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派
超現實派
超現實派追求所謂超越現實的藝術效果,在室內布置中常採用異常的空間組織,曲面或具有流動弧形線型的界面,濃重的色彩,變幻莫測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傢具與設備。
有時還以現代繪畫或雕塑來烘托超現實的室內環境氣氛,超現實派的室內環境較為適應具有視覺形象特殊要求的某些展示或娛樂的室內空間。
這幅畫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的啟示,表現了一個產生錯覺的痛苦的夢幻世界,是超現實派的代表作。
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畫家們開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以找到新的創作自由。
雖然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情景奇異怪誕,與現實格格不入,體現了“反常”的特徵,卻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永恆感,給人以靈驗、虛無的感覺。
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起的,他們目睹戰爭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為核心的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產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在探索道路上的嘗試。
超現實主義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作為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
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林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屬於這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貢、保羅·艾呂雅等,由於受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積極影響,後來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超現實主義在美國風行一時,出現了所謂"新超現實主義"流派,成為帝國主義御用的宣傳工具。
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無意識書寫和自動的寫作的問題。
超現實派作品
達達派之後,法國產生了一個近代藝術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畫派——超現實派,此派從達達派發展而來,但事實上要對此兩流派的時代作明確區分,則相當困難。因其演變過程並沒有明確的在造型藝術上出現。不過,如果因此所把達達派精神與超現實派的本質視為同一,則是一大謬誤。達達派雖成為超現實派誕生的溫床,但超現實派多少還是承受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及象徵主義的遺產,另外還吸收了新的要素。在我們談超現實主義發生之年代,都是根據宣言文字的發表時間作區分,無法在藝術作品上對產生年代作正確說明。
在理論上,超現實主義藝術運動的發起者是兩位作家,布列頓和阿波利奈爾。超現實一詞是詩人阿波利奈爾首用的,原是哲學上的術語,最初稱為“超自然主義”,後來才用於繪畫上。1924年,布列頓發表了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1928年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超現實主義與繪畫》其思想的基礎是在求取人間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頓對超現實主義的定義是:“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的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語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 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布列頓又說:“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認為矛盾的兩個狀態,將來是有辦法解決的,那便是夢與現實的統一。那可以說是絕對現實的一種,也可以說是超現實的一種。”從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現實主義是追求夢與現實的統一,並且是以人類為對象作為表現的範圍。布列頓在文章中要求人們注意那些可能與文學超現實主義有聯繫的藝術家,其中有馬蒂斯、德蘭、勃拉克和畢加索。實際上這些畫家並不符合布列頓對超現實主義所下的定義:純粹的心理自動。但他所推崇的另一位畫家基里柯則可能是最早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基里柯從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畫很受阿波利奈爾的讚賞,阿波利奈爾在1918年寫的劇本《蒂里西亞的乳房》冠以“超現實主義戲劇”的副標題,最早使用了“超現實主義”這個術語,他對基里柯的看重顯然是注意到了基里柯畫中那種超驗的精神與內心世界的表現。
給予超現實派最大的啟示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精神病心理學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下意識心理學的理論。從整體上說,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藝術運動,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還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繫。超現實主義的精神與思想領袖布列頓有過學醫的經歷,他在讀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立即領會到精神分析與達達派的無意識表白之間的關聯。精神分析注重對夢想、幻想和幻覺的分析,並把白日夢作為一種可能的藝術創作方法加以誘導。依此而從事於下意識的夢幻的世界的研究,與自然主義相對立,不受理性支配而憑本能與想象,描繪超現實的題材,表現比現實世界更真實的,比現實世界的再現更具重大意義的,想像領域中的夢幻世界。
此派的畫家們可舉出阿爾普、米羅、艾倫斯待、達利、馬松、基里柯、克爾諾、坦基、馬格里特、夏卡爾 等。他們以布列頓的“自動的活動、無意識的自動作用(Automatisme)和夢幻世界的采求”展開創作,部分也受哲學家柏格森(H Bergson)的影響,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觀,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學,因此他們任意表現夢與想象,很多奇異的變形與線條令人無法了解。他們的創作活動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種時空交錯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間與時間的束縛。
但是,如果用布列頓的這種視覺形象來解釋超現實主義繪畫的話,還只說明了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一種主要風格,即以達利、馬格利特、德爾沃為代表的風格。這種風格以精細的細部描繪為特徵,通過可以識別的經過變形的形象和場面,來營造一種幻覺的和夢境的畫面。它的來源是盧梭、夏加爾、思索爾、基里柯及19世紀的浪漫主義藝術。它企圖運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義,創造一種不受意識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畫的過程實際上與寫實畫法沒什麼區別的理性過程,因此這種風格又被稱為自然主義的超現實主義和古典的超現實主義。另一支超現實主義的繪畫則是以米羅、馬宋等人為代表,他們追求作畫過程的無意識性,以致在畫面上出現純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終結果總是充滿幻覺的和具有生命形態的抽象畫面。因此,它又被稱為有機的超現實主義或絕對的超現實主義,這一傾向與達達主義者和某些未來主義者所從事的偶然機遇和無意識行為的試驗有關聯。
自布列頓於1924年發展宣言后,1925年6月在巴黎舉辦了首次超現實主義畫展,參加者包括畢加索、阿爾普和克利等人,他們顯然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只有恩斯特在他的達達主義的拼貼中首次嘗試了具有超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品。1926年超現實主義者組織了超現實主義畫廊,1936年和1947年他們先後在倫敦和巴黎舉辦了重要的展覽。曾一度風行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熱潮雖於30年代之後漸趨式微,但這一運動並末消失,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然具有一定影響。因為二次大戰前很多此派畫家從巴黎到美國,所以超現實派繪畫從歐洲影響到新大陸。此外,其影響力擴及戲劇、舞台裝飾、攝影、電影、建築、雕刻等藝術領域。
超現實主義致力於探索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力求突破合乎邏輯與真實的現實觀,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揉合,以展現一種絕對的或超然的真實情景。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其充滿幻想色彩和異國情調的奇特風格,對20世紀美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主要有:
盧梭(H.T.Rousseau)
米羅(joan miro)
達利(salvador dali)
恩斯特(m.ernst)
馬格利特(r.magritte)
盧梭是巴比松畫派的奠基人和領袖,他很早就在巴黎附近的農村中寫生,14歲起隨畫定雷蒙學畫,並研究法國畫家克洛德·洛蘭的風景畫。以後在歐洲許多地方旅行寫生,以此為基礎,在畫室中進行風景畫創作。1826-1829年間,曾在楓丹白露森林中作畫。1831年和1832年,兩度赴諾曼底作畫,這裡的森林、海洋、天空的光線使他的眼界大開。其主要作品有油畫《諾曼底的集市》、油畫《走下侏羅山的牛群》、《戰爭》、《鄉村婚禮》等。
米羅的創作表現方式是有意的打亂知覺的正常秩序,在直覺式的引導下,用一種近似於抽象的語言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因此在它的作品中會有象徵的符號和簡化的形象,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兒童般的天真氣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鳥投石子的人》、《荷蘭式家居室內》等。
達利相較與米羅,他採用相反的表現手法。達利認為藝術家要將潛意識的形象精確第紀錄下來,所以他採用“具象”,精確地複製非正常邏輯思維產生的幻象,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組合在一起,使畫面中充滿戲劇效果,帶給人視覺與新心靈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恆的記憶》、《內亂的預感》等。
恩斯特,德裔法國畫家。1891年4月2日生於德國布呂爾,1976年4月1日卒於巴黎。曾參與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社團活動。他的作品帶有抽象成分,通過對各種圖像反理性的組合來創造一種不和諧的、夢境般的感覺。代表作有《被一隻夜鶯威脅的兩個孩子》、《西里波斯島的大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