂戴,有功名。
羅疃村南北兩個把式房,培養大批精英,尤其是張克明公的北把勢房,影響更巨,托起八極拳的輝煌。羅疃“張家把式房”興盛百年,歷四代,直接培養出眾多聞名全國的技擊名家。流傳至今天的“中華武士會(張景星、李書文)傳八極”、“中央國術館(馬英圖、韓惠卿、張驤伍)傳八極”、“東北 霍(殿閣)傳八極”、“西北 馬(鳳圖)傳八極”、“北京、天津 許(家福、家祿)傳八極”、廊坊的 王(王化舜)傳八極、“羅疃、棗莊、蚌埠 韓(韓惠卿、趙樹德、李學義、韓潔泉)傳八極”、秦皇島“魏(鴻恩、鴻濱)傳八極”、山東濰坊“孫(桂林)傳八極”、西安張驤伍傳八極拳、河北文安趙(榮林)傳八極拳、台灣、美國、加拿大“劉(雲樵)傳八極”、台灣“李(元智)傳八極”、上海“郝(鴻昌)傳八極”、日本張世忠傳八極拳,天津張子亭、馬樹秀、李子芳所傳授的八極拳,皆屬羅疃“張家”系列。“張家把式房”為八極拳的傳播,為中華國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代表人物


神槍—李大忠
李大忠,河北滄縣羅疃人(今孟村回族自治縣),清嘉慶十五年生人(1810-1875年),歲次辛未年三月八日辰時,妻張氏。卒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歲次甲戌年,享年六十四歲。道光廿年二月十四日,李大忠卅歲時,自備八色重禮品物,投於孟村鎮丁孝武和吳榮(也寫永,在滄州發音同)二位尊師門下受藝。然後將藝授於其子貴章,字月芬,妻杜氏。人品拳藝具佳。
李大忠技藝高超,從1847年開始設場,開闢羅疃一系。他繼承吳鍾爺闖天下的傳統,重新攜技游天下。他刻苦鑽研朝思暮慮,綜合三師之長,將孟村“老架子”八極拳升華。開創了包含了沉墜勁、十字勁、纏絲勁三種勁道,具備了崩、撼、突、擊、挨、傍、擠、靠技擊特點,蘊涵著動如猛虎穩如熊精,勢險節短,爆裂突然風格的“羅疃八極拳”。為了區別孟村鎮吳凌雲、吳彤雲、王世同、王長錫等諸師兄傳授的“孟村老架子”,將羅疃八極稱為“羅疃硬架子”。李大忠、張克明二人又對六合大槍進行改進,使大槍大幅度飛躍。至此,八極拳和六合大槍進一步結合,這是八極拳歷史上第二次質的飛躍。從此,八極拳形成孟村、羅疃二大流派。
神槍——張克明
培訓中心演練
培訓中心演練
八極拳門三世祖師,字同文,滄縣東南鄉羅疃村人(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羅疃八極拳開拓者,晚清時期八極拳發展初期四傑中最優秀的精英代表人物,以淵博的武學,純厚的功力,出神入化,精妙絕倫的大槍技藝馳名遐邇,稱雄武林。
據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滄縣誌》記載,“張克明、羅疃人與李大中同師事吳鍾之女吳榮之弟子,槍法馳名遐邇。清咸豐年間,南皮張文達公之萬督漕運,駐節清江,聘克明為護衛,克明率弟子數人以往,有功得獎輒讓其弟子,人格極佳。”
張克明幼年家中殷實,為當地首富。幼時就酷武喜文,天資聰穎,在學文的同時,隨舅父習練少林長拳,經數載淬鍊,張克明已是身高體健,力大臂長的俊美青年,練武更是如痴如醉,當獲悉本村李大中在孟村習練八極拳法,便經常悄悄去孟村窺看,回家后刻苦練習,酷愛八極拳已到了痴迷境界。其父見兒子如此痴迷八極拳,常去窺看也不是長久之事。便攜帶重禮,領著張克明到孟村接洽學八極拳之事。吳永(孟村鎮人,無後)是八極始祖吳鍾在孟村的傳人,滄南武林界錚錚者,擇徒極為嚴格保守。吳老先生一看張克明,身高體健,猿臂蜂腰,步履從容,骨骼清奇。氣宇軒昂,一團正氣,雙目炯炯而又文質彬彬,言談舉止非凡,是有家教規矩的年輕才俊,驚訝之中又驚喜萬分,當即收為關門弟子。當時,吳鍾獨女吳榮(後庄科人)也在孟村幫師弟教場,見張克明體形貌相,言談舉止,頗具其父吳鍾風彩,將來必然橫空出世,承擔起八極拳發展和崛起的重任,打破武林常規,不讓張克明更改民族,亦收為入室弟子,悉心傳授。張克明隨二師學藝如魚得水,苦練數十載,悟透了八極拳豐厚精典的拳理和槍義,得到了超凡脫俗的武學培養和調教。無論是拳腳技法和功夫,還是各種長短,較硬器械,無不不精通,尤以六合大槍技藝最為精到,出神入化。只要大槍一抖,槍頭閃電般劃出直徑一米多的孤圈,恰似蛟龍擺尾。扎槍時疾如流星趕月,快似閃電奔雷,鬼恐神驚,速度之快,力道之猛,精確度之高,達到發時似雷霆萬鈞,收時如風捲殘雲“之爐火純青境界,技藝大成。”
張克明經二十年探求,六合大槍、八極拳皆達上乘,尤其八極拳研究更為精深,有“神拳”、“神槍”之譽。由於深得吳永、吳榮二師喜愛,得手抄本拳譜,八極之真諦以張克明最精。恩師去世后,李大忠、張克明在羅疃分別成立南、北把式房(1847年),擇滄縣東南鄉之後學而教之,遂成獨步武林的“羅疃八極拳”。羅疃成為後庄科、孟村鎮之後的又一八極聖地。有滄州名家某,高大魁偉武功精湛性喜較技,打遍了滄州的把式房,最後到羅疃,口稱拜師,實際來踢場子。張對李大忠說:“師兄,我比拳,你比槍”。張先與名家某較,讓名家某後退,二人相距10米,張說:“我喊一聲招你就得倒下,你不倒我拜你為師”,說畢大喊:“招。。。。”聲未落,張閃電般胯步進擊,一招抱肘將名家某打得旋轉騰空而起,大頭衝下倒在張身後,猶如迅雷不及掩耳。比槍時李大忠槍扎名家某眼皮,名家某拜服。張克明與本村武舉張某因地基發生爭執,武舉張某氣勢洶洶沖向張克明,張克明兩手插腰,喝道:“你還動手嗎?你值得一打嗎?”隨著腰一轉身一抖,將武舉張某擲出丈余。
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晚清狀元第,張之萬(1811-1896)字子清,直隸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城關)人。曾任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後任軍機大臣,兼署吏部,充上書房總師傅。卒后贈太傳、謚日“文達”)時任刑部要職的張之萬,奉旨前往四川查辦要案。時值戰亂頻繁,所隨侍從和護衛幾十人。張之萬處事為人極其精明,粗細,精到而著稱一世。為了確保此行安全可靠,特重禮聘請同宗,同鄉張克明隨行。張克明盛情難卻,攜弟子黃四海為張之萬貼身護衛。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張之萬奉旨督辦漕運駐節清江(今湖北省清江縣)再次聘請張克明為護衛,張克明率弟子數人隨往。一路之上,處處兇險,殺機四伏,遭遇多股強悍敵軍和頑匪惡徒,激戰數十次,張克明一桿大槍出神入化,勇猛絕倫,神功絕技威震漕河兩岸。“神槍”張克明的威名馳名遐邇。江湖人傳言:“滄州神槍張,見面把命喪”。張之萬為感謝張克明隨他多次歷險而毫無所失,欲意薦他為四品護衛,張克明謝絕,張之萬以重金贈謝。
張克明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功成名就歸里后,把全部精力和所得贈金全部投入到教育,培養訓練弟子和八極拳研究方面。張克明和弟子黃四海、兒子張景星精研八極技藝,結合自己的心得,提煉升華了八極拳、六合大槍。晚年根據自己實戰經驗,創散手八大招”,至今在張門後學中流傳。張克明之弟子黃四海、張景星,皆以“神槍”名世。在黃四海、張景星之後羅疃“張家把式房”名家輩出,其子張景星,其徒黃四海,徒孫李書文,王鍾泉,繼往開來,承前啟後,按照張克明創立的科學性拳學理論指導拳術實踐,又培養調教出以大槍而著稱的張毓衡“鐵巴掌”韓會清,馬英圖,馬鳳圖,霍殿閣,魏鴻恩,魏鴻賓,孟憲忠,王化舜,徐青峰,劉雲樵等一大批叱吒武林風雲的八極才俊高手。為八極拳的迅猛崛起和輝煌,奠定了堅固厚實的基礎。這近百名出身武學名門的精英們,訓練有素,傳承有序,明源流,知宗旨、懂精義、曉要義、守正傳。他們倍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俠肝義膽,在國家任人宰割,民族倍受屈辱的歷史背景下,肩負著八極先賢們的重託,個個如出水蛟龍,下山猛虎,走出滄州一隅之地,奔向祖國四面八方。在醒風血雨中拼搏,在艱難險境中鍥而不捨,以訓練有素的高超技藝展式方式,喚起倍受屈辱的千萬民眾凝聚起禦侮而圖存的民族精神。他們以超凡的勇氣,頑強的意志不但把八極拳傳向全國南北各省,軍營、學校、城填山鄉,成為名揚天下的武林“顯學”。同時,也把人類文明的結晶滄州武術的精神傳揚四面八方。為八極拳的輝煌譜寫了不朽的篇章。羅疃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卻走出了眾多叱詫風雲的武林高手,不得不說是滄州武文化的一個奇迹!
“神槍” ——張景星
張景星,字拱辰(1843—1924),羅疃人,職業武師。自幼隨父張克明,習八極功藝,深得八極精奧,其槍法出神入化。八極拳、六合大槍之法也得師兄黃四海的獎掖。由於張克明的名氣大,張景星的功夫一直不被父親放心,張克明去世前,叮囑張景星千萬要下大功夫,別忘了六合、八招,不精深的地方多請教黃師兄。張克明去世后,張景星承父業掌羅疃張家八式房。張克明夫人對兒子說‘你爹不讓你找黃四嗎,快把他找來,你把咱家的東西學回來!’,張景星把師兄黃四海請到把勢房,虛心請教,黃四海見師弟對自己尊重遂傾囊而授,張家把勢房的技藝更加全面。師兄弟二人關係融洽,成為後輩的楷模。他們共同培養了王忠泉、張毓璞、李書文、趙華蘭、趙竹蘭、張毓衡、韓化臣馬鳳圖、馬英圖等名徒。特別是李書文,他是黃四海先生的弟子,得藝多是張景星先生所授。
光緒末年,一八極拳名師與武清李瑞東比武輸手,張景星聽后氣憤至極。張與師兄黃四海商量后,遂攜子張毓衡去武清訪李瑞東,李瑞東未敢輕易較技。張景星對其子張毓衡說:“毓衡練趟八極拳,今天就是練給一個人看的(意指李瑞東)”。張毓衡練畢,李瑞東贊道:“我今天見到了真正的八極拳!”於是和張景星先生訂金蘭交。之後李瑞東與張景星較大槍,張用大槍把師弟輸手找了回來。李瑞東要求以太極換張景星大槍,張景星亦要求以大槍換李瑞東太極拳,自此倆家往來不絕。八極門吸收的金剛八式、五路佛拳、太極拳、揉手功等,均李瑞東技藝也!李瑞東及弟子,吸收八極拳、六合大槍等技藝。兩門技藝保留至今,成為武林佳話。
李瑞東、李存義、李書文、馬鳳圖於1910年在天津創辦中華武士會,李瑞東請張景星擔任教習,這樣八極門“神槍”張景星、“神棍”王忠泉、“神槍”李書文、馬鳳圖、張德忠、霍殿閣、高熙臣等匯聚天津,在中華武士會佔有重要地位,祖孫三代享譽京津。
張景星掌功尤純,槍技更精絕,與弟子張毓衡、韓會卿晚間在把勢房對槍,不用掌燈,可見槍技進入神化之境界。練八極拳時,帽頭一起一落,頂拔勁的功夫尤深。張景星還精於周易占卜看風水。張景星在滄州東南,影響頗大家鄉人尊稱“張三爺”。
張景星是八極拳門早期闖天下的早期代表人物,“羅疃八極”的拳、槍的升華,他和黃四海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張景星公的事迹載入民國22年《滄縣誌》。

後學分佈


李大忠的羅疃南把式房-----黃四海、杜鳳元、李貴章、張化龍,趙元起、孫連文、王錫慶、張益三、張慶恆、李樹森、李樹雲、王金庭、孔祥和、李贊臣、李良臣、馮林朝、王金聲、趙榮勛、孫永泰、謝茂林、丁志義。
張克明的羅疃北把式房------4黃四海、張景星、馮七爺;5王忠全、張毓璞、李書文、趙華蘭、趙竹蘭、張毓衡、韓惠卿、馬鳳圖、馬英圖;6馬富有、李瑞岐、王淑軒、隋文通、田長泰、王淑德、張德忠、高熙臣、霍殿閣、張子林、崔長友,張驤伍、王化成、王化順、張立堂、許家福、孟憲忠、孫桂林、李萍興、劉漢周、董以清、許家福、魏鴻恩、張子亭、張振東、趙樹德、李萼堂、董以文、馬廣達、李學義、趙榮林、韓潔泉、孫佩桐、魏鴻濱、董慧亭、姚春甫、劉雲樵、呂青貴、楊奎山、馬樹秀、韓龍泉;7王翰臣、曲一心、劉祺瑞、高香亭、霍慶雲、邊廷傑、劉子鳴、邊廷彬、張公田、李子坤、劉金山、趙玉亭、許禹聲、孫玉龍、郝鴻昌、鮑有聲、張世忠、朱寶林、李樹楠、陳金財、尹慶和、李維洲、毛鴻恩、耿學森、朱慶坤、李新吾、李思義、漆殿貴、王清瑞、李維真、李芝芳、趙炳南、高里和、龔天德、宋碧山、楊斌、張耀全、梁振起、譚吉堂、齊德昭、李道軒。。。;8周玉振、馬德山、王益增、蘇德麟、王希齋、袁慶春、范玉亭、袁光明、孫紹鴻、張永福(91歲在世)、霍文伯、楊金山、顧才、程國祥。。;當代六代馬穎達、馬賢達馬明達;七代張克儉、王德功。。。

紀念活動


在吳鍾八極拳研究會的倡導下,海內外八極拳門人,在上海會議推動下,在吳鍾八極拳研究會組織下,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羅疃的後學,為羅疃三代先賢樹碑立傳,以感懷先賢功德。羅疃村三代共有七賢---李公大忠、張公克明、黃公四海、張公景星、李公貴章、張公毓衡、韓公惠卿,他們都入選民國22年滄縣誌。當日來自北京、天津、長春、廊坊、濟南、濰坊、蚌埠、棗莊、西安、秦皇島、滄州、慶雲、孟村等地的八極拳研究會的會長及代表等400多人出席了揭碑儀式。吳鍾八極拳研究會會長魏九如、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八極拳研究會會長王世泉分别致辭,吳鍾八極拳研究會秘書長葉光泰先生主持了揭碑儀式。
八極武學三世宗師張公克明墓碑記:
張公諱克明,字同文,清嘉慶十七年誕於直隸滄縣羅疃村。公嗜武,幼習長拳。后與李公大忠同學於孟村鎮吳公永門下。吳榮宗師嘉其美質,收為弟子,悉心傳授。公曆二十載淬礪,遂成其絕學,其拳曰八極,勢短節險,武美雄健,動如熊闖虎撲,靜如淵停岳峙,觀之者無不驚心動魄。其槍曰六合,源流高古,法度謹嚴,勢長節短,進銳退速,如駑之伏擊射遠,如虎之蓄力待發。臨之者莫不氣滯色阻,時人譽為神槍。公善融鑄各家之長,與鹽山劈掛宗師李公雲標相傾慕,日夕切磋交流,由是長拳短打,融通兼備,八極劈掛,珠聯璧合。咸豐二年,公始授藝,立把式房於羅疃村道北,擇英才而教之,從學者甚眾,羅疃武名日隆。遂與庄科。孟村並為八極盛地。南皮張之萬公慕其名,聘為慕職。同治六年,公與清江浦役,有軍功,每得賞,輒分與從者,眾咸服其德。然公淡泊名利,辭歸鄉里,以研武授徒為樂。同治七年,鹽山蒙捻禍,八極弟子殉國殆盡,公乃披艱承重,兢兢傳承,羅疃八極歷劫而重光,公厥功甚偉。光緒八年,公將逝,猶喃喃囑其子:勿忘乃翁之六合,勿忘乃翁之八招。言訖溘然辭世,享年七十一歲。公授徒極嚴,其徒黃士海,其子張景星得藝最精,猶能承前賢,啟后昆,培育濟濟英才,遂令八極武學,終成中華武文化之大宗。悠悠百年,至於今世,海內外傳人,承八極顯學,懷宗師馨德,恭樹碑碣,永志芳烈,銘曰:
八極正脈 六合本源 古典武藝 文化遺產
地域交流 慶雲滄南 民族團結 孟村羅疃
承先啟後 慎終追遠 偉哉張公 千秋垂範

再譜新篇


二零一五年十月三日,秋風送爽,陽光和煦。上午八時許,來自全國各地的二百多名羅疃八極拳傳人聚集”八極聖地”羅疃前來祝賀”羅疃八極拳研究會”、”羅疃八極拳培訓中心”成立慶典大會。羅疃八極拳培訓中心佔地五百多平方米,在各級領導和廣大八極同門的大力支持下修建。
馬令達先生、馬明達先生分別書寫賀詞祝賀。廣卅暨南大學、重慶西南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上海市武術研究沙龍、北京市八極拳研究會、長春市八極拳研究會、廣西南寧市八極拳研究會、蚌埠市八極拳分會、台灣武壇國術推廣中心”八極之光”等單位發來賀電祝賀。會議由吳鍾八極拳研究會秘書長盧永文主持;羅疃八極拳研究會會長張永剛(張毓衡曾孫)先生講話;顧問李世銘(李大忠玄孫)先生講話,天津文山八極拳社社長王子臣先生代表全體來賓致辭;北京李樹棟先生致賀詞;吳鍾八極拳研究會新、老會長分別講話祝賀羅疃八極拳研究會、培訓中心成立。隨後來自全國各支系同門進行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八極拳械交流。羅疃八極拳培訓中心的成立,是八極拳發展史上的大事,該中心以繼承先輩八極技藝,弘揚傳統八極文化為宗旨,為所有八極拳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