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印譜的結果 展開
- 記錄歷代璽印和名家篆刻
- 第二版
印譜
記錄歷代璽印和名家篆刻
印譜是鑒賞家將其搜尋的歷代璽印和名家篆刻精品編印成冊,供人研究、鑒賞和臨摹。我國的印譜起源於宋代,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印譜,是明代隆慶時期的顧從德於1572年編輯的《集古印譜》,這套印譜一共六冊,內容包括作者本人的收藏及他人所藏的印章,其中收錄的玉印150餘枚,銅印1600枚。顧從德的這套印譜開創了原印鈐蓋拓譜的先河,刊行后在金石界引起了很大震動。《集古印譜》出版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這套印譜再次增補,玉印增加到220餘印,銅印增加到3200餘枚。顧從德的《集古印譜》在題列編排、用箋規格、譯文考證等方面都極其細緻,為以後的印譜形制奠定了基礎。
詞目:印譜
拼音:yìn pǔ
基本解釋
[collection of impressions of seals by famous seal engravers] 彙集古代印章或名家所刻印章圖式的書
詳細解釋
元吾丘衍《學古編》附錄《世存古今圖印譜式》記有宋徽宗《宣和印譜》、王厚之《復齋印譜》、姜夔《集古印譜》等,均佚。今存以明顧從德《集古印譜》為最早。著名者有清汪啟淑《飛鴻堂印譜》、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等。清錢泳《履園叢話·夢幻·司馬達甫》:“常收藏漢銅印譜最多,用顧從義《集古印譜》之例,分為職官、私印,而私印又分為四聲,凡十六冊。”清趙翼有《題李靜庵印譜》詩。
篆刻者保存自己作品的自留印譜
常見印譜分原鈐本、翻刻本、影印本三種,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繪本印譜更為珍貴罕見。這種印譜一般都為印稿設計集成(即在印章篆刻前作者的設計稿)當為印譜祖本,只此一件流傳至今者鳳毛麟角,而故宮博物院藏《母音壽牒》以緙絲製作並無印章流傳,製作時作為宮廷賞玩之物,存世孤本坊間極難得一件。除此之外尤以原鈐本(手拓印譜)收藏價值最高。一方面,古代印譜由於用紙、編輯和印製極其考究,本身就是古籍善本;更由於手工鈐印,其拓譜不易所造成的存世量之罕,成為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般多則幾十本,少則孤本存世,因此具有極大的文獻史料和文化遞藏價值。印譜收藏尤以名家藏印譜和名人印集為貴,前者可以看到印章收藏大家的藏印全貌,後者可供欣賞之外,更對書畫名家的作品鑒定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原印鈐蓋的印譜最為珍貴,最能真實保存原作的風神。
史載最早的印譜系宋代楊克一彙集的《集古印格》,距今已有900多年,已遺失。
現存的以明代顧從德將自藏的古印輯為《集古印譜》為最早。
何震是最早自集印譜的人,之後個人篆刻印譜盛行。
印譜範例2(哲驤治印)
印譜
印譜範例1(哲驤治印)
拓制印章邊款的工具和步驟詳細介紹如下:
第二步:用乾淨毛筆蘸白芨水或清水均勻塗在邊款面上;
第三步:在石面上覆上連史紙,然後用毛筆蘸清水塗在紙上,使紙和石面粘在一起;
第四步:使用毛邊紙或宣紙將紙上多餘的水分吸走,可以手拿毛邊紙按壓;
第五步:吸走多餘水分后,在拓紙上覆一層薄薄的拷貝紙;
第六步:持棕刷在拷貝紙上來回平刷,力度要適中,不宜過重也不宜過輕,可以多換幾張拷貝紙重複刷;
第七步:棕刷刷過以後,拷貝紙上會出現明顯字的凹糟,這時再把拷貝紙取下,然後持拓包蘸墨在拓紙上拍打,建議先從沒字的地方拓起,以試墨的濃度;
第八步:全部拓好以後,稍等幾分鐘,等墨干以後慢慢揭下連史紙,如揭不下,可以在紙上哈哈氣,增加濕度,以便揭下;
第九步:揭下后,拓紙會有些皺,這時可以將拓紙放到書本中壓幾個小時,紙自然會變平直,這樣就算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