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保安族

積石山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內大河家、列集一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概況


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用漢文。
保安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商業在保安人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已有百年歷史的大河家集市盛況空前,成為連接青海、甘肅等地的物資集散中心。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三十多個品種,暢銷西北各地,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
保安族還保存了一些與蒙古族相似的游牧民族的習慣,如喜愛摔跤、善騎射等。保安族以米面為主,吃牛羊肉,忌吃豬、馬、驢、狗和一切凶獸猛禽肉。
保安人婚禮一般都選擇在伊斯蘭教曆的“主麻日”(每周星期五)舉行,到女家舉行婚禮。每年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等宗教節日。
1981年9月30日,成立了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食俗


日常食俗

積石山保安族
保安族日常食品有米有面,大多數較偏重麵食,做法與北方其他民族相似。主要有饅頭、花捲、煎餅、炕鍋饃饃、包子、湯麵條、臊子面、涼麵漿水面和捏麵筋等,許多雜糧如玉米也多磨成面后食用,其中特有的食品散飯攪團,就是用雜糧面製成的。小米多用來做成稀飯。舊時到了冬季還要做一些雜糧炒麵,如今已不多見。饅頭和炕鍋饃饃是最為常見的主食。炕鍋饃饃的做法是將發酵后的麵糰摻入適量乾麵,用鹼中和后加些菜油,揉勻後放入炕鍋內,有的在揉面時還分層加入菜油,還有的加入食鹽或白糖,並在饃上揉出各式花紋圖案,如牡丹、月季花,入鍋后加蓋蓋緊。再把炕鍋埋入熱炕洞內的溫火中,經適當燒烤后,即成為外黃脆、內瓤鬆軟的炕鍋饃饃。根據鍋的大小厚薄,饃饃小的有250克左右,大的3—5千克,厚的15厘米左右,薄的5厘米以上。炕鍋厚約3厘米。過去以銅鍋為主,後來以鑄鐵鍋為主,現在以鋁鍋為主。在麥收前,保安族家家都要做青麥包子。肉食除牛、羊肉外,兼食雞、鴨、魚,一般以手抓羊肉為上餚。此外,保安族認為鴿肉稀飯有補五臟、益心力的功能,常作為葯膳,為大病初癒、身體虛弱的人作補品。其做法是將野鴿宰殺後去毛洗凈,切成塊狀加大米(或小米),再放一些蕨麻(多年生草本,根富含澱粉,可煮食或釀酒),溫火燉爛食用,茶葉是保安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民間喝茶比較講究,一般在冬季喝茯茶、磚茶、沱茶,夏季喝陝青茶和春尖。

節慶禮儀食俗

積石山保安族
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其中以炸饊子和油香最為普遍,不僅在節日期間,都要宰牛、羊、雞、鴨。宴請賓客以全羊席最為隆重。保安族的全羊席做法是把整隻羊加上調料煮熟,按肋條、脊背、前後腿、髖、脖子、尾巴分部位切割開,然後帶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塊,每個部分裝一盤上桌,供就餐者選用,羊的頭蹄、雜碎加麥仁煮湯,也是一種美食。除了整羊之外,一般做雞、鴨也都要加好調料整煮,熟后再按骨骼銜接處分割成14塊或蒸、或爆炒,除雞頭和脖子外全部盛盤子上桌,民間稱大塊清水雞或爆炒雞塊。男女青年結婚,按習慣由男方家置辦酒席宴客,但頭三天新娘不吃男方家的飯,而是由娘家送來,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不僅飯菜講究,飲茶也不同於平常的日子,屆時要在茶碗內泡上冰糖、桂圓,稱為三香茶,有的還要放上杏干、葡萄乾稱為五香茶,甚至連茶具也要選用好的。

典型食物


雖然保安族的食物結構與食俗基本上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的食俗相同,但並不乏獨具特色的食物,如:麥仁雜碎湯,節日或待客時常備的一種湯菜;青麥包子(有葷、素之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