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小說

魔法幻想類小說的中文簡稱

魔幻小說是魔法幻想類小說的中文簡稱,屬於小說的一種。但非文學圈使用者不多。此類小說多以魔法、精靈、矮人、異世界、穿越為題材。

定義①


魔幻小說
魔幻小說
魔幻,魔幻類簡稱,義非嚴謹歐奇幻框架,歐式奇幻參照創,魔幻。
魔幻網領,興盛,早網魔幻題材,刊,漫遊戲觀影響,漫版改制遊戲禁令網路版管制,則漫網路遊戲影響,魔幻曾雄騎故轉化--觀角“穿越流““系統流”爽流”容,逐漸套取。
系統類,魔幻介玄幻奇幻緣,魔幻單獨類,早魔幻容駁雜,網站管管,魔幻修幻劃歸玄幻(造詞,義奇俠幻,玄幻,奇幻混合,嚴義)類。
知識點:以下的內容經常和魔幻小說混淆。
主角處於魔法世界,但以修真(筋脈丹田)套路和仙俠為主基調的異界類小說分類為東方玄幻。
主角處於魔法世界,魔法使用魔網施法,法術分為多環法術,使用法術位,這是標準的DND規則,劃分為西方奇幻。
主角世界有魔法,但是世界觀和劍與魔法無關,自有一套觀點,或者東西方神明亂斗的稱為幻想小說。
主角世界有魔法,主角為七龍珠過著火影動漫穿越,只是魔法拐上邊的,這個是奇怪的混進去不算數。
純正的魔法幻想小說,指並不劃歸為以上幾個部分,但世界觀在劍與魔法的基礎,或多或少加入作者自己的理解,以魔法與劍為主導,故事時期時期近歐洲世紀世界觀構成異世界大陸發生的故事。
魔幻小說由於分類的不好把握,常常有些作者都不知道自己寫的需要分到那一類型。
早期的魔幻小說都被劃分到玄幻類,在09年之後,玄幻頻道被偽仙俠所充斥,真正到玄幻類去找並不容易。而另外一部分的魔幻小說則改發到西方奇幻頻道較多,具體以作者自己認定為主。雙方各佔一部分,這種意識混亂,也和網站分類管理者的不作為有較大關係。

定義②


“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不是指“魔法幻想類”,而是有完全不同的定義,與一般人想象中的概念相去甚遠。這種流派的創作手法,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迷離恍惚的幻覺結合在一起,通過極端誇張和虛實交錯的藝術筆觸來網羅人事、編織情節,以圖描繪和反映錯綜複雜的歷史、社會和政治現象
魔幻小說
魔幻小說

背景


當“哈利·波特”在英倫三島以新的幻想文學旗幟引發時尚閱讀潮流、在國際讀書界獨領風騷的時候,人們就在私下猜想:這對隔海相望的法國人——對歐洲大陸這一具有極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天賦的民族來說,對“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故鄉來說,無疑是不能接受的落寞與難堪。果真,就在英倫女作家羅琳筆下的小男孩哈里愈來愈走俏,以動人的“魔力”在全球掀起更為火爆的閱讀狂潮的時候,浪漫而不甘寂寞的法國人便推出了“魔眼少女佩吉·蘇”魔幻系列小說,讓戴著一副魔法眼鏡的十四歲的女中學生佩吉登台亮相。推她出台的,是法國當代魔幻故事大師塞奇·布魯梭羅(Serge Brussolo,1951-),一個早已創作了近百本科幻小說的高手。

特點


魔幻小說
魔幻小說
魔幻小說的特點:現實意義最強,諷喻色彩最濃,也最為深刻。它的價值,不在於“幻”,而在於“幻”之下的現實生活。要創作魔幻小說,需要足夠的社會閱歷和人生素養。魔幻小說通常是以近現代為背景。
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往往採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變幻想為現實而又不失其真”的手法。典型的魔幻小說,其顯著特點是:給現實生活變形;加入神秘、神奇甚至古怪詭異的內容;具有強烈的社會矛盾、政治鬥爭內涵。
如果說現實主義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那麼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以比喻為社會的一面哈哈鏡。雖然它蒙罩著一層神秘的外殼,但仍然是要描寫現實世界。只不過,它沒有採取寫實手法,而是採用誇張、諷喻的方式。

區分


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
魔幻小說與其他三類幻想小說的最大區別就是,它必須以現實為基礎。它的“幻”是為了增加神秘氣氛、加強諷刺意味,內核仍然是真實生活。
例如,著名魔幻小說《百年孤獨》,如果去掉其中“幻”的內容,完全可以跟《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等作品放在一塊兒。
在《百年孤獨》一開始就寫到,吉卜賽人抱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吉卜賽人帶來了磁鐵、望遠鏡和放大鏡等“新鮮玩意兒”,但是兩塊磁鐵要用一頭大騾子和一群山羊來換,放大鏡又要用兩塊磁鐵加上三塊金幣。為了看一下從未見過的冰塊,居民們每人要付五個里亞爾,摸一下價錢還要加倍。
看過全書,再回看這段情節,就能明白這根本不是在寫吉卜賽人,而是隱喻殖民者對貧苦人民的搜刮。《百年孤獨》中,這種帶有強烈諷喻意味的情節比比皆是。
因此,魔幻小說,根本不是娛樂性小說,而是外表誇張、內涵深刻嚴肅、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小說。

藝術風格


從中國人的宇宙論角度看,英國女作家筆下的小男孩,法國男作家筆下的小女孩,恰似當紅時新的幻想文學世界的“陰陽”兩極,堪稱當今魔幻世界的金童玉女,由他們拓開的全新閱讀視閾,確實令億萬大小讀者耳目一新。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1818年,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發表了世界上首部科學幻想小說《科學怪人》之後,過了近半個世紀,法國人于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才想起要步英國女作家後塵,於1863年發表他第一部科幻小說《氣球上的星期五》,此後就一發而不可收,接二連三地發表了《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從地球到月球》等60餘部幻想作品,成為那一時代風靡全球的“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有趣的巧合是,一個多世紀后,也是由法國男作家“挑戰”英國女作家:在鋪天蓋地的“哈里旋風”強勁吹動下,布魯梭羅的魔幻系列“魔眼少女佩吉·蘇”,不緊不慢,卻已翻譯成近40種語言,在近5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傳播,在全世界形成直逼“哈里·波特”的勢頭。誰能說,上個世紀凡爾納“較真”鄰國女作家的故事就不會重演一次呢?
從凡爾納到布魯梭羅,由“科幻”而“魔幻”,發展到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功,法國人完全有理由自豪,也著實令人起敬和深思。作為幻想文學的一翼,科幻也好,魔幻也好,依我個人淺近的理解,它們總是作者對所處社會和時代思考的產物,“魔”也罷,“幻”也罷,在“魔幻”的外衣下,它們表現的根底層次總是與人類生存、文明命運息息相關的方面。無論是19世紀凡爾納那些名重一時的科幻小說,還是20世紀征服世界的幻想經典《小王子》,抑或是時下風頭正盛、“魔”而“幻”的“浮生縈雲”、“哈利·波特”、“魔眼少女佩吉·蘇”,莫不如此。讀過佩吉·蘇的讀者都會發現,布魯梭羅筆下這個女主角,絕非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英雄,而是再普通不過的鄰家乖乖女。作者在創造這個“非典型魔女”的形象時,極力將她置於普通人的現實社會中,緊緊地貼近人類現代生活的脈搏,在天馬行空的想像中,寫她的幻想、憧憬與追求,寫她的智慧、機智與勇敢,寫她懷抱拯救人類於危難之中的胸懷和溫情,寫得蕩氣迴腸,亦真亦幻,活脫脫地呈現於我們面前的,與其說是一個法力無邊的“救世仙女”,不如說是深深紮根於法蘭西文化沃土上的21世紀的聖女貞德——作者筆下的佩吉,在很多方面令我們想到法國歷史上這個家喻戶曉的女英雄。這或許就是布魯梭羅不滿意“哈里·波特”“太過古老的世界”,而致力創造的更接近現實、更具魅力的新的文學世界。

評價


作為幻想文學體裁的科幻或魔幻作品,在其漫長的生長發展的過程中仍然經受著太多的誤識和曲解。人們常常把這種幻想文學作品等同於科普讀物,等同於兒童讀物或暢銷讀物,把它視為“好文學”之外的“次文學”,或純文學之外的“副文學”,亦或純而又純的消費文學,似乎只能與間諜小說或蹩腳的偵探小說一起,擺到車站或碼頭書亭的旋轉陳列盤上,供旅行人閱讀消遣,供無所事事者解悶。這顯然是一種狹隘的偏見和審美錯覺。如果說,過去我們讀凡爾納、讀更為經典的《小王子》,尚未能消除這種誤解和偏見,那麼,讀“哈利·波特”,讀“魔眼少女佩吉·蘇”,當該是徹底拋棄這種狹隘偏見的時候了,在舉世爭閱哈里、佩吉的潮湧中,我們應該更新固有的閱讀觀念和審美觀念,根除偏見,站到興趣多樣的廣大讀者位置上來,比如,薩特的位置,他曾在《詞語》(Les Mots)中說:“如今我仍然更樂意看《禍不單行》,而非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作品。”走進廣大讀者的位置,擺脫精偏見,看童話、看暢銷,就有一番新的理解,童話不是低智能的產品,暢銷更未必是平庸的標記。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和獨特的文化現象,科幻小說或魔幻小說所營造的文學世界,是一個有自己的法則、自己的歷史、自己的發展的世界。它有自己獨立的品格,這種獨特的品格,就在於它要幻想,它是幻想文學。它引起我們進入了想像的領域,它的主要目標是營造想像的空間。作家需要張開想像的翅膀,用語言壘起幻化或想像的文學世界。讀者進入這個文學世界,也要依賴自己的想像,馳騁在沒有終結的時空里,從而獲得閱讀的滿足和美感享受。這對所有的讀者都一樣,不論年齡大小。

開山鼻祖


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
拉丁美洲作家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他因《百年孤獨》奪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了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鼻祖。
馬爾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以此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審視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1967)《家長的沒落》1975)、《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中篇小說《枯枝敗葉》(1955)、《惡時辰》(1961)、《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1981),短篇小說集《藍寶石般的眼睛》(1955)、《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電影文學劇本《綁架》(1984),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1932)和報告文學集《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1970)、《米格爾·利廷歷險記》(1986)等。

代表作品


銀河鐵道之夜

銀河鐵道之夜
銀河鐵道之夜
作者宮澤賢治是日本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詩人與兒童文學巨匠。全國各地的小學、國中的國語課本都可見他的作品,高中國文教材則可見他的詩歌,日本不論哪一個階層哪一個年代的人,均能朗頌他那首“不怕風雨”詩歌,也或多或少讀過他的作品。宮澤賢治的作品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散布在英國、德國、瑞典、印度、中國、韓國、北朝鮮等各地,這些國家的學者還時常赴日進行宮澤賢治研究。日本國內的宮澤賢治研究團體則無計其數。

指環王

即《魔戒》。
指環王
指環王
作者為J.R.R. 托爾金(英國作家、詩人、語言學家及牛津大學古英語教授),代表作即為史詩三部曲:《指環同盟》(1954年,《魔戒》首部曲), 《雙城奇兵》(1954年,《魔戒》二部曲), 《王者再現》(1955年,《魔戒》三部曲)。托爾金的作品,情節錯綜複雜,語言流暢幽默,在歐美暢銷不衰。托爾金的重要影響在於,在《指環王》成功之後,奇幻小說這一文學體裁迅速發展起來。
《指環王》的開頭類似兒童作品,但之後寫作風格迅速變得嚴肅和黑暗。《指環王》是20世紀最流行的文學作品之一,無論是從銷售量還是讀者評價來講。

冰與火之歌

《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由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所著的嚴肅奇幻小說系列。該書系列首卷於1996年初由矮腳雞圖書公司在美國出版,全書計劃共七卷,截至2014年共完成出版了五卷,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
《冰與火之歌》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虛構的中世紀世界里所發生的一系列宮廷鬥爭、疆場廝殺、遊歷冒險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在內容及風格上,《冰與火之歌》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人性真實的寫照。寫作手法上馬丁運用了POV(Point-of-View,即"視點人物寫作手法"),以輪流交換人物第三人稱視點的敘事方式進行描寫,從而推動故事的進展。
但在"魔法"色彩上,喬治·R·R·馬丁再次遵從了他的偶像托爾金的做法,絕不輕易地在小說里運用魔法,使其只是一個為小說渲染氣氛所需要的元素,絕不用在人本身上。在《冰與火之歌》里主要人物中,幾乎沒有一個會魔法的,他們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一樣。也沒有一個人在魔法幫助下能起死回生,馬丁完全遵從於現實中人的生命規律。因此有人認為與其說《冰與火之歌》是極度"低魔"的奇幻小說,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部虛構世界的平行歷史小說。
魔幻小說
魔幻小說
2011年,《冰與火之歌》被美國HBO電視網改編成了電視劇《權力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