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賽程
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F1,中文名稱為“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英文Formula 1 Grand Prix的簡稱,目前這項比賽的正式全名為“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錦標賽。 至於為何叫做Formula(方程式)賽車呢?“方程式”其實就是“規則與限制”的意思,因為F1比賽是在FIA所制訂的規格與規則下來製造賽車以及進行比賽,所有參加的隊伍都必須遵守這套如方程式般的準則。
3月27日至29日,澳大利亞大獎賽 Australia Melburne
4月3日至5日,馬來西亞大獎賽 Malaysia Kuala Lumper Sepang
4月17日至19日,中國大獎賽 China Shanghai
4月24日至26日,巴林大獎賽 Bahrain Sakhir
5月8日至10日,西班牙大獎賽 Spain Catalunya
5月22日至24日,摩納哥大獎賽 Monaco Monte-Carlo
6月5日至7日,土耳其大獎賽 Turkey Istanbul
6月19日至21日,英國大獎賽 Great Britain Silverstone
7月10日至12日,德國大獎賽 Germany Nubergring
7月24日至26日,匈牙利大獎賽 Hungary Budapest Hungaroring
8月21日至23日,歐洲大獎賽 Europe(Spain Valencia)
8月28日至30日,比利時大獎賽 Belgium Spa-Francohamps
9月11日至13日,義大利大獎賽 Italy Monza
9月25日至27日,新加坡大獎賽 Singapore Marina Bay
10月2日至4日,日本大獎賽 Japan Suzuka
10月16日至18日,巴西大獎賽 Brazil Sao Paolo Interlagos
10月30日至11月1日,阿聯酋大獎賽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bu Dhabi
排名 車手 車隊 積分
1 漢密爾頓 邁凱輪 98
3 萊科寧 法拉利 75
4 庫比卡 寶馬 75
5 阿隆索 雷諾 61
6 海菲爾德 寶馬 60
7 科瓦萊寧 邁凱輪 53
8 維特爾 小紅牛 35
9 特魯利 豐田 31
10 格洛克 豐田 25
11 韋伯 紅牛 21
12 皮蓋 雷諾 19
13 羅斯伯格 威廉姆斯 17
14 巴里切羅 本田 11
15 中島一貴 威廉姆斯 9
16 庫特哈德 紅牛 8
17 波爾戴斯 小紅牛 4
18 巴頓 本田 3
19 費斯謝拉 印度力量 0
20 蘇蒂爾 印度力量 0
21 佐藤琢磨 超級亞久里 0
22 戴維森 超級亞久里 0
註:超級亞久里車隊第四站後退出全年度賽事
排名 車隊 積分
1 Ferrari(法拉利) 172
2 McLaren-Mercedes(邁凱輪 梅賽德斯) 151
3 BMW Sauber(寶馬 索伯) 135
4 Renault(雷諾) 80
5 Toyota(豐田) 56
6 STR-Ferrari(紅牛二隊\紅牛 法拉利車隊) 39
7 Red Bull-Renault(紅牛車隊\紅牛 雷諾車隊) 29
8 Williams-Toyota(威廉姆斯 豐田) 26
9 Honda(本田) 14
10 Force India-Ferrari(印度力量 法拉利) 0
11 Super Aguri-Honda(超級亞久里 本田) 0
註:Super Aguri車隊第四站後退出全年度賽事
F1世界錦標賽由國際汽車聯合會於1950年第一次舉辦,每年舉行一次。英國人埃克萊斯通是其“掌門人”。參賽選手按積分多少決出當年的F1車手總冠軍,車手總成績最高的車隊則獲得年度車隊總冠軍。
一級方程式賽車對車手的要求十分嚴格,必須是取得三級方程式和三公升方程式駕駛執照,且身體素質非常好的專業運動員才能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國際汽聯每年頒發的一級方程式“超級駕駛執照”不會超過100張。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速最高可達370公里/小時(2004年)以上,平均速度是200—250公里/小時。歷史上也曾有人製造出時速在500—1000公里之間的賽車,但是,這麼高的時速只能在瞬間產生,且這種賽車不能批量生產也不能常年使用,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所以,只有一級方程式賽車才是真正的速度之王。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已有多個極具盛名的賽車場,但那時的賽事因參賽車輛不多,因而對參賽者無嚴格的限制。50年來,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引擎規格不斷有大幅改變,到1986年自然吸氣引擎被禁止,一級方程式車壇全力發展渦輪增壓引擎。后因渦輪增壓馬力太大,被國際汽聯在1989年停用,以3·5公升的自然吸氣引擎取代F1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1950年的英國silverstone大獎賽,當時英國皇室親臨觀看,義大利車手Giuseppe Farina贏得第一個F1大獎賽冠軍,同時他也是當年的車手總冠軍,即F1歷史上第一個車手總冠軍獲得者。
1951年,F1出現了一位真正的車王,Juan Manuel Fangio,阿根廷車手,5次獲得車手總冠軍(1951,54-57)。不可思議的是,他是38歲才參加一級方程式比賽的!
1958年,Cooper-Climax賽車首先採用了後置發動機的設計,是F1歷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圖上是Stirling Moss正在駕駛一輛後置發動機的Cooper賽車。
車王Fangio后的1958年賽事,呈現出幾位英國車手群雄競爭的局面,年終排名前四位都是英國車手,包括Mike Hawthorn,Stirling Moss等。另外,F1開始設立“年終車隊總冠軍”也是在1958年。
總之,無論道路多麼坎坷,50年代的F1已經不再屬於早期賽車運動,採用FIA專門制定的比賽規則——“一級方程式”,F1開始了大踏步的前進。
60年代是F1的一個重要轉折期,F1脫離了稚氣。
首先看技術方面,僅僅兩年時間,後置引擎就被各車隊廣泛使用。這時候,Cooper車隊的後置引擎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獲得了1959,60兩年的車手總冠軍和車隊總冠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個60年代,除了Ferrari的兩個車手總冠軍,幾乎是一個英國車隊和英國車手的時代,車隊包括BRM,Lotus,Brabham-Repco,車手包括Clark, Graham Hill,Jachie Stewart,John Surtees。其中John Surtees是一個既獲得過F1世界冠軍,又獲得過摩托車世界冠軍的人。
Colin Chapman的設計天賦使Lotus車隊逐漸成為一支夢幻車隊,Lotus車隊1967年首先使用了雙座4氣門發動機(DFV engine),這種發動機後來統治了整個70年代。另外,60年代時,Lotus車隊在空氣動力學方面也處於的領先地位,現在的下壓力理論就是從那時建立的。
60年代,比賽的事故開始增加。關於這一點,我們看看兩屆世界冠軍Jim Clark的60年代。1960年,他開著一輛濺有當場死亡的英國車手鮮血的賽車衝過Spa的終點。1961年義大利大獎賽上,他與Trips(German, Ferrari)相撞,使Ferrari車撞進人群,Trips和14名觀眾死亡。1968年,這位無可置辯的世界冠軍在Hockenheim的一次練習賽中死亡。這一切,使人們從根基上開始質疑F1這項運動,引發了很多思考。
同樣1968年,Lotus賽車印上了金樹葉香煙(Gold Leaf cigarettes)的宣傳廣告,這是F1歷史上第一次引入商業贊助,可以參看上邊Lotus車的照片。
70年代使F1逐漸走向成熟
首先,70年代的一系列賽道事故使安全問題得到了異常重視。
1970年的車手總冠軍Jochen Rindt是F1歷史上唯一一位死後的世界冠軍。
另外,1973年,由於不忍接著看更多的賽道悲劇,Jackie Stewart決定把他的第100次大獎賽Watkins Glen大獎賽作為他的告別賽。但是似乎別有寓意的,Francois Cevert在這次大獎賽的練習賽中死亡。結果,Stewart領導掀起了F1歷史上第一次“安全革命”。
這次安全革命使F1的賽車、賽道和車手裝備等,都從安全形度進行了審查,論證,改進。
在人們眼中,Jackie Stewart不僅獲得了3個車手總冠軍,似乎更重要的是,他給F1帶來了安全意識。
7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要從1976年代的世界冠軍James Hunt說起。James以他花花公子的作風,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F1開始受到世界媒體的關注,從此以後,F1的著名車手們,也都成為了聚光燈下的明星式人物。
這裡不得不提到現在F1的掌門人Bernie Ecclestone先生,因為正是他去和電視傳媒談判F1的比賽轉播的,並親自落實了各項細節,從而把F1比賽的現場畫面送入千家萬戶。Bernie將電視轉播引入F1,無疑給F1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F1的商業運作逐漸成熟起來。
從技術方面看,1977年,F1出現了又一次的技術革新。Renault車隊引入了渦輪增壓式引擎。F1從此出現了渦輪增壓式與自然進氣式發動機並存爭霸的局面,直到1988年渦輪增壓發動機被禁止。
80年代——最激烈的競爭
F1的80年代是一個空前的偉大車手雲集年代,包括了巴西人Nelson Pequet,Ayrton Senna,法國人Alain Prost和Briton Nigel Mansell。他們之間展開了最激烈的爭奪。比賽精彩不斷。
車隊方面,由Prost和Senna駕駛的Mclaren賽車贏得了80年代里的5個車手總冠軍和4個車隊總冠軍。特別是1988年,也是Senna的第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Mclaren驚異地贏得了16個分站賽中15個冠軍!Ferrari車隊贏得了1988年的Monza大獎賽的勝利。而車隊創始人Enzo Ferrari在幾周前剛剛去世。
90年代以後——現代F1
90年代的F1,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1993年,Prost最後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他駕駛的Williams-Renault賽車是F1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賽車。賽車裝備了輪胎反抱死系統,循跡控制系統還有電子控制的懸吊系統。
但1994年Senna的死則引發了F1的第二次“安全革命”,FIA禁用了以上用以提高車速的駕駛輔助系統,F1賽車又回到了原來的基本構造。
Senna死後,國際汽聯一年一次的安全評估項目啟動。以後FIA的制定規則都非常重視安全問題,很多規則的制定是為了降低車速。如1999年規定在乾地輪胎加開四條凹槽,從而減小輪胎抓地力。另外,提高安全的科技研發也出現成果。車手頭頸保護系統(HANS)就是一個例子,已經在2003賽季使用,受到車手、車隊的好評,而且事實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Senna走後,德國車手Michael Schumacher逐漸成為了F1的新車王。他在加入F1的第四年上(1994)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95年為Renault車隊衛冕成功。1996年,他轉入狀態不是很好的Ferrari車隊,並終於在2000年為Ferrari車隊贏得了時隔21年的世界冠軍,紅色戰車再次開始了傳奇的戰績。今天的Schumacher已經是7次世界冠軍得主,分站賽冠軍次數達到91次,超過以前所有車手的戰績。
縱觀F1走過的50來年,智慧、勇氣、冷靜、堅持、挑戰、激情、夢想、成功、失敗交織其中。賽道上的歡喜、失望、競爭、投入吸引著人們的眼光。而F1的迷人與危險又是它永恆的矛盾……
說到f1就會使人想起Michael Schumacher、Senna等一些車王
1948: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后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儘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曼塞爾宣布退出F1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推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Prost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今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今站加油重新推出。SENNA和Ratzenberger在伊莫拉不幸喪生舒馬赫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推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迴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站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鐘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第一屆F1中國大獎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辦
2005:雷諾車隊成為F1車隊總冠軍,阿隆索成為車手總冠軍,土耳其首次舉辦F1
2006:阿隆索蟬聯車手總冠軍
2007:萊科寧以1分優勢,成為F1車手總冠軍
2008:漢密爾頓以1分優勢,成為F1歷史上最年輕的車手總冠軍,新加坡首次舉辦F1。12月本田車隊宣布退出F1
2009:重新使用光頭胎
2010:使用標準引擎(由於各車隊反應不一,暫時還沒有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