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共產黨
中東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勢力
伊拉克共產黨在上世紀是中東地區較為有實力的一股馬克思主義勢力﹐獲得蘇聯大量的經濟援助和培訓。蘇聯解體后﹐伊拉克共產黨名存實亡﹐黨員們沒有正式宣布“退黨”﹐但勢力大大衰弱。過去三十年中﹐薩達姆曾經站在美國一邊對蘇聯支持的共產黨實現過於嚴厲的打擊。美國的軍事入侵﹐激起伊拉克全面衛國抗戰﹐銷聲匿跡的共產黨又冒了出來﹐提出最新修正的伊斯蘭“馬克思主義”﹐要民主﹐也要伊斯蘭。
一、伊拉克共產黨創立伊始
在伊拉克最早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知識分子是海珊·阿爾·拉哈爾(Husain al-Rahhal)。他的父母決定送他去歐洲學習。他乘坐從巴士拉到卡拉奇的船,然後轉道去歐洲。拉哈爾在卡拉奇上岸后,在印度呆了一年多。據說在印度逗留的這段時間,他接觸到許多激進思想,並在歐洲的學習中得到發展。他像許多這一代受過西方教育的年輕人一樣,在巴格達就可以讀到拉賈尼·帕姆·杜特(Rajani Palme Dutt)撰寫的《每月勞工》(Labour Monthly),這些文章幫助他更好地理解共產主義政治學。1924年,拉哈爾和幾個朋友建立了伊拉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Jamati),成員中包括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薩義德(Mahmud Ahmad Sayyid),他是伊拉克最早的小說家之一。
伊拉克共產黨成立於1934年。在此之前,在伊拉克南部一些地區,像巴士拉,已有共產主義小組在活動。優素福·薩勒曼·優素福(Yusuf Salman Yusuf)已成為共產黨傑出的組織者和領袖。他就是後來著名的法赫德(the Leopard),後來被共產國際選派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法赫德在1933年被捕,是第一個在法庭上宣稱自己是共產主義者的伊拉克人。
二、伊拉克政府血腥鎮壓時期
伊拉克共產黨成為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壓迫的主要左翼力量。從建立伊始,羽翼未豐的伊共就不得不面對英國庇護下的伊拉克政府的血腥鎮壓。1935年,伊拉克共產黨總書記阿辛·弗拉耶(Asin Flayyeh)被逮捕,伊拉克共產黨的印刷社也被查抄。1937年8月,伊拉克國會宣布伊拉克共產黨為非法組織,並規定,在軍隊或警察中傳播共產主義將被判處死刑或終身拘役。法赫德於1941年就任伊拉克共產黨總書記,在他的領導下,伊拉克共產黨在組織上和行動上團結一致,增強了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
蘇聯人民反抗納粹德國入侵的英勇壯舉,使越來越多的人對共產主義產生了興趣。1944年,伊拉克共產黨召開第一次黨的會議,起草了黨的章程。並在1945年4月的伊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並選舉產生了第一屆中央委員會。
伊拉克共產黨不是某一群體或種族的政黨,從創立之初就廣泛吸收社會各界勞動者和知識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入黨。20世紀40年代,伊拉克共產黨的領導幹部中,阿拉伯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一直都佔一定的比例。在領導層中,也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基督徒和猶太人(直到50年代)的身影。事實上,黨的最高領導人法赫德就是基督徒出身。
1944年到1946年是伊拉克貿易工會的快速發展期,在成立的十六個貿易工會中,有十二個是受伊共領導。在此期間,伊共在庫爾德地區也建立了自己的黨組織。伊共一貫支持庫爾德人民爭取自決權和自治權的鬥爭。1947年,伊拉克阿爾巴特村(the village of Arbat)爆發了第一次反對土地酋長的農民起義。
伊拉克共產黨政治活動的增多和群眾影響力的增強,使伊拉克傀儡政府和英帝國主義感到憂慮。1947年1月他們逮捕了法赫德和伊共的一些領導人,指控他們圖謀推翻政府,並判處法赫德和另外一名政治局委員扎基·巴瑟姆(Zaki Basin)死刑。後來迫於國際鬥爭壓力,減刑為終生監禁。這對伊共來說,是一次嚴重的打擊。
1948年1月伊拉克發生全國大起義,伊共成為國內主要政治力量。這次起義的導火索是《朴次茅斯條約》(Portsmouth Treaty)的簽署,因為該條約使英國在伊拉克能夠繼續保留其軍事基地及其他壓制伊拉克主權的手段。在伊拉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千上萬民眾走上巴格達街頭遊行示威,四百名民眾被荷槍實彈的警察射殺。伊拉克總理大臣逃跑,伊政府被迫拒絕履行條約內容。
伴隨著群眾運動的是一波工人罷工。1948年4月,伊拉克爆發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示威遊行,3000多名工人從哈迪撒石油開採站出發,遊行250公里到達巴格達,這一事件燃起了全國的罷工浪潮。
不過,反動政府在實行了一段時間的緊急戒嚴后,重新掌握政權。在接下來的鎮壓活動中,政府逮捕和審判了數百名共產黨員。在獄的伊共總書記法赫德和另外兩名政治局委員基·巴瑟姆和海珊·阿爾沙比比(Al Shabibi)被重新審判,並判處死刑。在午夜執行。當法赫德被帶到絞架前,仍堅定地喊道,"我們有肉體和思想,你們可以消滅我們的肉體,卻無法消滅我們的思想"。三位伊共領導人的屍體被懸掛在巴格達市三個不同地方,以恐嚇人民群眾。不過,政府的反共鎮壓卻使伊拉克共產黨成為"烈士黨",人們對伊共的尊崇與膜拜更強烈了。
三、群眾鬥爭時期
五十年代初期,伊共得以重建,新的年輕領導集體開始應對挑戰。又一輪的群眾鬥爭發展起來,最終於1952年11月爆發了起義。
這次起義的一個特點是,伊共通過農民社會組織來領導農民同封建地主進行鬥爭。政府隨即召集軍隊進行武力鎮壓。1954年末,越來越多士兵也積極地參與到群眾鬥爭中去,伊共遂決定組建一個士兵和軍官的全國聯合委員會。從這一年起到1958年,伊拉克共產黨和群眾性組織得到穩定發展。
在1958年7月的革命活動中,伊拉克共產黨成為革命的主要力量,並最終推翻了可恨的傀儡政權。接著卡塞姆(Qasim)上台。到1959年,二十五萬工人加入了貿易工會;農村建立了三千個農民協會,代表全國二十萬農民;伊拉克婦女協會發展了兩萬多成員,民主青年聯盟有八萬四千成員。具有重要意義的是,許多軍官和士兵也加入了伊共。
在1958年的革命運動中,伊共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伊共的發展使新的統治集團和民族資產階級感到惶恐。伊共的影響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政府不得不採取新的土改措施和勞動法來滿足人們的需要。
後來,群眾中出現一些大的示威活動,呼籲組建新政府應包括伊拉克共產黨,但民族主義軍官和資產階級卻拒絕考慮這種要求。1959年5月1日,30多萬民眾走上巴格達街頭要求伊共參加新政府,伊共卻於7月拒絕參政。伊共中央委員會通過一項決議認為,資產階級和中產力量各派別間存在嚴重疑懼。在伊共領導層中,改良派佔據上風,伊共放棄參政的要求。結果導致政府對伊共的進一步壓制。到了1960年,新一輪的反共浪潮又開始了。
卡塞姆政權承認其他政黨合法,卻拒絕承認伊共。隨後,伊共也承認當時放棄建立一個有共產黨參加的民主革命政府的口號,是犯了錯誤。由於受蘇聯共產黨的影響,伊共也採取向卡塞姆政權和民族資產階級妥協的路線。這可以回想起50年代末(蘇共二十大之後),蘇維埃政黨開始主張同民族資產階級合作的路線,這削弱了共產黨的獨立性。伊共也像第三世界其他政黨一樣,沒有擺脫蘇聯指令的影響。
1958年伊拉克成立新的共和國,這標誌著伊拉克開始作為真正的獨立國家出現。在國內進步力量的影響下,卡塞姆政府實行了全方位的打破舊的親帝國主義的政策。伊拉克從巴格達條約(Baghdad Pact)中退出,英國軍事基地被騰空,並通過了一個關於土地改革和規定貿易工會和其他民主組織合法權利的綱領。
卡塞姆政府採取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裁剪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權利,伊拉克石油公司歸英美石油公司所有。政府決定嚴格限制公司的剝削權利,並以一定讓步作為保證。但是,民族資產階級對於一個依賴共產主義支持的激進政權,不會支持太久。而卡塞姆政府卻打擊支持自己的主要支柱--共產黨,從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由於卡塞姆的獨裁,卡塞姆政府逐漸脫離其他政黨。1963年2月反對派發動政變,一夥全副武裝的民族主義軍官與復興黨聯手,推翻了卡塞姆政權,卡塞姆本人被處決。伊共領導巴格達貧民窟的人們拿著棍棒去面對敵人的機槍和坦克,最後反對政變的鬥爭也被佔據絕對優勢的軍隊撲滅了。
四、最黑暗時期
反對派在推翻卡塞姆政權之後,對共產黨人進行瘋狂屠殺。這一段時間是伊共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至少3000多伊共黨員被處死,成千上萬的人被捕入獄。據說在政變發動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就把伊共黨員名單交給復興黨領袖和政變籌劃者手中。伊共第一書記海珊·阿爾拉迪(Husain ar-Radi)在其藏身處被逮捕,被嚴刑拷打了四天,臨死時並未向逼供者透漏任何信息。
而政變發生后對伊共和其他進步人士的恐怖鎮壓,遠比十年後智利皮諾切特政府對左翼人士的鎮壓更殘忍。
復興黨國民護衛隊(The National Guard of the Baathist Party)搜查到所有滯留在卡塞姆政權中的共產黨人,把他們槍斃。據伊拉克共產黨的材料統計,在最初三天的屠殺中,約有五千名伊共黨員和聲援者被殺害。運動場、軍營與學校成了集中營和審問營,這裡關押了上萬人的各界群眾。伊共被迫撤離,在庫爾德地區建立自己的游擊武裝。
復興黨政權沒有維持太久,在1963年11月就垮台了。接替政權的是一夥泛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和納塞爾軍軍官,他們尋求得到埃及政府的支持。這個軍政府在1968年垮台了。復興黨在一小撮軍官的協助下捲土重來,發動政變,重新掌握政權。
復興黨重新上台以後,排擠一切反對派,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為了追逐絕對領導霸權,復興黨繼續採取鎮壓伊共的政策。雖然伊共後來提出建立一個體現民主原則的立憲政體的主張,包括選舉自由,自治原則解決庫爾德問題,拒絕向外國公司妥協等,但復興黨對伊共的鎮壓一直持續到1971年。
伊共號召建立一個包括所有進步人士的愛國陣線,成立聯合政府,而復興黨當時面對的國際環境,使其有可能通過一些措施來擺脫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控制。
為了發展現代資本主義,伊政府需要石油資源來積累資本。為了在石油生產上得到蘇聯的幫助,他們於1969年同伊共簽署第一個協議,這時對蘇關係出現了轉機。經過1971年到1972年漫長談判,最終復興黨與伊共達成一項協議,同意在"民族行動綱領"的基礎上組成"全國民族進步陣線"。兩名伊共部長加入了政府。
而1978年,復興黨再次將矛頭對準伊共,逮捕"全國民族進步陣線"中的伊共代表。5月31日,復興黨以伊共在軍隊中建立黨組織為由,處死了31名伊共黨員和追隨者。
對伊共新一輪的進攻過後,1974年油價急劇上升,伊拉克石油收入減少。為了穩定伊拉克國內局勢,復興黨政府與伊朗納迪爾沙汗政府達成諒解。伊拉克讓出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沙塔亞拉伯河(Shatt-al-Arab)給伊朗使用,作為交換,伊朗關閉對庫爾德地區的邊境線,並終止對庫爾德人的軍事援助。
1979年4月,伊共對外宣布,"全國陣線"已不再是一個聯盟,而成為復興黨的統治工具。1979年,伊共發表公開聲明,反對復興黨政府。同一年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上任總統。此後,伊共在庫爾德地區建立自己的游擊武裝。
自復興黨上台以後,就試圖用軍事手段來鎮壓庫爾德人的反抗。1974年3月到1975年初,在伊拉克軍隊的鎮壓下,大批庫爾德人被殺害。1980年,伊共與庫爾德民主黨和庫爾德社會黨建立聯盟,開展武裝鬥爭,共同反對復興黨政權。從此以後,伊共成為地下反對派,並在反對復興黨建立一黨獨裁政府的鬥爭中,遭受到巨大損失。
多年以後,當美國決定入侵伊拉克時,伊共表示堅決反對。在美軍入侵伊拉克之後,伊共拒絕參加2002年在倫敦召開的由美國政府發起的反對派會議,這次會議旨在為伊拉克建立親美政府奠定基礎。伊共堅決反對薩達姆政權和美軍的佔領。
當伊拉克人民起來共同反對美國佔領,並推翻伊拉克傀儡政權而進行長期鬥爭時,伊共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伊共需要增強其群眾基礎,同時還要面對開展強力民主鬥爭的考驗。這樣一來,伊共還要與試圖把伊拉克變為神權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作鬥爭。
伊拉克共產黨在六十年的鬥爭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將在應對未來的困難和挑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積極參與伊戰后重建
伊共始終堅持高舉“馬列主義”旗幟,致力於不斷向社會主義邁進。美伊戰爭后,伊共通過對國內、地區和國際新形勢、新變化以及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成敗得失進行總結,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綱領和章程,並積極參與伊戰後重建。它先後參加了美國主導的“臨管會”,黨的總書記哈米德成為其25名成員之一;與其它政黨結盟組成“伊拉克團結名單”參加議會選舉獲25席,在市政選舉中獨立獲14席;積極推動制定《民族和解綱領》,將落實《綱領》確定為黨當前首要任務,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同其它愛國力量的團結與協作,在國家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為一個有著豐富鬥爭歷史的傳統政黨,伊共始終關注著國內、地區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並及時、鮮明地提出自己的立場與主張。對於伊拉克遭遇的三場戰爭:伊共認為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是伊拉克向伊朗發動的一場不義之戰,反映了薩達姆獨裁政權的侵略性,呼籲立即結束戰爭,反對侵佔他國領土;伊共反對伊拉克侵佔科威特,認為薩達姆發動這場戰爭是為轉嫁因兩伊戰爭造成的國內矛盾和經濟危機,無益於本國和地區人民,要求制裁獨裁者,救人民於水火之中;伊共既反對美國向伊拉克發動侵略戰爭,又反對薩達姆獨裁政權,認為應通過伊國內愛國力量、依靠人民群眾、國際和平人士和合法力量推翻薩達姆政權,並要求美及其盟友在避免伊陷入內戰的基礎上儘快從伊撤軍。在庫爾德問題上,伊共主張和平、民主地解決這一問題,滿足庫爾德人的要求,實現在伊拉克共和國範圍內庫爾德人的自治,加強庫爾德人同阿拉伯人的團結。
適應形勢發展
對於當前伊國內形勢,伊共認為恐怖暴力活動雖較前有所減少,但伊安全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教派衝突不斷升級,暗殺爆炸事件層出不窮,伊安全部隊戰鬥力低下等。加之伊各派政治取向迥異,造成伊政局動蕩不安、政治進程舉步維艱。但是,伊共堅通道路雖然曲折,但前途光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伊拉克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憧憬未來 以建設國家為己任
時至今日,伊共黨員人數已近2萬,擁護者逾20萬,在伊各省設有100多個辦事處,力量正在逐漸恢復。伊共堅信自己將成為贏得民眾廣泛支持的大黨,社會主義一定會在伊拉克取得成功。但鑒於伊拉克社會濃厚的多民族和多教派色彩,伊共雖有一定影響,但其群眾基礎並非十分牢固、廣泛,仍需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適應形勢變化發展不斷調整方略,擴大自身在伊的影響,與其它愛國力量一道為將伊拉克建設為一個民主、聯邦、統一的國家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