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無字碑的結果 展開
無字碑
無字碑刻
無字碑,也稱白碑或通俗的稱沒字碑,指無字的石碑,為碑刻中的一種很獨特的現象。無字碑的出現多由於一些主觀和客觀的歷史原因,比如因為墓主的好與不好無法言說,比如最初帶有預留性質而最終沒有完成,也可能原先有字,因為一些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變成無字等等。無字碑並非毫無價值,像乾陵的無字碑和有來歷的碑刻,往往給人提供聯想的空間和思考的平台。最著名的兩塊無字碑為南京秦檜無字碑和乾陵武則天無字碑。
無字碑,也稱白碑或通俗的稱沒字碑,指無字的石碑。
無字碑
自古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多少人為了留名,費盡心機自己樹碑立傳。那無處不見的墓誌銘,可謂應有盡有。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三塊無字碑。正因其無字,所以特別引人注目。
乾陵無字碑
第一塊無字碑,在陝西。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
武則天是一位褒貶不一、頗具爭議的人物。這位女皇帝在位時,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並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她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時期,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可謂政績昭昭,有案可稽。
也許是這位女皇,當初就有一點“自知之明”,所以她為自己立下了這塊無字碑。她想用無字的空白,留給後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讓歷史去填寫自己的功過是非。
對武則天陵前的“無字碑”其說法有幾種: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還有一種說法,武則天的兒子恨透了自己的母親,她本寫好碑文,卻被她的兒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塊無字碑。也有學者認為,石碑原本計劃刻字,但武則天死後政局動蕩,各派政治勢力,始終不能對武則天作出適當的評價,因而便不了了之。還有一種說法,難定其稱謂(如褒揚武則天,刻上“大周天冊金輪聖神皇帝”,作為李唐子孫感情上不情願;如貶斥其刻上“則天大聖皇后”,而武則天又明明做過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為難,乾脆“一字不銘”。
秦檜無字碑
第二塊無字碑在南京。是南宋權臣、賣國賊秦檜的。
秦檜是婦孺皆知的大奸臣,他殘害岳飛,干盡了壞事,老百姓用各種方式方法詛咒和鞭撻他。他的無字碑不會是他自己設計的。當然,應該是在他死後,人們“奉送”給他的。所以無字,當是人們覺得他確實無顏以對世人,更是無字可寫。
孫中山無字碑
第三碑也在南京,是孫中山先生的。
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鬥不息,為推翻封建帝制功不可沒,建立中華民國,贏得了世人的廣泛擁戴和讚揚。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為先生撰寫墓誌銘,本來是順理成章、理所應當的事情。不料卻一波三折,終歸遺憾。
起初,討論立碑撰文時,原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和墓誌銘。後來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大家考慮再三,認為惟有與孫中山先生友誼密切,且國學功底極深的章太炎先生能勝此大任。章太炎先生也說:“論與中山先生友誼之深、互知之深,其墓誌銘唯我能勝,也只有我有資格寫,我欲為中山先生做墓誌銘。就這樣,章太炎寫下了古樸典雅,凝練審慎的《祭孫公文》。
誰知,章太炎當仁不讓的擬寫墓誌銘,也使得蔣介石喪失了一次撈取政治資本的機會。為此,蔣介石記恨在心,他以中山陵建築總監的身份和黨國代表的名義,拒絕使用章太炎擬寫的墓誌銘。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後,碑亭雖在,卻沒有墓誌銘。後來,不得已而將“天下為公”四字刻於亭中以代之。
後來,人們似乎又覺得,沒有墓誌銘的中山陵,也許是天意。先生的一生豐功偉績,豈能用寥寥文字所能表達詳盡。此陵無字勝有字,先生的功績、恩澤,雕刻在億萬人民心中,珍藏到永遠。
十三陵無字碑
第四碑在北京,是明朝皇帝。
天壽山原名黃土山,明成祖朱棣為了給自己選一塊風水寶地當作長眠的寢宮,曾經不辭辛苦來到這裡做了細緻的實地考察,估計連一隻蒼蠅都沒放過。經過一番嚴密的論證后,朱棣覺得自己萬年之後躺在這裡會比較舒服,所以改黃土山為天壽山,取“萬年壽域”的意思,畢竟,皇帝的寢陵名字不能太“土”了。
作為懷古之地,十三陵的美景和遺跡自然很多,但讓人稱奇的卻是除長陵外,所有陵門前的石碑上都空無一字。按照常理來講,歷代皇帝歸天之後,不管他生前的政績是好是壞,負責撰寫碑文的文官們都要昧著本心寫出洋洋洒洒的溢美之詞,要不然,死去的老皇帝的在天之靈也會指揮嗣皇帝砍下文官們的腦袋做祭品。但是,事情總有不然。明太祖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戰功顯赫,政績斐然,同時也是個嗜殺的皇帝,許多忠臣良將都死於他手。一天,他似乎突然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懺悔,希望給子孫們留一個經驗教訓,便對身邊的大臣們說:“皇陵碑記都是大臣們的粉飾之文,不能教育後代子孫。”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在蓋棺的時候,能有一個比較公正的說法。於是,翰林院的學士們就再不敢寫皇帝的碑文了,皇家學者們個個心知肚明,這是個兩頭不討好的差事,無論往不往先帝的臉上貼金,項上的人頭都有搬家的危險。所以,學者們以太祖的“名訓”作擋箭牌,將寫碑文的任務,推給了嗣皇帝。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寫的,而長陵(成祖)的碑文則是明仁宗朱高熾寫的。太祖的陵墓遠在南京紫金山,所以,十三陵里只有長陵有碑文。
自明仁宗以後,為何嗣皇帝不寫碑文了呢?原來從仁宗以後的皇帝,在陵門前都沒有碑亭和碑,到了世宗(嘉靖)時才著手建造碑亭。碑亭落成之後,曾有大臣上書世宗皇帝請他為安眠在天壽山的七位皇帝撰寫碑文。可惜這位嘉靖皇帝,一心迷戀仙術,整天想著如何升仙得道,個人生活也不檢點,迷戀酒色不說,性情也喜怒無常,光是正宮皇后就冊立過三位,整天忙著這些事情,哪裡還有心思寫那麼多的碑文?
嘉靖的德行不光大臣們有意見,就連宮婢們都要謀殺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宮女案”。嘉靖帝有個叫曹氏的妃子,比較受寵愛,嘉靖常常跑到她那裡去享受,曹氏自然是感激不盡,可她身邊的宮婢們就倒了霉了。嘉靖生性暴虐,常常因些小失誤,便對下人們鞭打虐待,很沒有君王的風度。時間長了,宮女們個個懷恨在心。有一天,嘉靖熟睡在曹氏宮中,恰巧曹氏又到偏殿去了。幾個宮女在一旁戰戰兢兢地伺候著,想著平日里這位君王的種種虐待和自己虎口求生的命運,不禁惡由心生,悄悄地拿了一根繩套住嘉靖的脖子,想把他勒死。出於慌亂,幾個人七手八腳弄了半天也沒送了嘉靖的命。其中一個宮女見事情不成,就想將功折罪,匆匆去報知皇后。等皇后慌忙帶著一批太監宮女趕來,這場驚心動魄的謀殺案才算告終。
做皇帝做成這樣,嘉靖也真夠失敗了,就算他有孝心為列祖列宗撰寫碑文,地下的七個皇帝也會覺著丟臉,索性還是什麼都沒有的好。嘉靖以後的各陵,又因祖宗開了無字的先例,嗣皇帝們就更有理由讓它們空著了。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們多數沒什麼出息,他們篤信方術,重用宦官,搞得京城上下烏煙瘴氣。立一塊無字碑,也許更能掩飾一位位帝王的腐敗和無能,因而乾脆不寫了。十三陵各陵碑上雖然無字,卻反映著明朝中期以後政治上的腐敗。
泰山登封台無字碑
在玉皇頂的大門下,登封台的北邊。碑高5.2米,碑身上段稍細,頂上有覆蓋,碑色黃白,兩面無字。有人說它是無字碑,但也有人說它是石表或石函。“秦始皇泰山立無字碑,解者紛紜不定。或以為碑函,或以為鎮石,或以為欲刻而未成,或以為表望,皆臆說也。”
謝安無字碑
位於南京梅崗,為東晉謝安(也稱謝太傅)的墓碑。
帶有預留性質的無字碑
如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下令重修孔子舊廟,廟中立有孔子像,以及兩側的弟子像,又“廟立七碑,二碑無字”。又如安徽鳳陽明太祖朱元璋勞老家的皇陵,在二百多長的神道上起點兩側各立兩座高大的石碑,均有碑亭蔽護,一是朱皇帝親撰的《皇陵碑》,一是自刻立之日起就不著一字的無字碑。說起來,明代皇陵的無字碑最多,獻、景、裕、茂、泰、康六陵,直到1536年才建成碑亭立起碑,而嘉靖皇帝只想“成仙”,無心撰寫碑文,直到他死去,六陵之碑仍是空白。嘉靖以後,歷代皇帝只圖享樂,疏於學問,自己不便寫,乾脆就不寫了,因此十三陵中留下那麼多無字碑。
自然和人為原因形成的無字碑
前者如酈道元《水經注》中就記錄了不少這樣的古碑,如晉陽城南介子推祠的石碑,九嶷山大舜廟前的石碑等等,他當時就說“今文字剝落,無可尋也”,“文字缺落,無可復識”。後者如蘇州玄妙觀無字碑,出自大名鼎鼎的明建文皇帝的侍讀大學士方孝儒之手,那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方孝儒寫的一篇記。銀鉤鐵划,大氣磅礴。可是後來因方孝儒違抗聖命,不肯為篡權奪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擬登位詔書,因此被株連九族,連立在玄妙觀里石碑上面的手書也未能倖免,被全部剷除,成為了無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