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金裘

雀金裘

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所創造的各種精湛工藝,臻於神奇入化的境界。人類用以紡織的原料,原本不外乎獸毛、植物纖維及蠶絲,似乎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存在以黃金與珍禽羽毛織制珍貴錦緞的故事。然而,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絲織史上,以黃金製成片金線、捻金線,以孔雀、雉、翠鳥等珍禽的羽毛捻線,經常與各色彩絲同時使用,織出燦若雲霞的錦緞羅紗。這種工藝源遠流長,是足以代表中國古代紡織業輝煌成就的一種高等工藝。

關聯作品


2010版紅樓夢的雀金裘
2010版紅樓夢的雀金裘
雀金裘
雀金裘
《紅樓夢》第五十二回“俏平兒情掩蝦須鐲 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對雀金裘有過詳盡的描繪。在《紅樓夢》的描繪中,雀金裘是一件俄羅斯裁縫用孔雀金線織的禦寒衣物,光華燦爛。寶玉一次不慎將它燒了一個洞,晚上回來讓人修補,結果,街上的“織補匠,能幹裁縫”根本不識得,更不敢修補。最後是睛雯在重病中連夜補好。

織造工藝


歷史記載

雀金裘
雀金裘
關於中原地區紡織金錦的明確記載,最早見於隋唐史。據《隋書》記載,隋初波斯國曾獻金線錦袍,而巧匠何稠仿織了一件,其華麗更過於波斯所獻原物。在唐代,織金技術得以進一步發展,唐玄宗曾得臣下所獻兩件金鳥錦袍,他與楊貴妃華清池溫泉浴罷,則各著其一。至唐文宗時,民間一般富人也往往穿用這種金鳥錦袍,可見織金技術在唐代的發達。論及元代加金絲織實物,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紅地龜背團龍鳳紋納石失佛衣披肩堪為代表。這件披肩由織金靈鷲紋錦、織金團花龍鳳龜子紋錦及織金纏枝寶相花錦三種不同的織金錦拼縫而成,反映出元代織金錦的發達。披肩上的織金花紋金線粗,花紋覆蓋面積大,紅、綠、藍等絲線底顯露較少,顯得金光閃閃,華貴雍容。在元明清三代,以金線織入各色華麗織物形成的織金錦、紗、緞、妝花緙絲等,成為皇室、貴族及富人們高級服裝的主要衣料。
所謂

織金技術

織金技術,是指以金線作緯絲織花,使織物呈獻黃金光澤的技術。作織金織物的第一步,首先要製作勻細的金線,這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工藝。捻制金線,首先需將金子捶打成金箔。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清迮朗《繪事瑣言》等文獻中,都對古代打制金箔技術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而在《中國美術全集·織綉卷》中,則介紹了南京、蘇州等地民間藝人製作金線的傳統方法,僅捶制金箔一項,即需經過多道工序:

織金工序

首先要將金塊熔化,凝成片形。然後將片形金錠切成一至二兩重的金塊,算作一“作”;用錘砧打成金葉,錘打后金子變硬,退火再打,最後打至0.1毫米厚,分割為一百二十八片;然後,將前述分割后的金片每片再分成十六片,分層夾入烏金紙中,再放在平砧上錘打四至四個半小時;將打過的金箔用竹挑棒逐張移入大烏金紙中,將大烏金紙和金箔用雙層牛皮紙裹妥粘牢,放在石礅角上由二人捶打;最後,將打好的金箔置於繃緊的貓皮板上,用竹刀切割成規定尺寸。在操作時不能呼吸過重,因為這時的金箔極易被喘氣吹飛。以上工藝完成之後,就是用羽毛刀將金箔移入竹紙內成包。
有了金箔,便可以製作片金線和捻金線了。片金線的製法為:(一)褙金:準備好經水濕后的竹製紙(明代以前不用紙而用羊皮),刷上魚膠,裱成雙層,然後粘貼上金箔。(二)砑光:在野梨木板上用瑪瑙石對紙金箔砑光。(三)切箔:根據織物不同粗細的要求,將砑光后的金箔切成0.2至0.5毫米寬的片金線。捻金線的製作,是用本色或紅、黃色蠶絲作芯線,在其上塗粘合料,將片金線旋繞於芯線的外表即成。
在紡織時,將片金線或捻金線纏於織梭上,作為緯線的一種,織入織物,形成金華燦爛的花紋,便成為貴重的織金錦緞羅紗。在明清時代,更產生一種織用“遍地金”錦緞的風氣,緯底以金線織滿,在金光閃閃的金線底上,以各色絲線織顯五彩花紋。這種織物又稱“金包地”、“金寶底”,以“金寶底”織物製成的衣飾,通件金光閃閃,是名副其實的“金衣”。

以鳥羽


歷史記載

在織金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中國古代紡織技術還發展了另一種特殊工藝——以鳥羽,特別是孔雀尾羽捻成線,織入織物,顯現花紋。據《南史》記,早在公元5世紀末的南齊時代,文惠太子便曾令工匠用孔雀毛織成一件翠毛裘,金翠炫麗,十分珍奇。在初唐時代,安樂公主曾令尚方監“合百鳥毛”織成裙兩件,這兩件百鳥羽毛裙“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百鳥羽毛裙大約是利用了雉雞等禽類羽毛能夠在不同的光線下變幻不同色彩的原理,因此,會呈現正、旁、日、影之下色彩不同的效果。8世紀的唐代大詩人王維曾經在一首名詩中描寫當時天子接受外國使臣朝拜的情景: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詩中寫道,清晨來臨,負責掌管皇帝服飾的宮中女官“尚衣”向唐天子獻上新制的孔雀羽、翠鳥羽織制的“翠雲裘”。隨著皇宮的一道道宮門依次打開,身著翠裘、頭戴冕旒的天子出現在外國使臣齊集的盛大朝儀上。

盛行時期

自唐以來,以孔雀羽線、鳥羽線織成花紋的豪華服飾在中國一直盛行不衰,本世紀50年代,從明代萬曆皇帝(公元1573—1620年)的定陵中出土了大量帝后服飾,其中有一件萬曆皇帝織金孔雀羽團龍妝花紗織成袍料,長達1630厘米,幅寬66厘米,出土於定陵萬曆皇帝棺內。它採用複雜的“過管”、“挖花”的妝花技術織制,在紗地上織有團龍紋,龍紋分為升龍、降龍兩種,龍的鱗、爪及頭部均用孔雀羽線織成,至今色彩鮮艷。團龍紋中的龍、雲、火珠等則用金線織出輪廓,極富有立體感,並且形成金翠交輝的效果。定陵出土的另一件萬曆皇帝杏黃地雲龍折枝花孔雀羽妝花緞織成袍料,則用片金線和朱紅、水粉、寶藍、淺藍、月白、明黃、墨綠、果綠、中綠、藍綠、淺絳、白等十二種彩絨緯絲與孔雀線合織而成。此外,從定陵還出土了一批織孔雀羽線的緙絲織物殘片。至清代,織孔雀羽服飾在宮廷、貴族中更加流行,在故宮博物院、北京藝術博物館等處至今均保藏著清代生產的織有孔雀羽線的帝王服飾及衣料。

製造方法

孔雀羽線或鳥羽線的製法,是將孔雀羽屏或鳥羽上的羽絨旋繞於細蠶絲上,再用綠色絲線分節捆紮。由於羽絨短而硬,羽線在織入織物以後,不斷岔出絨毛,在織物表面產生微凸的效果。孔雀羽線會隱隱閃動瑩光,其碧麗輝煌的效果遠非絲線所能比擬。在明清時代,織金線與織孔雀羽線經常結合併用,有時以金線為底,織作“遍地金”,同時以孔雀羽線、鳥羽線與各色綵線織顯花紋。在金光浮動的底子上,孔雀羽線織成的深翠花紋瑩瑩爍碧,其視覺效果華麗異常。
在孔雀羽線之外,雉(野鴨)、翠鳥的羽絨也常被用以捻線織制彩錦。據南宋文獻記載,當時邑州右江地區產有一種翡翠鳥,其背毛悉為翠茸,追求奢華的人使用這種翠茸捻線織成貴重織物。在清代,人們還以“緙絲”工藝、利用富有絨質感的鳥羽線織制出花卉鳥獸題材的繪畫式的屏風面,鑲嵌在屏風框內,陳設在居室中。
織金、織鳥羽等豪華服飾的流行,在明清文學中也得到了反映。明代小說《金瓶梅》中即多次描寫到當時豪富人家所穿用的各色織金妝花衣服,包括大量的遍地金袍、襖及比甲(坎肩)。清代小說《紅樓夢》中,則描寫賈母賞給寶琴一領“鳧靨裘”斗篷,乃是用“野鴨子頭上的毛作的”。不久,賈寶玉復從賈母那裡得到一件“雀金裘”斗篷,是“拿孔雀毛拈了線織的”。書中這些描寫,正反映了當時貴族服飾的真實風尚與面貌。有趣之處在於,作者曹雪芹為強調“雀金裘”的珍稀,有意將之描寫為“哦啰斯”的產品,是舶來貨。這種描寫,雖然突出了賈府“白玉為堂金作馬”的奢豪氣勢,卻不符合歷史事實。以金線、鳥羽線入織物這種特殊工藝,正是在千年絲國——中國取得了最高的成就。曹雪芹形容雀金裘“金翠輝煌,碧彩閃爍”,極恰當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織金、織孔雀羽等珍貴織物罕見的富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