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經濟學派
激進經濟學派
激進經濟學派是一種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分析批判當代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和現代資本主義,宣稱要在西方國家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學派。激進經濟學(Radical Economics) 又稱“新左派政治經濟學”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Left)。本世紀60年代,由於資本主義危機頻頻發生,凱恩斯主義難以醫治資本主義的痼疾,經濟學家紛紛另闢蹊徑,各種學派紛紛出籠。西方爆發了新左派運動,大規模的學潮促使美國大學生創立了激進經濟協會。激進經濟學派成分很複雜,其中既有傾向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也有一些左派自由主義者,社會民主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和激進分子。有影響的有保羅·巴蘭(Paul.A.Baran),保羅·斯威齊(Paul.N.Sweezy),哈里·馬格多夫(Har-ry Mogdoff)等。激進經濟學派認為,他們的歷史使命是結束資本主義,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努力。主張取消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由工人生產者控制生產商品與勞務的生產過程,對收入和財富實行真正的均等分配,建立起一個為使用而生產的社會來取代為利潤而生產的社會。
【激進派】《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辭典》(1987年):激進政治經濟學是一個十分廣泛和形式多樣的流派,它既沒有形成前後一致的理論框架,也不存在一致贊同的合法的框架。然而,激進政治經濟學突出了有關階級問題這一獨特的研究課題。對於從經濟學史到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問題,都從勞動和資本關係這一角度進行了重新構造。在這一過程中激進政治經濟學家承認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出發點,但同時,他們又用現代的激進世界觀,重構了馬克思主義。
20世紀50年代後期形成的被稱為馬克思主義者或社會主義者的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羅·巴蘭、保羅·斯威齊以及歐內斯特、阿明、詹姆士·克羅迪、比爾·沃倫等。他們一方面批評“正統經濟學派”的一些經濟觀點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對當代美國資本主義制度持激烈的批判態度。他們認為:美國的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軍國主義化,對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剝削、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對婦女的性別歧視以及環境問題等都是美國大公司統治下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產物。他們主張以公有制替代私有制,但反對暴力革命;在經濟決策上反對集中,在資源配置上既反對市場經濟,又反對行政命令手段。
激進經濟學派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剩餘”說,其方法論主要是從非經濟角度解釋經濟過程的本質和動力。
最初,他們與黑人鬥爭和學生運動相結合,採用群眾運動的形式,在大學校園或市區廣場上宣講自己的激進觀點或散發傳單和小冊子。編寫了教材和論著出版。聯盟迄今還定期出版《激進政治經濟學評論》季刊和不定期的附刊。到70年代,聯盟有成員2000多人。
任何具體存在的“社會-經濟環境”又以“社會-經濟階級”的特殊結構為其特徵。
事實上,觀點屬於這個流派並具有相當影響的,還有一些老一輩經濟學家,如巴蘭、斯威齊等,人們習慣地把他們稱為“老左派”,而把60年代後期出現的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稱為“新左派”,這是當前“左派經濟學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們正式打出“激進”旗號,是1969年在美國成立激進政治經濟學聯盟。當時,在美國各大城市爆發的黑人抗暴鬥爭,美國人民反對侵越戰爭的浪 潮和美國大學中興起的進步運動,促使美國部分人民的思想趨向革命化。於是,在美國西部以加利福尼亞大學為基地,不少具有激進思想的大學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等組織起來,成立了這個組織,其宗旨是“研究發展和應用激進政治經濟學,作為美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工具”。
激進經濟學派
聯盟成員在政治上批判資本主義,一般都推崇馬克思主義。他們認為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經濟制度不是以人類本性或技術特點為基礎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而後者在不斷演變之中,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根本的變化;任何具體存在的“社會-經濟環境”又以“社會-經濟階級”的 特殊結構為其特徵。
而在過去和如今,幾乎所有社會中這種“社會-經濟階級”結構都是極不平等的;為了走向更符合人性的社會秩序,必須對這種環境進行根本改造。因此,激進政治經濟學者在政治上將儘力支持被支配階級所發動的改革運動。
激進派認為對於人的經濟行為,不能通過概括普遍性的人的傾向,並在形式上用最優化模式來進行分析,而必須研究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在經濟活動中,個人、家庭和企業都不是最主要的決策單位,決定經濟成果的關鍵是形成相互衝突關係的人群或階級所產生的集體力量;不能從基礎結構以及各種經濟運動趨於均衡的假設出發,制訂反映一個社會的經濟過程發展的模式,相反,應該在“社會-經濟階級”的相互衝突中考察基礎結構的不斷變化,並用動態的不均衡模式來探索經濟過程發展中的辯證的和矛盾的特點。
激進派的共同立場和基本觀點實際上反映了激進經濟學家對主流派經濟學的不滿,有人把激進經濟學家評論主流派經濟學的理論缺陷,概括為五點:
1、對收入分配問題的重要性重視不夠,並用邊際生產率、供需模式等方法來分析這個問題,迴避了在各階級間分配收入的基本問題;
2、用消費者愛好來分析資源配置問題,而消費者愛好又被看作已知的或特定的;
3、不注意人們的生活質量問題,只重視在數量上分析每個人如何根據自己的愛好對消費品和閑暇的選擇所得到的滿足,並不考慮勞動群眾的勞動條件如何,生活環境是否惡化,以及集體福利的供應是否充分;
4、重視在經濟制度下的邊際變動,不注意較大的數量上的變化,更不研究整個經濟制度的歷史性變動問題;
5、忽視經濟與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迴避經濟中權力分配問題,主流派經濟學摒棄了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所用的“政治經濟學”名稱,並自詡採用與政治脫離的較具有科學性的“經濟學”名稱。但激進經濟學家堅持把這門經濟學科稱作“政治經濟學”。
批判主流經濟學不注意人們的生活質量問題
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聯盟成員對具體的理論問題或現實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這些看法和主張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而有所變動。至今,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經濟思想可以說還沒有定型,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但自聯盟成立后的十多年來,激進經濟 學者已發表了不少論著,其中包括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在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對美國當前的一些經濟問題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並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個人看法。
例如愛德華茲的《誰在福利國家獲得好處?》一文,對美國各級政府的福利開支作了詳細的調查,指出政府的福利項目並不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福利補助並投有改變全國人民收入不均的狀況,福利開支有一部分來自貧苦階層所繳納的稅金,總之,福利制度只是使貧窮者避免陷入過度貧窮狀態,也就是不使貧窮 者起來反抗;
謝爾曼、韋斯科普夫、沙依等提出了周期性經濟危機如何發生的三種論點,即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論、勞動後備軍消失論和現代工人階級消費不足論,他們引用利潤率的升降、投資額的增減等大量統計數字來考察導致資本主義周期各階段交替的機制,做了細緻、深入的研究工作;
海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的發展是世界經濟的一種質變,因為它意味著資本的跨國化、資本積累的跨國化,因而導致國際工人階級的貧困化;還有一些激進經濟學者進一步發揮海默的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發展還意味著壟斷資本佔有剩餘價值的不同過程的一體化,從而國際分工也趨於兩極分化。
總的看來,美國許多主流派經濟學家輕視激進派學說,認為它僅是政治態度的表達,而不是認真追求真理。但也有一些主流派經濟學家認為激進派提出的一些論點可以作為傳統經濟學的補充。
1.斯威齊、巴蘭
斯威齊和巴蘭是美國“老左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美國激進經濟學理論的奠基者,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的領袖人物。
保羅·斯威齊(1910——)的成名作是《資本主義發展理論》,斯威齊在該書的序言中說,世界上迄今尚未出現過一本用英語撰寫的合理地綜合的分析研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著作,而這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這本書對戰後激進政治經濟學的崛起起過重要作用。
保羅·巴蘭(1910——1964)的成名作《增長的政治經濟學》首次提出經濟剩餘理論。他還是西方第一個從事當代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激進政治經濟學家。此外,斯威齊和巴蘭合著的《壟斷資本》(1966年)也是當代激進政治經濟學先驅者的代表作。
2.馬格多夫
“老左派”馬格多夫的《帝國主義時代》(1968年)以及他和斯威齊共同撰寫的《日益加深的美國資本主義危機》(1977年)等著述是《壟斷資本》一書的重要補充。
3.馬克·林德
他是美國年輕一代的激進政治經濟學家。他的《反薩謬爾森論》是70年代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對資產階級主流經濟學體系的第一次切中要害的認真而有力的挑戰。
4.保羅·阿特韋爾
他的《60年代以來的激進政治經濟學》(1984年)80年代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代表作,他對60年代的激進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及其著作發展了系統的論述,實際上是一部激進的政治經濟學說史著作。
5.謝爾曼
美國著名激進政治經濟學家,“激進政治經濟學聯盟”的創始人之一。代表性著作是《激進政治經濟學基礎》,被視為美國激進學派的主要教科書之一。
多布(1900-1976年)和米克(1917-1978年)是老左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英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精神領袖。多布是20世紀20年代末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西方復興的最主要的代表,其代表作是《政治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米克(1917-1978年)是50年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西方發展處於低潮時期的最主要的代表,其代表作是《勞動價值學說的研究》。米克和多布雖然批評瓊。羅賓遜(凱恩斯主義者中力圖主張溝通馬克思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的第一人)反勞動價值論的觀點,卻贊同羅賓遜的“溝通淪”,這表明他們不是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英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另外兩個代表人物是霍奇森和索耶,霍奇森1982年撰寫的具有斯拉法馬克思色彩的《資本主義、價值和剝削》是80年代初期英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闡述其基礎經濟理論發麵的代表作,索耶1989年撰寫的《激進政治經濟學的挑戰—介紹新古典經濟學的取代者》是80年代末英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闡釋其理論體系的主要教科書之一,而且還是構築激進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次嘗試。英國激進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深受新劍橋學派的影響,另一個特點是深受英國“社會主義”傳統的影響。
20世紀年代以來形成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和產生於70十年代的“歐洲共產主義,其誕生地在西歐大陸國家,兩者都很少涉及經濟領域,直到70年末80年代初才在改革的旗號下開始注重政治經濟學,他們研究的重點大多集中於帝國主義、經濟危機以及社會主義模式等理論,這是西歐大陸國家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重要特徵。其最重要的理論研究成果是由曼德爾的《晚期資本主義》提出著名的長波理論。
日本激進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側重於馬克思經典著作及其基本理論,這是其重要特徵。這一現象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第一,從歷史上看日本是最早傳播馬克思經濟學的亞洲國家;其次,他們在長達10年(始於1927年)的關於日本社會性質的論戰中形成了講座派(後分化出結構改革派)和勞務派(後分化出實踐經濟學派);第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日本高校普及程度超過歐美國家,《資本論》始終列為日本高校的必修課程。
《批判與超越:西方激進經濟學述評》
作者: 何玉長
ISBN: 9787801700346
頁數: 298
定價: 18.0
出版社: 當代中國出版社
裝幀: 平裝(無盤)
出版年: 2002-1-1
叢書的研究特色,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科學借鑒和批判國外經濟學說;二是中外融和,注重國外各種經濟思潮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影響性分析;三是文獻資料豐富新穎,取材十分廣泛;四是文風野活,學術性與可讀性相結合。
何玉長,籍貫安徽宿松,1953年11月生於江西湖口。1982年1月畢業於江西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1997年6月畢業於廈門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分配到上海財經大學任教;1999年6月晉陞為教授。先後擔任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系副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兼經濟學系主任、經濟學院黨總支書記,現任校教務處處長、校黨委委員。擔任本科生“社會主義經濟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經濟學”課程;博士、碩士研究生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產權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政治經濟學原著研讀”等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理論、產權經濟學。擔任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主要學術著作:《國有公司產權結構與治理結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戰略》(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知識就是力量——走向前沿的知識經濟學》(廣東旅遊出版社 1999年版);《論中國淺內陸省區域經濟的發展》(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批判與超越——西方激進經濟學述評》(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版);《新中國經濟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年版)。在《經濟學動態》、《中國工業經濟》、《中國經濟評論》(紐約)、《聖彼得堡大學學報》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1項,省、市級社科優秀成果2項;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申銀萬國教學獎1項;上海財經大學首屆教書育人標兵;上海市育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