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離子導入法的結果 展開
- 離子導入法
- 葯導
離子導入法
離子導入法
離子導入法(Iontophoresis)是利用連續性之直流電流,以同電性相斥的原理,將離子或帶電的化學藥物驅送至體內的治療方法,又稱為離子電泳法。
早在十八世紀末期至十九世紀,就已經有在使用離子電泳法,只是當時人們還不知道這個就叫此名稱。
西元一九零三年,LEDUC發現了離子電泳法,利用連續直流電,將生理所需的離子打入身體的表皮及黏膜組織內以達療效。
至今,此種療法從原本只物理治療用來止痛、消水腫等,變成現在熱門的美容、美白等相關皮膚導葯。
某些物質如酸、鹼、鹽等溶於水時,會產生離子化,在水中分解成帶正電和負電的離子,就可藉由離子的移動導電。當我們置入通過連續性直流電的正負兩個電極時,帶正電性離子會遠離正極向負極移動,而帶負電性離子則離開負極向正極移動,利用離子在水中轉移,形成電流通路。利用上述之觀念,把兩電極分別置放,以人體表面做為兩電極溝通的介質,利用同電性相斥,使離子移動時就會進入人體,達到將葯導入的療效。
圖例:將帶正電之藥物放在正極(主動電極),藥物因同電性相斥會進入人體,朝負極(回收電極)移動。
離子化程度
也就是指離子在水中解離的程度。和:
物質在溶液中的濃度
溶液本身的酸鹼度
相關。而離子化程度會影響離子數目,進而對離子穿透體表造成影響。
離子穿透體表程度
電場強度:電流密度越高,效果越好。
體表組織對電流的阻力:阻力越高,越不易導入。
藥物親脂性及分子量:皆越大,難度越高。
藥物濃度
依導入藥物分類,可用來:
止痛、消炎
消除水腫
取代組織中鈣化的物質
傷口的殺菌、預防感染。
局部麻醉
消除水腫
發炎
皮膚疾患:原發性多汗症、開放性潰瘍、真菌感染等。
其他:減少疤痕組織、卡波西式肉瘤等。
原則:過敏藥物,不要使用。
對阿斯匹靈過敏者,使用水楊酸時要特別小心。
氣喘者,不可以使用乙醯甲膽鹼。
在電極片如棉花或是海綿,浸泡要導入的藥水,假設葯為帶負電,就把葯放在負極,反之亦然,利用同電性相斥,通入直流電,使藥物進入體內。
1、藥物導入的基本理論:
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是根據直流電場內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的原理,使藥物離子通過完整的皮膚或粘膜導入人體。許多實驗臨床觀察證明,在直流電作用下,可將帶不同電荷的離子導入人體內。陽離子從陽極導入,而陰離子則從陰極導入體內。
2、藥物導入的分佈和滯留時間:
人體皮膚表面有大量的毛孔、皮膚腺和汗腺導管的開口。藥物離子通過直流電導入體內的主要通道是皮膚汗腺導管的排泄孔。在皮膚內形成離子堆,一部分藥物離子經汗腺管口進入皮膚后,較長時間的存留於皮膚表層,形成所謂“皮膚離子堆”,然後逐漸進入血流。不同種類的藥物離子在皮膚內存留的時間不同,可短至數小時,長達數十天。例如新黴素經直流電導入體內后,在局部皮膚內可存留3~6小時,鏈黴素為6~12小時,青霉素為6~24小時。碘為15~20天,腎上腺素亦可在局部皮膚層蓄積達20天之久。
3、導入體內的藥液濃度:
和電流強度、通電時間、寄生離子等多種因素有關。
實驗證明,一些常用的溶液濃度在5%以下時,導入量隨著濃度的升高而增加;而當濃度大於5%時,藥物導入量幾乎不在增加。導入體內的藥物量在一定範圍內與電流強度和通電時間成正比。但是當電流強度增至一定值,通電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時,藥物導入量不在隨之增加。
4、藥物離子導入療法最常使用的是GZ-IIIC型藥物導入熱療儀,它是利用低頻調製中頻脈衝電流,藥物導引,將中頻電和藥物導入結合在一起,達到對疾病的治療作用,經臨床驗證證明具有確切的療效。適用於各種骨質增生及其他關節邊緣形成的骨刺、滑膜肥厚等,臨床使用證實對於其他腫痛以及肌肉軟組織損傷(肩周炎、腰肌勞損、扭挫傷)也有較好的效果,操作簡單易懂,使用安全,易於攜帶,特別適用於診所及家庭使用。
在選用離子導入法做為治療時,一定要了解病人的狀況,詢問病史、藥物史,注意並非每個病人都適合使用,避免除了會失去應有的效果外,甚至可能會造成病人更嚴重的傷害。
治療前後檢查皮膚。看傷口狀況、發炎程度,同時也要確認病人的感覺是否正常。
要向病人解釋治療步驟和療效。
注意併發症:
灼燒傷
化學性燒傷
熱燒傷
選擇正確的治療計劃和儀器設定:離子種類、電極片、電流強度、病患位置等。
病人有否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