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祐
靈祐
靈佑佛,被選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百丈山寺典座。元和初年(806年),懷海派靈佑去湖南大溈山進行禪宗的開闢工作。公昌五年(845年),武宗李炎“毀寺逐僧”,靈祜遣散僧眾自己化裝為農民隱藏民間。大中初年(847年),宣宗李忱恢復佛教活動,靈佑迎回重整溈山寺宇,賜名同慶寺。從此溈山禪風大振,僧眾增至1500多人。靈佑按照《百丈清規》組織寺僧學習禪學,並從禪宗理論基礎上總結出一套接引方式,培養出仰山慧寂和香嚴智閑等能為其法嗣的僧徒40餘人。靈佑敷揚佛教40餘年,所創溈仰宗成為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大中七年(852年)正月初九,圓寂,享年83歲,敕謚“大圓禪師”,著有《溈山警策》、《潭洲溈山靈佑禪師語錄》各一卷。
貞元元年(785年),年15歲,在城東建善寺皈依法常禪師出家。嗣至杭州龍興寺受戒,遍究大、小乘教義。貞元九年(793年),游洪州,至百丈寺,參謁高僧懷海禪師。懷海一見便收為弟子,因其資質穎悟,遂居參學者之首。一次,懷海要侍立左右的靈祐試撥爐中看有火否。靈祐撥后稱沒有。禪師自起,撥得些火種示之,靈祐頓受啟悟,行禮作謝,表明自己的解意。懷海指出,這還只入暫時的歧路,佛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虛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所以祖師有訓:“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原自備足。你現在既到這程度,要好自護持。由於靈祐善解佛理,漸升為典座。
後來,司馬頭陀從湖南來,稱在潭州(今長沙)找到大溈山,可供1500位善知者居住。懷海希望頭陀能從徒眾中選一人前去開闢。頭陀一眼看中典座靈祐,認為靈祐可做溈山住持。懷海夜召靈祐,託付他前去溈山,“嗣續吾宗,廣度後學”。第一座弟子華林覺聞知,爭著要去。懷海命二人當眾測試,指一凈瓶,要他們各出一語,但不可直說是凈瓶。華林覺乃別作比喻。當問到靈祐時,靈祐不答,踢倒凈瓶便出去了。懷海笑道:“你這第一座輸了。”於是靈祐去了潭州。當時,溈山峻峭幽僻,四無人煙。靈祐結庵其中,日與猿猴為伍,采橡栗充饑,苦修8年後,原百丈寺的上座懶安和尚帶幾個僧人奉師命前來幫助。懶安表示,願意為靈祐當典座,等到寺僧聚集至500人眾時,再辭山他去。自此寺僧漸多,山外居民聞知其事,也聚眾入山,共同營建寺宇。湖南節度使索景讓上奏朝廷,賜號“同慶寺”。宰相裴休也曾來訪問,探討佛理。由是,國內研究禪學的佛教徒紛紛到溈山參學問道。靈祐常升堂說法,啟悟透闢,教導說:“質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摒除一切“惡覺、情偽、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凈無為,澹濘無礙”。靈祐還為學僧開釋“頓悟”的修行途徑。受其啟迪成為著名高僧的有仰山寺慧寂和尚、香嚴寺智閑和尚等。後來仰山慧寂闡揚靈祐的禪學,創立禪宗的又一大宗派,稱“溈仰宗”。唐武宗李炎於會昌五年間(845年),下旨廢佛,“沒寺逐僧”,靈祐不得已遣散僧眾,自己也裹起頭巾,隱藏民間。至唐宣宗李忱即位,於大中(847~858年)初年才解禁。時任轉運使的裴休重新把靈祐迎返溈山,再建寺院。靈祐住持溈山,堅守師門“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帶領寺僧們邊參禪,邊耕墾。在禪學理論方面,靈祐深得祖師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的奧旨,主張“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道同,人人都有個解脫路”。認為修行趨嚮應“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靈祐弘揚佛教40餘年,造就高僧甚多。大中七年(853年)正月初九日,洗漱正坐,怡然圓寂,葬於潭州溈山,塔名“清凈”。朝廷賜謚號“大圓禪師”。著有《溈山警策》一卷。後人整理有《潭州溈山靈祐禪 師語錄》一卷。今存明代《溈山警策句釋記》二卷,《溈山警策指南》、《溈山警策注》各一卷。
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鄉人在靈祐出家處長溪縣建善寺附近建造“大溈院”。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長溪的遵仆禪師特往湖南瞻尋溈山遺跡,歸后又在原“大溈院”附近的柏岩,建“大圓庵”,以紀念靈祐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