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橋市

四川省樂山市下轄市

五通橋區,隸屬四川省樂山市。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岷江中游。總面積473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2019年),截至2020年,五通橋區下轄8鎮。

歷史沿革


帝嚳至周朝,區境屬蜀國轄地。
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滅蜀。后元十四年(前312年),置南安縣。后元十五年(前311年),設蜀郡,區境隸蜀郡南安縣地。
漢初,區境為南安縣侯國屬地。建元六年(前135),割蜀郡、廣漢郡,置犍為郡,區境隸犍為郡南安縣。王莽新朝"(9一23年),犍為郡改為西順郡,區境為西順郡南安縣地。東漢,西順郡複名犍為郡。至蜀漢,區境隸犍為郡南安縣。
晉,置犍為郡,領南安等五縣。至劉宋、南齊,區境為犍為郡南安縣地
梁大同十年(544),廢犍為郡,置戎州,領郡轄縣。至西魏,區境隸戎州六同郡僰道縣,北周保定三年(563),區境被戎州、嘉州、陵州三州分割,隸嘉州平羌郡平羌縣、戎州沉犀郡武陽縣、陵州懷仁都蒲縣。
隋開皇三年(583),置戎州,廢沉犀郡,改武陽縣為犍為縣,區境西南部隸戎州犍為縣。四年,嘉州平羌縣移入區境。區境東北部隸嘉州平羌縣。
開皇十一年(591),平羌縣遷出區境,改置大牢鎮,十三年,升為大牢縣,區境東北部隸資州大牢縣。大業十一年(615),析置玉津縣,區境西北部隸眉山郡玉津縣,東北部隸資陽郡大牢縣,西南部隸戎州犍為縣。
唐,區境東北部隸榮州大牢縣,西北部隸嘉州玉津縣,西南部隸嘉州犍為縣。貞觀元年(627),分大牢縣地析置旭川縣(今榮縣)。景龍二年(708),省雲(榮)州、羅水、雲川、胡連三縣,併入大牢縣。天寶元年(742),改大牢縣為應靈縣。
五代,前蜀、后蜀仍循唐制,區境隸屬未改變。
宋乾德四年(966),改玉津縣為玉津鎮,併入鍵為縣。區境西南和西北部隸嘉州犍為縣,東北部隸榮州應靈縣。慶元二年(1196),改嘉州為嘉定府,改榮州為紹熙府。寶祐后,廢榮州。
元至大四年(1311),廢應靈縣入犍為縣。隸四川行中書省嘉定府路。
明,嘉定州在五通橋設四望溪口巡檢司。
清初,設鹽捕通判,康熙十二年(1673),升嘉定州為嘉定府至清末。
民國2年,區境隸上川南道犍為縣。3年,改上川南道為建昌道。民國24年(1935),犍為縣隸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區境為犍為第四區。25年,區境調整為第四區(五通片)、第五區(西壩片)。31年,改第五區為第七區(西壩片)。37年,改第七區為第三區(西壩片),五通片仍為第四區。38年,第四區改為指導區。
1949年12月15日,區境獲解放。成立五通橋軍管分會,隸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樂山軍事管制委員會,並受犍為縣的領導。
1950年,犍為縣屬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五通片為犍為縣第四區,西壩片為犍為縣第五區。8月,第四區劃為第七(馬踏區)、第八兩區,五通片為第八區,西壩片為第九區,
1951年,以犍為縣第八區建制,成立五通橋市,隸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
1952年8月,犍為縣第九區(西壩片)劃歸五通橋市管轄,為五通橋市第六區。
1953年,撤銷4個行政區建立四川省,五通橋市屬四川省樂山專區,
1954年,五通橋市第六區(西壩片)劃歸樂山縣,為樂山縣第十區,
1959年,撤銷五通橋市,併入樂山縣,為樂山縣五通橋區
1962年,恢復五通橋市,直隸樂山專區。
1964年,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為樂山專區直轄區。
1978年,五通橋區與樂山縣合井,成立樂山市(縣級),為樂山地區樂山市五通橋區。
1985年,撤銷樂山地區、樂山市,設立地級樂山市,五通橋區改屬樂山市。
五通橋市
五通橋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9年,撤銷楊柳鎮,劃歸竹根鎮。撤銷新雲鄉,劃歸牛華鎮。撤銷輝山鎮,劃歸金山鎮。撤銷橋溝鎮,劃歸金粟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五通橋區下轄8鎮:竹根鎮、牛華鎮、金粟鎮、金山鎮、西壩鎮冠英鎮蔡金鎮石麟鎮。共154個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五通橋區,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岷江中游。介於東經103°39′45″~103°56′48″,北緯29°17′29″~29°31′30″之間。東北接井研縣,東與南連犍為縣,西鄰沙灣區,北靠市中區。東西長27.89千米,南北寬26.18千米,總面積473平方千米。
地質
五通橋區出露地層主要是中生界三迭系、侏羅系和新生界第四系的河湖沼澤、濱湖淺湖相沉積和近代河流沖積與洪積層。由黃灰色層塊石英砂岩粉砂岩、頁岩夾煤、紫紅色砂質泥岩、灰綠色鈣質砂頁岩、石灰岩、灰棕紫泥岩、紫紅色砂質泥岩與砂岩不等厚互層,新沖積地層具近代河流沖積與洪積層二元結構等組成。
地形地貌
五通橋區地貌有平壩、淺丘陵和低山,以丘陵為主。岷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將區境分隔為河東、河西兩大片。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兩部向中部傾斜。中部岷江兩岸平壩,河西片的西北部和河東片系淺丘,河西片的沫溪河以南系深丘(低山區)。
氣候
五通橋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熱量豐富、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日照偏少。年平均氣溫17.4℃,年平均降水量1390.6毫米,年均降雨日173.2天;年均光照時數1119.7小時,年均太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82.973千卡;無霜期334.5天。
水文
五通橋區河流總長96.25千米,茫溪河、磨池河、沫溪河、眠羊河等河流匯集於岷江。地下水以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為主,孔隙水分佈於岷江平壩與河心洲壩,裂隙水分佈於岷江東、西部丘陵區,岩溶水分佈於區境西南部低山區。
土壤
五通橋區土壤5個:水稻土、潮土(沖積土)、紫色土、黃壤土、鹽土。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五通橋區自產水量(地下水)和過境客水量(地表水)641.6~842.7億立方米(其中自產水佔總水量的10%,過境客水量佔90%);過境客水量主要來源於岷江及其支流涌斯江、茫溪河、沫溪河和眠羊溪。
土地資源
五通橋區土地面積441.23平方千米,耕地保有量28.99萬畝,基本農田面積24.60萬畝,未利用土地面積54,155畝。
生物資源
五通橋區喬木樹種有馬尾松山麻柳、柏樹、桉樹、青杠、楠木、雪松、板栗等,竹類有慈竹、水竹、斑竹楠竹苦竹、硬頭黃等,灌木有黃荊、馬桑、矮桐子、映山紅、山茶等。
礦產資源
五通橋區礦藏以煤、鹽滷、沙、礫石、頁岩、石灰石為主,沙金有零星分佈。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五通橋區總人口32萬人,農村人口17.5萬人。總戶數116856戶,戶籍人口294707人。出生人口2048人,出生率6.9‰。死亡人口3656人,死亡率12.4%。人口自然增長率-5.5%,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131736人,農業人口162971人。男性人口147466人,女性人口147241人。計劃生育率99.8%。常住人口30.6萬,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5萬,城鎮化率57.3%,比上年提高1.1%。

經濟


綜述
經濟總體情況
2020年,五通橋區地區生產總值231億元,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於調整預算目標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72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2元、增長9.5%。
2019年,五通橋區地區生產總值2183423萬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9623萬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1301092萬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622708萬元,增長9.8%。
2019年,五通橋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3.8%,其中:食品煙酒價格指數上漲11.3%。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0%,消費品價格上漲5.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0.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2.9%。
財政
2019年,五通橋區公共財政總收入141379萬元,比上年減少20.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912萬元,增長2.7%。其中企業所得稅4914萬元,減少49.3%。財政支出320375萬元,增長52.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2670萬元,增長7.5%。
稅收
2019年,五通橋區稅務收入144227萬元,比上年減少14.0%。其中稅收收入122900萬元,同比減少24.4%。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五通橋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2.7億元,同比增長18.1%。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施工項目66個,同比下降22.4%,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314.1億元,增長4.1%。其中:新開工項目25個。建成投產項目35個,項目建成投產率52.2%,新增固定資產76.6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57.7%。
2019年,五通橋區民間投資75.9億元,增長5.4%。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中,第一產業投資0.99億元,下降63.3%。第二產業投資49.8億元,增長1.5%。其中工業投資49.6億元,增長1.5%。第三產業投資80.1億元,增長42.3%,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2%,其中交通運輸投資29.8億元,增長60.5%。
2019年,五通橋區房地產開發投資6.7億元,比上年增長103.4%。商品房施工面積62.5萬平方米,增長38.7%。其中新開工面積23.4萬平方米,增長161.7%。住宅面積53.3萬平方米,增長30.8%。
工資
2019年,五通橋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11元,增長8.9%。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9644元,同比增長7.0%。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24293元,增長5.4%。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8271元,同比增加1.7%,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4.0%。比去年同期減少1.3%。
2019年,五通橋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3元,增收1500元,增長10.1%。其中:工資性收入8594元,增長8.4%。家庭經營凈收入4445元,增長470元,同比增長11.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831元,增長10.9%。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4.8%,同比減少1.8%。
第一產業
2020年,五通橋區投入資金8000餘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7萬畝,糧食種植面積19萬畝,新建標準化生豬規模養殖項目12個,生豬年產能20萬頭。新(改)建現代農業園區4個,發展生薑、葡萄、柑橘等規模化特色產業基地15萬畝,打造新型農旅融合綜合體11個,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23個,保有“三品一標”71個。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30餘家、加工業產值30億元。
2019年,五通橋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2713公頃,增加105公頃,增長0.8%。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009公頃,減少5公頃,下降0.2%。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5008公頃,增長5.7%。
2019年,五通橋區糧食產量80716噸,比上年增產823噸,增長1%。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3774噸,增長7%。甘蔗產量1680噸,蔬菜產量136488噸,增長4.8%。茶葉產量1638噸,增長1.4%。
2019年,五通橋區肉類總產量16195噸。其中,豬肉產量8260噸,牛肉產量122噸,羊肉產量91噸,兔肉產量615噸,禽肉產量7107噸,禽蛋產量15546噸。
2019年,五通橋區水產品養殖面積223公頃,水產品產量0.51萬噸,增長2%。森林面積1.7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6.7%,林業技術人員4人。
2019年,五通橋區有效灌溉面積10千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16.65萬千瓦,增長2.7%。農村居民用電量9473萬千瓦小時,增長9%。
第二產業
2020年,五通橋區新培育“小升規”企業9家、上市企業主營基地1家,新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
2019年,五通橋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0戶,工業總產值206億,比上年增長11.6%,產銷率95.4%,比上年下降4.1%。
2019年,五通橋區納入統計的10種重點產品生產量中,飼料下降11.7%。其餘產品產量增長:聚氯乙烯樹脂增長1.8%,氯化銨增長6.4%,純鹼增長7.7%,水泥增長38.8%,燒鹼增長21.4%,草甘膦增長16%,多晶硅增長125.8%,原煤增長6.4%,原鹽增長3.3%。
2019年,五通橋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3.86億元,增長17.8%。利稅26.69億元,下降1.9%。建築業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8個,勞務分包企業2個,總產值24.6億元,同比增加7.4%。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0年,五通橋區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業10家,擬入庫規上服務業企業4家,新增參創市場主體“一店一碼”130個。新增企業、個體工商戶1447戶,新增註冊資本8.89億元。
2019年,五通橋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批發業零售額4.15億元,增長11.0%。零售業零售額52.30億元,增長10.4%。住宿業零售額0.35億元,增長12.1%。餐飲業零售額15.76億元,增長11.8%。
房地產業
2020年,五通橋區新增房地產開發面積10萬平方米,新區建成區面積4.8平方千米。
對外貿易
2019年,五通橋區進出口總額41183.63萬美元,同比減少20.9%。其中:出口36258.95萬美元,同比減少20.9%。進口4924.68萬美元,同比減少20.9%,實際使用外資6000萬人民幣。
2020年,五通橋區開展遠程對接、雲上洽談等60餘次,對接企業70餘家,簽約重點項目7個、總投資239億元,到位市外內資120億元。組織11家企業參加各類線上線下商品交易活動,培育外向型企業19家,進出口貿易額24億元。
電信業
2019年,五通橋區本地固定電話用戶52201戶,行動電話用戶111920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47766戶,本地網光纜長度6514皮長千米。
金融
2019年,五通橋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90416萬元,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811393萬元,增長10.6%。

交通


213國道、104省道、樂宜高速公路穿過五通橋區。
2020年,五通橋區新(改)建農村公路100餘條130千米,建制村通客車率、通硬化路率均100%。
2019年,五通橋區公路總里程895.4千米。其中:等級公路846.5千米。新增公路199.2千米,其中改建變更里程199.2千米。通航總里程27千米,其中4級航道27千米,7級航道0千米。公路貨物周轉量130274萬噸千米,增長14%。公路客運量1363萬人千米,下降78%。水運貨物周轉量4.64萬噸千米,水運貨運量2.32萬噸,下降68.8%。民用汽車擁有量39885輛,比上年增加3781輛,增長10.5%,實有公共汽車運營車輛59輛。公共汽車客運總量324萬人次,出租汽車42輛。

政治


區長:李良

社會


教育事業
2020年,五通橋區投入資金1700萬元,完成三鎮學校布局調整,建成1所幼兒園。
截至2019年,五通橋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3所,在校學生22593人。小學生9924人,普通中學學生6816人;專任教師1929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723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721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77.4%。小學17所,招生1607人,在校小學生9924人,減少117人。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8.6%,其中女童凈入學率98.9%。普通中學15所,招生2310人,在校學生6816人。幼兒園39所,入院兒童1498人,在園幼兒5296人。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高中學校)1所,招生193人。在校學生557人,專任教師59人,聘請校外教師8人。
文化事業
2019年,五通橋區免費開放體育館1萬人次,完成省、市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15個。
截至2019年,五通橋區共有群眾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0個,文化站12個,城市電影院1個。免費開放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12個以及街道文化站0個、博物館0個。補充更新0個農家書屋、0個社區書屋。申報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廣播電視台1座,有線廣播電視用戶1.8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體育事業
2019年,五通橋區完成15個村健身器材安裝,城區新增體育健身設施3處,健身步道2條。體育場所接待群眾12萬人次。
醫療衛生
2020年,五通橋區中醫醫院業務收入5000萬元、增長51%。
截至2019年,五通橋區共有衛生機構261個(含村衛生室),床位1725張。其中醫院12個,床位1281張。衛生技術人員136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48人,註冊護師、護士596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7%。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個。
社會保障
2020年,五通橋區投入1.17億元完成25件民生實事。發放失業補助金275.44萬元,成立8個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培訓中心,新增城鎮就業520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發放各類政策兜底資金8267.05萬元,採購藥品價格平均降幅53%。發放退役軍人撫恤補助資金3353.31萬元。協調處理勞動糾紛50餘起,為農民工追討工資及各類賠償金1000餘萬元。
2020年,五通橋區設立總規模2538萬元的教育、衛生、產業等五項扶貧基金,落地落實15個扶貧專項。發放低保、居家救助等各類保障金950餘萬元,創建省級就業扶貧基地1個,引導2800餘名貧困家庭勞動力返崗就業。貧困群眾年人均純收入增長11.1%。
2019年,五通橋區城鎮從業人員7792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失業人員再就業0.1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8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84436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征繳額2069.5萬元,參加工傷保險26990人,工傷保險征繳額2621.8萬元,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51530人,職工醫療保險基金征繳額12459萬元。

旅遊


通材中學舊址
通材中學舊址,位於樂山市五通橋區竹根鎮文化街368號。1938年,建立中共通材中學特別支部。領導進步師生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95年,為五通橋區革命史陳列館。
張公館
張公館,位於樂山市五通橋區金粟鎮雙漩壩村四組。建於1920年,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木結構建築,建築主體結構保存基本完整。1923年,劉伯承居住於張氏宅。

文化


地方特產

西壩生薑
西壩生薑,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西壩生薑形如玉指成形,色澤白凈,姜頭頂端紅玉著甲。單株長20厘米以上,鮮重0.5千克以上。分支多,皮薄,肉質細嫩,纖維少,辛辣味較濃,脆爽,商品性好。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西壩生薑”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五通橋豆腐乳
五通橋豆腐乳,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五通橋豆腐乳又稱五通橋毛霉豆腐乳,得益於五通橋五通橋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產生的中國五通橋毛霉,五通橋豆腐乳香味濃郁、香氣撲鼻、回味無窮。
2011年12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五通橋豆腐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現任領導


劉勇:區委委員、常委、書記

獲得榮譽


2021年3月,五通橋區入選四川省第二批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