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文鎮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轄鎮

稱文鎮,隸屬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位於稱多縣西南部。2019年10月,稱文鎮下轄4個社區、11個行政村。

稱文鎮農業耕地面積2.8萬畝,草場面積200.6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17.3萬畝;2011年末,僅有數量有限的個體餐飲服務行業和小商品零售。

歷史沿革


稱文鎮中心學校
1956年11月3日,成立稱文肖格。
稱文鎮
稱文鎮
1963年,設稱文鄉。
1970年,復改稱文公社。
1984年,復稱稱文鄉。
2001年10月15日,撤銷賽河、稱文2鄉,合併設立稱文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稱文鎮轄上庄、下庄、雪吾、松當、白龍、剛查、拉貢、賽河、芒查、阿多、者貝1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2個生產合作社。
2019年10月,稱文鎮下轄4個社區、11個行政村。
2019年10月,稱文鎮下轄明細
卡安社區周均社區諾布愣社區查拉溝社區宋當村
卡恩村智君村白龍村崗茸村拉貢村
賽河村阿多村者貝村雪吾村芒查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稱文鎮位於稱多縣西南部,通天河以東,扎曲(河)以西的青南高原溝谷、山地,東靠珍秦鎮,南連拉布鄉西和西南與玉樹縣隔通天河相望,北接尕朵鄉。2018年,稱文鎮區域面積1007.7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稱文鎮地處通天河以東,扎曲(河)以西的青南高原溝谷、山地。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平均海拔約3900米,政府所在地海拔3825米,四周被勒塞扎日、克巴山、拉昌讓東、彩伊巴東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所環抱。
氣候
稱文鎮屬高原亞寒帶濕潤氣候,氣溫日差較大,年較差小,全年只有冷暖季之別,無明顯的四季之分,暖季氣候涼爽,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和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比較濕潤。冷季寒冷、風大。境內垂直地帶性明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大於450毫米,在海拔4000米以下年均氣溫0℃以上,年降水量平均為374—721.2毫米,分配很不均勻,降水日數在130—160天,日最大降水量36.5毫米,初雪日期9—10月,終雪日期5—6月,蒸發量在1430—1615毫米之間。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是乾旱、冬春雪災、霜凍、冰雹等氣象災害的易發區和多發區。
稱文鎮
稱文鎮
自然資源
稱文鎮境內主要有金、銅等礦產資源。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有雪山大黃、喜冷紅景天水母狀雪蓮花、卵瓣雪靈芝、青藏金蓮花、川北沙參、多裂獨活、麻花艽、麻黃、黃芪、龍膽等近二十種藥用資源,及蕨麻人蔘果)、蘑菇、藏海帶、沙蔥、西藏沙棘果等食用植物資源。現存的野生動物有近百種之多,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就有藏野驢、白唇鹿、麝、雪豹、棕熊、盤羊岩羊紅狐猞猁、藏原羚、旱獺金雕藏雪雞、胡禿鷲、大斑頭雁、灰雁等二十餘種。境內大小河流和湖泊盛產淡水魚類,尤以鹵蟲和厚唇裸重唇魚、花斑裸鯉魚為特色水產。

人口民族


稱文鎮幼兒園
2011年末,稱文鎮轄區總人口7333人,其中男性3209人,女性4124人;總人口中,以藏族為主,佔98%以上。
2017年,稱文鎮常住人口有5063人。
2018年,稱文鎮戶籍人口有7072人。

經濟


稱文鎮農業耕地面積2.8萬畝,草場面積200.6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17.3萬畝;農作物以青稞、油菜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羊、牛、馬為主;2011年末,僅有數量有限的個體餐飲服務行業和小商品零售。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稱文鎮有小學1所,村小學1所,在校生212人,教職工31人,“兩基”代課教師6人,自聘教師6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稱文鎮有鎮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6個;醫生6人,護士6人。每天接診70—80人。
社會保障
稱文鎮糧改飼工作
2011年,稱文鎮60歲以上納入新型社會養老保險542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家庭924戶,參合人數2753人,其中最低生活保障戶525人,殘疾人65人,五保戶57人,參合率達58%,參合金達10.02萬元。農村低保762戶,人數1380人,五保戶123人。
基礎設施
2011年末,稱文鎮鎮區內移動通信網路覆蓋率達到40%,各村村委會已安裝衛星電話

交通


稱文鎮鎮內有公路與214國道連通,基本實現了簡易公路村村通。
稱文鎮
稱文鎮

文化


2018年5月,在稱文鎮白龍村發現古岩畫群,共609幅,分屬於143個岩畫群,畫面內容涵蓋動物、人物、自然、星空等。其中一幅岩畫繪有一個站立的人物,左手舉著一面類似旗幟的物體,右手作揮手或敬禮狀,從口型來看似在吶喊,畫面生動,所繪圖案在同時期的古岩畫中較為罕見。

旅遊


稱文鎮景色
稱文鎮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觀光旅遊、科學考察、江源探險、野生動物觀賞、攝影以及登山等旅遊和體育活動的理想之地。白龍村“拿龍倉巴”和“白龍卓舞”、宋當村的尕藏寺、雪吾村的“舞士舞”,從民族部落時期延續至今,歷史悠久,彌足珍貴,其中白龍卓舞在藏區被公認為卓舞中的經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