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鎮鎮

田鎮鎮

田鎮鎮位於山東省高青縣中部,為縣委、縣政府駐地。北與常家鎮為鄰,南與高城鎮花溝鎮相接,東與唐坊鎮接徠壤,西與青城鎮、花溝鎮毗連。南北最大縱距9.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5.6公里,面積96平方公里。地處黃河三角洲平原,地勢西略高於東。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8.5公里,總面積9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有3000公頃,主要河流有北支新河,引黃總乾渠,干一、干二、干三排水溝穿鎮而過,加之劉春家虹吸工程和密布全鎮的眾多機井,使得引黃自流和提水灌溉都很方便。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蘋果、西瓜、蔬菜等。

簡介


田鎮鎮位於山東省高青縣中部,為縣委、縣政府駐地。北與常家鎮為鄰,南與高城鎮、花溝鎮相接,東與唐坊鎮接壤,西與青城鎮、花溝鎮毗連。南北最大縱距9.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5.6公里,面積96平方公里。地處黃河三角洲平原,地勢西略高於東。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8.5公里,總面積9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有3000公頃,主要河流有北支新河,引黃總乾渠,干一、干二、干三排水溝穿鎮而過,加之劉春家虹吸工程和密布全鎮的眾多機井,使得引黃自流和提水灌溉都很方便。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蘋果、西瓜、蔬菜等。

下轄村莊


田鎮鎮
田鎮鎮
轄(200~278):和平街、勝利街、建設街、民主街、石坡村、官莊村、李興耀村、李官莊村、北尹家村、周家村、呂八庄村、台孫村、台陳村、寧家村、王鳳村、阮家村、付家村、苗家村、窪里徐村、馮旺村、郭家村、田家村、尹家村、趙家村、壯李村、宋旺庄村、馬庄村、喬家村、義和鎮東村、義和鎮西村、郝家村、於梅村、西官莊村、石槽村、柴家村、後趙村、孫庄村、前趙村、成家村、青徐村、鄒徐村、馬家村、千佛廟村、小李村、宮家村、段家村、侯家坊村、閆家村、寨子村、老官莊村、孟李庄村、東大庄村、丁家村、司官村、小新莊村、蔡家村、魏家堡村、王坡庄村、司家村、姜家村、南徐家村、鄒家村、灣頭村、小高家村、周陳家村、侯家村、后宋村、路家村、前鞏村、后鞏村、前揚家村、徐董村村、正理庄村、崔張東街村、崔張西街村、謝家倉村、封王家村、三龍庄村、馮郭村、唐口村。

歷史與現狀


沿革:義士田橫的封地

田鎮鎮
田鎮鎮
徠戰國時(田鎮)已有村落,為齊國貴族田橫家的封地,田橫死後葬於此。田橫死 后,劉邦以王者禮葬,並派人守墓,守墓人賜予田姓,故有“田鎮”之名。1948年,高苑、青城兩縣合併為高青縣,田鎮為高青縣第一區。1949年夏,田鎮鎮直屬縣政府領導,轄3個鄉,11個村;1967年改稱田鎮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1月改為田鎮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1年省政府批准田鎮人民公社改建為田鎮鎮至今。

地理位置

田鎮鎮位於高青縣中部,縣政府駐地,北與常家鎮為鄰,南與高城鎮、花溝鎮相接,東與唐坊鎮接壤,西與青城鎮、花溝鎮毗連。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黃河三角洲平原,地勢西略高於東。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8.5公里,總面積9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有3000公頃,主要河流有北支新河,引黃總乾渠,干一、干二、干三排水溝穿鎮而過,加之劉春家虹吸工程和密布全鎮的眾多機井,使得引黃自流和提水灌溉都很方便。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蘋果、西瓜、蔬菜等。
全鎮轄79個行政村,9380戶,3.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6‰。全鎮除蒙古、回、苗、彝、朝鮮、滿、哈尼、傣、土家、獨龍等少數民族136人外,其餘皆為漢族。

主要經濟狀況

田鎮鎮
田鎮鎮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08萬元,1978年為627萬元,2000年為14301萬元,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27.5萬元。該鎮特色效益農業、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在當地享有盛譽。近年來,農業已初步形成“西部早春西瓜、東部大棚蔬菜、北部林果、南部桑蠶及特色菜”為特徵的特色效益農業生產基地。鄉鎮企業除有與國有大企業華光集團聯合的田發陶瓷廠外,淄博宏業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田興建工有限公司、振興化工廠在當地也負有盛名。第三產業以沿街沿路開發為重點。興起了包括各類商業和飲食服務業及維修業等門類眾多、服務項目齊全的三產項目。

強鎮由來

該鎮財政總收入名列全縣九鎮第一名。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小康鄉鎮,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1999年被山東省財政廳授予會計基礎工作規範化單位,先後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評為明星鄉鎮、文明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1948年,分屬高青縣城關、寨子、義和區。1958年,為田鎮人民公社。1981年1月,撤田鎮公社改稱田鎮鎮,轄田鎮、常家、大李、三合、台李、鄭廟、義和、崔張、李星耀、寨子10個管理區,149個生產大隊,145個自然村,人口62124人。1984年6月,機構改革,寨子鄉、許管鄉、常家鄉從田鎮鎮析出。1987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寨子鄉復併入田鎮鎮。至2004年底,全鎮轄城北、城南、城區、寨子、崔張、義和6個管理區,79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人口34218人。耕地4153公頃。
1978年,田鎮人民公社有土地9300公頃,耕地7300公頃,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紅薯、油菜等,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8元。1979年後,糧食生產有了大幅度提高。林果、棉花、畜牧、蔬菜、桑園等經濟作物發展較快。1986年,建成萬畝果品生產基地。1993年,建成萬頭肉牛生產基地。1994年起,分別在崔張管區和義和管區實施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改造中、低產田1886公頃。1995年,建成省級畜牧強鎮。1997年,建成萬畝瓜菜供應基地。1997年、1999年相繼開挖建成干二排(崔張段)、支十七及干四等條形水庫。2003年,投資230萬元完成了鎮農業科技示範園、段家示範園及400公頃大棚微滴灌和大田管灌節水工程。至2004年底,全鎮有各類瓜菜大棚3000餘個,瓜菜面積1800公頃,桑園面積453公頃。奶牛存欄量達2600頭。
1978年,田鎮公社有搬運公司、建築公司、磚瓦廠、油棉廠等幾處小型企業。1988年10月,田鎮振興化工廠成立,年加工原油1000噸。1993年5月,成立高青縣田發實業公司。1994年8月,全縣第一家台商獨資企業——東彌陶瓷製品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產日用陶瓷製品。1999年,中外合資淄博宏業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產堅固呢系列服裝和童裝。2001年,淄博冠華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產咖啡杯。2002年起,先後有淄博鉅創紡織服裝有限公司、魯群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淄博鴻豐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山東永盛油脂有限公司等10幾家投資過億元的項目落戶田鎮。至2004年底,全鎮共有工業企業524家,其中私營企業521家,其中,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以上企業21家。個體工商業戶2850家。經營範圍主要有紡織、服裝、地毯、陶瓷、化工、建築、建材、釀酒等。工業總產值為8.92億元。主要私營企業有:淄博宏業紡織服裝
有限公司、淄博鉅創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淄博鴻豐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淄博冠華陶瓷有限公司、淄博大地集團川爵酒業有限公司、高青華盛商貿有限公司、高青森尼印業有限公司等。
1978年,田鎮公社機關駐地位於舊鎮路北段,皆為磚瓦房。田鎮四街有兩條寬不到6米的土街道。1991年,對田鎮四街實施舊城改造;1992年,鎮政府遷至黃河路西首,新建辦公樓一幢。1995年3月,中心路北延至純梁採油二礦,機動車道拓寬至14米。1996年,依託縣城駐地優勢,在田鎮四街以沿街沿路為重點進行開發,累計投資8000萬元,先後建起田鎮四街、官莊、侯家、寨子、崔張等副食、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至2004年,共有一橫(即田鎮大街)四縱(即中心路北段、田鎮路、和平街、齊東路北段、)5條主街道。
1978年,學校較分散,規模很小。有1處10間平房的醫院。1991年,建成完全小學5所,開始按市級規範化學校標準建鎮第二初級中學。1994年,建成鎮衛生防保站;1995年,建成鎮成人教育中心校。2002年8月,第一初級中學和第二初級中學合併為田鎮初級中學,同年,通過市級教育強鄉鎮驗收。至2004年底,田鎮鎮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4所,幼兒園6所,在校學生2758人,其中中學1380人,小學1378人;教師245人,其中中學教師127人,小學教師118人。有衛生室91所,醫護人員123名。省級模範敬老院1處。

歷史名人


田橫

秦末群雄之一,原為齊國貴族,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后,田橫與兄田儋、田榮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後佔據齊地為王。後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五百門客逃往海島,劉邦派人招撫,田橫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陽三十里地自殺。海島五百部屬聞田橫死,亦全部自殺。

謝遷

山東省高苑(今高青)田鎮鎮謝家倉人,起義失敗殉國。1646年11月山東人民在謝遷領導下,佔領淄川城,處決大漢奸孫之獬,起義軍堅持了三年,被殘酷鎮壓,給滿清統治者沉重打擊,也呼應了南方的抗清力量。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黃河三角洲平原,地勢西略高於東。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8.5公里,總面積9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有3000公頃,主要河流有北支新河,引黃總乾渠,干一、干二、干三排水溝穿鎮而過,加之劉春家虹吸工程和密布全鎮的眾多機井,使得引黃自流和提水灌溉都很方便。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蘋果、西瓜、蔬菜等。
全鎮轄79個行政村,9380戶,3.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6‰。全鎮除蒙古、回、苗、彝、朝鮮、滿、哈尼、傣、土家、獨龍等少數民族136人外,其餘皆為漢族。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08萬元, 1978年為627萬元,2000年為14301萬元, 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27.5萬元。該鎮特色效益農業、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在當地享有盛譽。2000年以後,農業已初步形成“西部早春西瓜、東部大棚蔬菜、北部林果、南部桑蠶及特色菜”為特徵的特色效益農業生產基地。鄉鎮企業除有與國有大企業華光集團聯合的田發陶瓷廠外,淄博宏業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田興建工有限公司、振興化工廠在當地也負有盛名。第三產業以沿街沿路開發為重點。興起了包括各類商業和飲食服務業及維修業等門類眾多、服務項目齊全的三產項目。
該鎮財政總收入名列全縣九鎮第一名。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小康鄉鎮,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1999年被山東省財政廳授予會計基礎工作規範化單位,先後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評為明星鄉鎮、文明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6年8月,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總產達到8107公斤。1958年糧食總產5969噸,1978年糧食畝產211公斤、總產9257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提倡科技興農,在糧食生產中,推行“品種優良化,管理科學化,服務優質化”等舉措,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該鎮從抗旱保豐收的大局出發,在全鎮大打機井,開挖溝渠,疏浚河道,使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4萬畝,佔耕地面積的92%。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雙千斤”,總產達25919噸。
該鎮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大鎮,農產品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面對種糧效益較低的情況,該鎮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重點,通過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戰略,採取政策優惠、資金扶持、技術幫扶、銷售指導等措施,先後發展起以農業高科技示範園為龍頭,以冬暖式大棚菜、早春大棚西瓜為骨幹,以桑園、大路菜、雙孢菇為重要補充的效益農業格局。到2000年底,全鎮糧經比例已調整到5∶5,其中果園面積400公頃,桑園、大路菜及其它經濟作物面積1633公頃。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7514億元,其中種植業1.63億元,各類瓜田、大棚菜7800萬元,畜牧養殖業3414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建國前,僅有幾處零星的粉坊、木工作坊、磚窯廠等私營手工業。建國初,工業發展並沒有大的改觀。從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了幾處鐵水廠、磚廠、木工廠等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00人,固定資產總值達到20萬元。1 978年後,又辦起建築公司、預製廠、榨油廠等,鎮辦企業總產值達到189萬元。1985年,鎮辦企業改為鄉鎮企業,逐步形成鎮、村、聯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1985年,鎮辦企業總產值實現97萬元,村辦企業也開始興起。進入90年代后,以加快發展為目標,大力實施“招商引資”戰略,同時對原有鎮屬骨幹企業實行改造,通過內引外聯、優化產業結構,並採取掛靠聯合、股份制、拍賣、租賃等形式,進一步激發了原有企業的活力,逐步形成了以建築建材、陶瓷、化工為龍頭,以紡織、服裝、食品、地毯編織為骨幹的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到2000年底,全鎮又新建成擁有個體私營企業47家、佔地面積700畝的全縣首家個體私營經濟園。隨著縣城規模的擴大和濰高路、東環路的相繼建成,歸該鎮管理的高青縣高新技術開發區已開工建設。第一家入園企業--淄博宏業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已破土動工,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與華光集團合作的田發陶瓷廠二期工程,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與馬來西亞合作的高檔衛生陶瓷潔具項目也已簽約。截至2000年底,全鎮共有工業企業430家,從業人員8807人,產品89個品種,固定資產總產值達到1.48億元,創利稅3300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境內有田鎮、義和等幾個有集市的大(街)村。建國初,區政府發動群眾入股辦起田鎮、崔張、寨子、義和等7處聯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私營商業大多數納入合作社軌道。1978年後,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進入90年代后,個體私營企業發展開始步入快車道。由於採取靈活多樣的體制及經營手段,個體私營經濟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90年代以後,鎮政府先後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先後建起了田鎮、官莊、侯家、寨子、崔張等幾處副食、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並於2000年新建成一處個體私營經濟園。同時,不斷加大沿街、沿路開發的力度,相繼形成了李官經貿小區、石坡經貿小區、興躍經貿小區、民主經貿小區、和平經貿小區等若干各具特色的商貿小區。同時,又建成一處高標準的瓜菜批發市場,開工興建高青縣高新技術開發區。到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業戶達到2330家,私營企業達到150家,個體運輸戶689家,其中客運戶23家。1998年,被市政府授予“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全鎮現有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700人,固定資產總值3億元,實現總產值1.5億元,年創利稅150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解放前,境內有私塾12處,學生4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到1949年,境內有小學13處,在校生43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6%。建國后,教育事業空前發展,中小學教育全面展開。到80年代,全鎮中小學校校舍改造全面啟動並達到有關部門規定標準。進入90年代后,鎮投資500萬元,加快了合班並校工作,並開始按市級規範化學校標準建設鎮第二初中,同時,幼兒教育也開始步入規範軌道。為加快改善教師住房條件,近幾年已累計投資500萬元建成3幢教師宿舍樓。1995年建成鎮成人教育中心校,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2200人。2000年,全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600人;小學5所,在校生1800人;中學2所,在校生1500人;成教中心校1所。幼兒入園率,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是全市首批通過義務教育驗收的鄉鎮。
為加快科技興鎮步伐,全鎮從鎮到管區、村,層層都建立了科技服務推廣網路,鎮有科技副鎮長,管區有科技網長,村有科技副主任管理此項工作。由於組織機構健全,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
田鎮歷史悠久,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芯子、高蹺、跑驢旱船呂劇、京劇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建國后,群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特別是田鎮的“芯子” ,更是名揚省內外。1970年建成廣播站,1976年建成文化站,1990年建成鎮圖書室和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幹部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建國前,境內衛生醫療條件較差,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名中醫。建國后,衛生工作有了大的發展,到60年代末,各村普遍建成了衛生室,配齊了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94年,該鎮全面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模式,使醫療衛生質量有了較大提高。到2000年底,全鎮有達到規定要求的衛生室91所。“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已基本達到。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群眾過著貧困的生活,人年均糧食6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60元。建國后,隨著經濟的恢複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80公斤,經濟收入62元。70年代,農村以地瓜為主糧,玉米、小麥還屬稀缺物。進入8 0年代后,玉米、小麥逐漸成為主食,90年代轉入麵食為主,雞蛋、青菜、肉食為輔的時期。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進入21世紀后穿著顏色多彩,樣式新穎,並逐步向高檔發展,已有90%以上的農戶建設磚石結構的新居。全鎮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並已實現了“電話鎮”,電話普及率達70%。80年代普及自行車,90年代摩托、機動三輪、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運輸工具。農業生產中的耕、播、澆、收割等已全程由機械操作,大大解放了勞動力,並促使勞動力更多地轉入二、三產業。1998年,鎮敬老院被評為“山東省模範敬老院”,有53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9年,該鎮被評為淄博市小康鎮。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60元,被評為山東省小康鎮。

鎮村建設


1990年,田鎮實施舊城改造,拓寬改造五縱一橫共2600米的街道。1991年,鎮政府搬遷至現黃河路西首。自1996年以來,以縣城沿路開發為重點,累計投入城鎮建設資金8000萬元,新建沿路、沿街商住兩用房187幢,總面積達到48620平方米。現在小城鎮建設納入全鎮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並成為拉動全鎮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支柱。農村在統一的新村規劃下,正在朝街道寬敞、整齊,房屋成排、成列,綠樹掩映、蔥籠,道路硬化、美化這樣一種社會主義新農村模式發展。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4年8月,灣頭村的張廷秀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共有黨員387人,建黨支部45個,到2000年底,有黨員1809入,黨支部109個。1994年,田鎮鎮黨校被評為淄博市“紅旗黨校” 。2000年6月該鎮被縣、市分別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六好鄉鎮黨委” 。1997年10月被授予“淄博市文明鄉鎮示範點”。“八五”“九五”期間,連年被評為縣“文明鄉鎮”“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基層政權建設

1949年4月,高苑、青城兩縣合併為高青縣,田鎮為第一區,1967年改稱田鎮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省政府批准田鎮人民公社改建為田鎮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建立職工抗日救國會,簡稱“職救會”。1946年6月,建立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青救會” ,同年,“青救會”改稱“青年聯合會”。1948年,建立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1949年,改稱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1957年,建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田鎮委員會。1978年,成立教育工會。 1994年,成立田鎮鎮老幹部協會。1996年,成立個體勞動者協會。1997年,成立瓜菜生產運銷協會。

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以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級聯創”活動為抓手,實施了機關幹部“作風建設深入年”和“村級班子建設年”活動,紮實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大提高了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水平。文明鎮、文明村、文明一條街等群眾性文明建設活動成效顯著,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積極、穩妥地化解影響農村穩定的各類矛盾和信訪事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紮實推進”平安田鎮“建設活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人口數據


總人口66060
33057
33003
家庭戶戶數21362
家庭戶總人口(總)63484
家庭戶男31680
家庭戶女31804
0-14歲(總)12410
0-14歲男6328
0-14歲女6082
15-64歲(總)49025
15-64歲男24730
15-64歲女24295
65歲及以上(總)4625
65歲及以上男1999
65歲及以上女262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