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燮賢

郭燮賢

郭燮賢(1925年2月-1998年6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人,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6年郭燮賢畢業於重慶兵工大學應用化學系。1962年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歷任題目組長、甲苯任務領導小組成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催化基礎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郭燮賢研究涉及行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人物生平


郭燮賢在分析實驗結果
郭燮賢在分析實驗結果
1946年10月,郭燮賢畢業於重慶兵工大學應用化學系。
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助教(至1950年)。
1950年,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研究室主任(至1961年) 。
1961年,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歷任題目組長、甲苯任務領導小組成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催化基礎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郭燮賢
郭燮賢
郭燮賢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六十年的催化基礎研究歷程,以改革開放前後可大致分為兩段。在七十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之前,郭燮賢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是以解決中國國家急需為中心,基礎研究是以應用基礎為主,其成功的基本經驗,正如1958年在中科院大連現場工作會議上張勁夫副院長所指出的是“以任務帶動學科。”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自1952年4月5日歸屬中科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
郭燮賢早年完成了合成汽油制甲苯催化劑研製和工業化試驗。推導論證化學吸附與催化反應之間的聯繫,發表《化學吸附復蓋度與動力學關係》和《合成氨反應速度與氮、氫吸附的關係》等論文;參與並協助領導了合成氨原料氣凈化新流程三種催化劑的研製和工業化試驗,獲得成功。
郭燮賢
郭燮賢
在發展天然氣及含烯混合氣的蒸氣重整催化劑,多金屬重整及坦載金屬等催化劑的研製任務中,多有建樹。郭燮賢院士在探討烴類催化轉化反應機理、催化劑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在小分子的吸附態和吸附、脫附動力學等基礎研究工作中均有成果。他在基礎研究方面先後提出了烷烴芳烴化半氫化根機理;表面“空位”對吸附和催化反應作用的概念;烴類異構化和氫解反應的類三元環機理及VIII族金屬/TiO2催化劑金屬擔體強相互作用;氫和一氧化碳活化吸附方面的“易位吸附”和“協同機理”的新概念等。
1961年12月,郭燮賢研究圍繞中國國家任務的催化工作,如合成石油加氫裂解,煤和頁岩油加工及合成油七碳餾分制甲苯等展開研究,針對催化劑及其常用擔體的物化性質的檢測,建立物理吸附測比表面積和孔徑及其分佈,壓貢儀測大孔分佈,化學吸附和催化性能測試方法。試圖尋找控制催化劑性能的催化材料關鍵物化性質與製備因素,以幫助催化劑與催化工藝的開發。在完成中國國家任務帶動下的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對中國石油工業的恢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成果,其中郭燮賢和樓南爾,張存浩,王善鋆合作等完成的“熔鐵催化劑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及化工產品”,郭燮賢和他的同事合作完成了“合成油七碳餾分環化法製取甲苯”。以完成中國國家任務為中心的研究中,郭燮賢在建立測試手段關聯催化劑材料的組成與結構和其催化性能同時,認識到發展催化基礎研究對於長遠更快更好完成任務,開拓新催化技術的重要性。
郭燮賢和他的同事在1956年中國國家發出“向科技進軍”號召,開始重視科技發展規劃指訂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郭燮賢和他的同事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從事催化劑和催化反應的基礎研究。建立與應用催化劑組分分析,CO和H2化學吸附表面積孔分佈和差熱分析方法,通過對CO高壓加氫合成液體燃料的鈷催化劑的製備因素對其催化性能影響的研究,指出了載體不只起物理分散和擔載活性組分的作用以及表面的不均一性等。認為催化劑表面的不均一性使反應分子吸附在催化劑表面形成不同強弱的吸附鍵,起催化作用的是一部分吸附鍵強弱適宜的吸附態,工作已涉及催化作用的本質,在化學界認為,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郭燮賢和他的同事在1961年11月從事側重催化基礎與應用基礎的研究。並在1962年11月青島會議上對學科建設作了規劃,催化作為所里基礎較好的學科得到了加強。其後研究催化加氫,催化加氫裂解,合成氨等重要催化過程,開展了表面鍵與吸附態,酸鹼催化,電子-酸性雙重性催化和催化劑及其擔體的催化材料製備的較系統研究。在關注國際催化研究的進展,吸取國際催化學術進展成果的同時,自力更生為主和進口紅外,質譜氣相色譜等少量關鍵設備,創建了一系列催化研究的新方法新技術,這包括高真空裝置研究H2,CO,氨,吡啶化學吸附等溫線,吸附熱力學,吸附速率,吸附態和吸附動力學,表面酸性與金屬分散度的表徵,表面電導,X射線衍射催化劑物相分析、順磁共振與核磁共振以及同位素技術等等。靠自己的實力,在與產業部門和高校的合作與競爭中,在自然分工發揮特色基礎上,使催化研究在中國確立了重要地位。
中國文化大革命對研究的阻礙
1966年開始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在科研的計劃和組織上完全忽視並極大削弱了基礎研究。在知識與知識分子得不到尊重被排斥的形勢下,學術帶頭人成了反動學術權威,鑽研學問批成走白專道路,成為批鬥甚至迫害的對象。當時郭燮賢所在的研究所,三十歲以上的科技骨幹全進了牛棚,後來與三十歲以下的年青大學畢業生一起全部下放農村就很典型。在1970年初全所三百多位科技骨幹下放農村安家當五七戰士,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後來隨形勢發展,中國國家科研任務的需要才重新陸續回所。這期間雖沒有專門從事催化基礎研究的室組,但郭燮賢和他的同事緊密結合完成肼分解姿態控制催化劑、抗陳化防毒碳催化劑,多金屬重整催化劑,煤廠氣蒸氣轉化造氫催化劑,丙烯液相本體聚合新工藝等等中國國家任務的同時,郭燮賢和他的同事的催化基礎研究並沒完全中斷。郭燮賢和他的同事關注國際催化科學研究的新進展,結合任務利用國內其他單位的進口儀器和少量進口儀器開始應用超高真空光電子能譜,高分辨電鏡,原位紅外核磁共振等現代物理方法,對催化劑表面和吸附態進行分子、原子水平的催化表徵研究;郭燮賢和他的同事開展催化反應機理和量子化學計量等基礎理論研究。同時,在擔載型催化劑上活性組分與擔體以及活性組分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得到了眾多的關注,在新催化劑與新催化工藝研製,完成中國國家任務的過程中,分子篩和多金屬催化劑等催化材料及其製備技術方面的研究積累也日益豐富,使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逐漸成為中國催化公認的研究中心。
重新進入新研究階段
1978年郭燮賢由於分散在各研究室課題組的催化基礎研究隊伍重新整合,成為室主任催化化學研究室(五室)亦稱催化基礎室。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中國資助下,重新投入使用併購置當時先進的研究儀器。郭燮賢和他的同事在當時催化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如:金屬擔體相互作用(SMSI)的更深入的研究,並提出了個人的學術觀點。郭燮賢同時也成為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為第一批准的研究生導師。
1981年在郭燮賢的領導與努力下,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發起的1981年在大連召開了第一屆中國、日本、美國催化學術會議,開始了主動組織國際學術會議,加強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中日美三國主要的催化科學家每兩年一次的學術會議,先後在大連、東京芝加哥札幌廈門、北京,連續召開了六屆,為中國大批的中青年學者提供了國際交流與同行切磋商洽合作研究的機會,同時也使中國的催化科學研究得到了國際上的了解。

人才培養

郭燮賢生前培養研究生50餘名。

榮譽表彰

1956年郭燮賢作為主要負責人研製的“合成油碳七餾份脫氫環化制甲苯催化劑”獲得當時中國國家自然科學最高級別獎勵的“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的三等獎
郭燮賢作為主要參與者完成的“鉑重整及多金屬重整”項目獲得原石油部優秀成果一等獎
郭燮賢多次獲得中科院科學技術獎和自然科學獎;
並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300篇。

社會任職


郭燮賢是中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委員。

人物評價


郭燮賢親自主持和領導了“催化基礎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建工作。郭燮賢主要發展天然氣及含烯混合氣的蒸氣重整催化劑,多金屬重整及坦載金屬等催化劑的研製的任務,在化學領域上獲得多個成果。

後世紀念


● 紀念郭燮賢院士誕辰九十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
2015年11月20日上午,紀念郭燮賢院士誕辰九十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舉行。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劉中民,郭先生的部分學生以及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師生9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實驗室學委會主任李燦院士和實驗室主任申文傑研究員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