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1年
公元821年
(圖)唐蕃會盟碑
長慶元年(八二一)正月四日,穆宗於圜丘祭祀昊天上帝,還宮后,集群臣于丹鳳樓,宣詔大赦天下,改元長慶,賜內外文武百官、宿衛將士官爵及錢物二十萬四千九百六十端匹。
回紇毗伽保義可汗卒
王播奏加諸道鹽估
長慶元年(八二一)三月,鹽鐵使王播奏,諸道鹽院鹽給付商人轉賣,請每斗加鹽估五十文,連同舊法,總計三百文;諸處煎鹽場置小鋪鹽,每斗加鹽估二十文,連同舊法,總計一百九十文。本使應管煎鹽戶及鹽商,並諸鹽院停場官吏等,按朝廷制書敕文,除兩稅外,不得另加差役。請今後如有違越者,縣令、刺史貶黜,罰減俸祿。穆宗准奏。
冊封回紇崇德可汗
長慶元年(八二一)四月,穆宗詔冊封回紇新立君長為登羅羽錄沒密施句主毗伽祟德可汗。命少府監裴通為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持節冊立。
幽州軍亂
長慶元年(八二一)三月,幽州節度使劉總削髮為僧,朝廷以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劉總行前,以其部將都知兵馬使朱克融等人驕橫難制,奏請送京城為官,使幽州人羨慕朝廷祿位。時穆宗沉湎酒色,宰相崔植、杜元穎等人胸無大略,朱克融等至京城求官,植等不理,以至克融等人生活無著,流落街頭行乞。及張弘靖赴任幽州,植等命朱克融等人歸還幽州,克融等人皆憤怨。張弘靖至幽州赴任后,深居簡出,政事皆委幕僚處理,其所委任判官韋雍等人,年少輕薄,縱酒為樂。朝廷以百萬緡錢賞賜幽州將士,弘靖留二十萬充節度使府雜用,韋雍等人又裁減軍士衣糧,詬罵吏卒為“反虜”,軍中怨怒。七月十日,韋雍外出,有小將策馬沖其前導,雍命拉下於街中杖責。小將不服,雍告弘靖,弘靖命軍虞侯收審訊問。是夜,幽州士卒連營呼噪作亂,軍將制止不住,遂入節度使府,掠奪財物婦女,囚弘靖於薊門館,殺韋雍等數十人。次日,士卒後悔作亂,向弘靖謝罪,弘靖不答。士卒以為弘靖不予赦罪,因請奉朱克融為節度使。十八日,幽州監軍上奏軍亂。廿三日,詔貶張弘靖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今河南洛陽)。
(圖)海曙樓
元和十五年(八二0)十一月,成德王承元歸順朝廷,穆宗以前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弘正自以屢與成德交戰,有父兄之仇,奏請以魏博兵二千人隨從赴任,留以自衛,由朝廷供給衣糧。戶部侍郎、判度支崔倰剛愎無謀,以為成德、魏博各自有兵,恐開其先例,不肯批給。弘正無奈,遣魏博兵還鎮。時弘正兄弟子侄數十人在上都(今陝西長安)和東都競相奢侈,日費約二十萬緡,弘正以成德、魏博財物供給,成德將士頗不滿。王承元歸順朝廷時,穆宗詔賜成德軍一百萬緡錢,度支未及時運送,將士愈為不滿。成德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本為回紇阿布思後裔,性勇悍狡詐,密謀作亂。因乘將士不滿故意挑撥激怒之。時魏博兵士已遣返,長慶元年(八二一)七月二十八日夜,庭湊挑動牙兵呼噪於節度使府,殺弘正及其僚佐將吏、家屬三百餘人,自稱留後,逼監軍宋惟澄奏請朝廷授己為節度使。
瀛莫軍亂
長慶元年(八二一),幽州節度使劉總奏請棄官為僧,以其地分為三道:以幽、涿(今河北涿縣)、營(今遼寧朝陽)為一道,請以張弘靖為節度使;平(今河北盧龍)、薊(今河北薊縣)、媯(今河北懷來東)、檀(今北京密雲)為一道,請以薛平為節度使;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安新東)為一道,請以權知京兆尹盧士玫為觀察使。宰相崔植、杜元穎無遠慮,欲崇重弘靖威權,惟任命盧士玫為瀛莫觀察使,其餘各州均由弘靖統轄。七月,幽州軍亂,立朱克融為留後,八月九日,莫州都虞候張良佐密引朱克融兵入據州城,刺史吳暉逃亡,不知去向。十三日,瀛州軍亂,士卒擒獲觀察使盧士玫、監軍及僚佐送往幽州,囚於客館。朝廷遂失瀛莫二州。
穆宗發兵討成德
長慶元年(八二一)七月,成德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殺節度使田弘正,自稱留後。八月十日,王庭湊派人殺冀州(今河北冀縣)刺史王進岌,分兵據其州。又遣其將王立攻深州(今河北深縣)而未克。唐廷聞訊王庭湊叛亂,朝野震駭。十四日,穆宗詔發魏博(今河北大名)、橫海(今河北滄州東南)、昭義(今山西長治)、河東(今山西太原)、義武(今河北定縣)諸軍出兵臨成德邊境,若王庭湊執迷不返,即進兵征討。十月,以宰相裴度為鎮州(即成德)四面行營都招討使,統帥諸軍討王庭湊。
(圖)《蒙詔帖》
長慶元年(八二一),元稹在翰林學士任上,撰成《承旨學士院記》。該書記載唐憲宗任命鄭絪為翰林承旨學士及其後承旨學士十五人姓名、官職,任免年月,以及翰林承旨學士的地位和職掌。是研究翰林院制度的第一手資料。南宋時,該書收入洪邁編纂的《翰苑群書》中,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影印本。
自在和尚卒
長慶元年(八二一),自在和尚卒。自在,俗姓李,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初出家投國一禪師,后師從馬祖道一。元和(八0六—八二0)中居洛陽南香山,與天然禪師交遊。四方禪侶,叢萃其門。作有《三傷歌》、《一缽和尚歌》,為世所傳誦。
韋絢撰成《劉賓客嘉話錄》
長慶元年(八二一),韋絢撰成《劉賓客嘉話錄》(一名《劉公嘉話錄》)一卷。韋絢,字文明,京兆(今陝西西安)人,順宗朝宰相韋執誼之子。宣宗朝(八四七—八五九),曾任江陵少尹,咸通(八六0—八七三)中,官至義武(今河北定縣)節度使。是年春,絢自襄陽赴白帝城,投夔州刺史劉禹錫門下求學。二人朝夕相處,禹錫每言及國朝掌故、卿相新語及諧謔卜祝、童謠佳句等,絢退而默記,約百餘條,勒成一卷,題名《劉賓客嘉話錄》。該書現存版本《顧氏文房小說》本、《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本。
蔣乂卒
蔣乂,字德源,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少從外祖父吳兢博覽群書。安史亂后,集賢院藏書散亂,奉命隨父入院整理,逾年事畢,得兩萬餘卷。頗得宰相張鎰嘉許,署集賢小吏,遷王屋(今河南)尉。歷太常禮院修撰。貞元九年(七九三),轉右拾遺,充史館修撰。元和二年(八0七),遷兵部郎中,參予修纂《元和格敕》三十卷。改秘書少監,兼史館修撰,奉詔與獨孤郁、韋處厚等同修《德宗實錄》。官終秘書監。乂熟諳典章沿革,著有《大唐宰輔錄》七十卷、《凌煙閣功臣傳》、《秦王府十八學士傳》、《史臣傳》等四十卷。長慶元年(七二一)卒,年七十五歲。
[1]中華博物 http://www.gg-art.com/history/hcontent.php?dynastydetailid=1842
[2]中華網軍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08/1222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