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經驗主義的結果 展開

經驗主義

一種認識論學說

經驗主義從心理學角度是指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從狹隘的個人經驗出發,不是採取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而是採取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在哲學上表現為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學說簡介


經驗主義(Empiricism)是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
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
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
然而,上述的爭議雖然從未中斷過,但它們之間的衝突卻時而激烈,時而緩和。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
作為一個認識論的概念,經驗一詞主要指與理性認識相區別的一個認識階段、認識形式,即感性認識。理性主義者將人們對有關事物的見解區分為一般的、易犯錯誤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證實了的真理性知識,並在其中劃出一條深深的鴻溝。他們聲稱,感覺經驗只能產生關於表象世界的意見,由於表象可能使人受到蒙蔽,所以這種得之於觀察的經驗是不可靠的,無法被確認為知識。鑒於此,理性主義者主張全面放棄感覺,而專註於從理性中尋覓真正的知識。還有一些理性主義者認為,許多知識是生而具有的;學習的實質,就在於通過理性能力對內部潛在的內容作出重新發現。他們指出,在這樣一個先驗的知識概念系統中,短促和隨機的臨時性經驗必然找不到它的位置。
一方面,理性主義者認為,知識僅僅存在於一個獨立世界之中。我們感覺到的世界,只是對於知識世界所隱約透露的神秘影像的複製,這種複製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所以感性認識處在不確定的狀態之中,其認識的成果也只是一些搖曳的幻影而已。另一方面,理性主義者也往往輕視實踐,貶低科學的價值。由於科學來自觀察和感覺世界中作為實踐運用的知識,因此理性主義者認為這些基於不確定性知識的科學是片面的,甚至不合天賦理念的觀點。在極端的意義上,理性主義者武斷地否認了科學的可能性。
恩培多克勒開始,一種與上述思想截然對立的哲學,即經驗主義學說漸漸興起。經驗主義懷疑理性所依賴的先天印象,認為它們純屬想象出來的幻象,并力圖表明,正是觀察才引起了知識。針對理性主義者放棄感性經驗的主張,激進的經驗主義者聲稱唯有觀察和感覺者是有效的知識源泉;事實上,人的感覺經驗能夠發現和揭示真理。由此,便推動了經驗主義研究感知系統。這也是心理學的開端。
恩培多克勒這位歷史上的第一位經驗論者,為了其哲學目的,不知不覺地展開了一個典型的心理學課題的探討。在他看來,理性主義者所謂的人為自身心靈的神秘內涵所吸引而進行實質為記憶的學習,並通過這種學習而獲得知識的天賦主張難以成立。在有關遺傳的實際知識尚未問世之前來談論所謂與生俱來的理念,只能是為擺脫哲學或科學難題的一條捷徑,因此這種主張是無法驗證的。經驗主義希望通過找出知覺的作用機能來堅持知識來源於知覺的觀點,最終反證出理性和先天本性不可能充分知識的源泉。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
在西方,與基督教觀念相結合的新柏拉圖式理性主義長期處於統治地位。直到13世紀,隨著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發現,理性主義開始走向衰落。儘管由於師承關係,亞里士多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柏拉圖主義的觀念,但在本質上,他卻是一個經驗論者。他認為,人類認識的對象,是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即實體,因此需要依靠感覺經驗才能實現和完成這種認識。他說過:“那引起感覺的東西是外在的。……要感覺,就必須有被感覺的東西。”這裡,亞里士多德以感覺乃至知識、認識依賴於外在客觀的信念表明了堅定一致的經驗主義主張和樸素淺顯的唯物主義傾向。

歷史沿革


縱觀經驗主義的發展歷史,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兩類學派:溫和的經驗主義與激進的經驗主義。前者認為,所有的意識觀念均來源於知覺,但同時也承認意識的機能(諸如記憶、想象和語言的功能)是內在的能力。相比之下,後者的觀點則更為激進,公開宣稱不僅意念的內容,而且意念的整個過程都不可能存在內部能力,而只能是習得的。

英國經驗主義者

大衛·休謨、約翰·洛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
克(John Locke)及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並稱三大英國經驗主義者。
1、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蘇格蘭哲學家,出生在蘇格蘭的一個貴族家庭,曾經學過法律,並從事過商業活動。1734年,休謨第一次到法國,在法國他開始研究哲學,並從事著述活動。1763年,休謨又去法國,擔任英國駐法國使館的秘書,代理過公使。1752年至1761年,休謨曾進行過英國史的編撰工作。休謨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論》(1739—1740)、《人類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則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2、約翰·洛克,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全面系統地闡述憲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開國元勛及法國啟蒙運動中的許多主要哲學家。
3、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年—1753年)是英國(愛爾蘭)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三代表之一(另兩位是洛克(John Locke)和休謨(David Hume)),著有《視覺新論》(1709)和《人類知識原理》(1710)等。

康德的折衷

康德提出了一些關於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問題的假設。康德將科學認作人類知識的最高形式,並且確認它起始並同步於人的經驗。然而,康德又認為人類經驗的形成必然地帶有人類心靈的自在特徵。正是人類的心靈才產生了科學所研究的有規則的現象。於是,最終的真正知識——科學就能立足於在心靈中先天具備、因而也就先於經驗而存在、同時又獲得理性證實的基礎之上。康德把這種由先天理性(形式)和之後的經驗(質料)結合起來的命題稱作綜合命題,以此來儘力調和或折衷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矛盾,並試圖克服兩者的片面性。

習慣性期待

休謨強調的是:“一件事情發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會發生”的想法,只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期待,並不是事物的本質,而期待心理乃是與習慣有關。讓我們再回到小孩子的心態吧。一個小孩子就算看到一個球碰到另外一個,而兩個球都靜止不動時,也不會目瞪口呆。所謂‘自然法則’或‘因果律’,實際上只是我們所期待的現象,並非‘理當如此’。自然法則沒有所謂合理或不合理,他們只是存在罷了。”——《蘇菲的世界》。

溫和的經驗主義

自16世紀起,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爭論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再次爆發。F.培根依據實驗科學,強調感性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同時,他並沒有把人的認識局限在感性經驗上,而是承認了理性認識的必要性。他認為只有把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運用科學實驗和客觀分析,才能克服認識上的混亂,推動知識的進步。繼培根之後,J.洛克通過對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天賦觀念論和以G.W.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經驗主義的原則。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
洛克指出,人的適應是先天就有的,人的心靈本來像是一張白紙,在它上面並沒有任何天賦的標記或理念的圖式。至於各種觀念和知識是怎樣寫在這張白紙上,進入人的心靈之中的問題,洛克在他的《人類理解論》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我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知識歸根到底都是來源於經驗的。”在具體論證這一原理時,洛克採取了類似於近代心理學的方式。他把一切知識歸結為觀念,而一切觀念又可被分析為簡單觀念。他斷言,簡單觀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構成知識的固定不變的、最單純的要素。所有的簡單觀念,都來自外部感官或內省,也就是說,都來自外部經驗或內部經驗。人的心靈處理這些簡單觀念的能力主要有三種:
一是把若干簡單觀念結合成為一個複合的觀念;
二是把兩個觀念(不令是簡單觀念或複合觀念)並列起來加以考察,形成關係觀念;
三是把一些觀念與其他一切同時存在的觀念分開,即進行抽樣,由此形成一般觀念。
至此,作為經驗主義集大成者,洛克完成了經驗主義認識論的體系,從而與理性主義展開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對抗。

激進的經驗主義

激進的經驗主義認為,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僅沒有任何天賦的或先天的命題。激進的經驗主義者強調感覺經驗而否認理性思維,在他們看來,理性認識是抽象的、間接的認識,思想愈抽象則愈空虛,愈不可靠,愈遠離真理。所以,他們持極端唯名論的觀點,根本否認抽象,否認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題。例如,J.S.穆勒認為,邏輯和數學的命題也是從經驗中來的,其所以為真理也只是因為它們在經驗中總被發現是這樣的,因而它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為將來的經驗所修正。

心理學


對於心理學而言,學者們更傾向於接受經驗主義而不是理性主義。這在英、美等國已成為一種逐漸強化的趨勢。在這些國家裡,經驗主義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根據現代的趨勢,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將為天性論與經驗論,或者本性與教養這類人們更為熟悉的辯論所替代。然而,在經驗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中也並非沒有例外。例如,N.喬姆斯基就力圖陳述人類語言的句式中有許多屬於先天具備的觀點,並向行為主義式的經驗論發出了挑戰。喬姆斯基依據笛卡爾的語言學觀點,將語言的基礎置於直覺而非待業,並把語言視作一種相對來說未受其他刺激控制影響的邏輯系統。與此相似,J.皮亞傑也提出認知發展的階段是由邏輯性的方式得以展開,而不是導源於環境的形式,儘管皮亞傑本身並非一個天性論者。總之,個體獲得知識的問題還有待於同個體精神領域的全部內容的發生相聯繫,如此方能完整地揭示其深刻的關係。經驗主義對此作出了努力,但是很明顯,它的理論不是全部的謎底。

關係


經驗主義一詞原本意指古希臘醫生的經驗,拒絕一味接受當代的宗教教條,而是依照所觀察到的現象為分析依據。經驗主義首先在十七世紀由英國人洛克系統性的闡述。洛克主張人的心志原本是空白的表格,而是經驗註記其上。這種主義否定了人擁有與生俱來的觀點或不用既有經驗就可以獲得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經驗主義並不主張人們可以從實務中自動地取得知識。根據經驗主義者的觀點,經由感受到的經驗,必須經過適當歸納或演繹,才能鑄成知識。在哲學發展上,經驗主義一直和理性主義作為對比。理性主義認為大部分的知識是歸咎於感覺上的獨立思考。無論如何,這種對比已被視為過於簡單化,因為近代的歐陸理性學者也倡導利用科學方法去取得實際經驗;而洛克也認為超自然的知識(如宗教神學)必須單獨既有直覺或推理才能取得。
經驗主義是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前身。經驗主義的方法還在影響自然科學,是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而自然科學方法則是傳統觀念的發展。然而近幾十年來,一些新的理論學說,例如量子力學,構成主義,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已經開始對經驗主義在科學研究的方法上的地位產生了輕微的衝擊。另一方面,諸如量子力學的一些理論證明了經驗主義的不可靠性:經驗主義不具有發現違反直覺的科學規律的能力以及對理論進行更改以適合這些規律的能力。

方法論


相信現代科學方法,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否定先天道德範疇的先驗性。意即通過事物現象的直觀性對人的感受作用而歸納它的本質,通過感官實踐來獲得外界知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