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宋教仁的結果 展開
- 電視劇
- 中華民國時期革命家
宋教仁
中華民國時期革命家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號遁初,一作鈍初、遯初、敦初,別號漁父,化名犟齋、宋錬、中島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仙瑞鄉上坊村香沖(今漳江鎮教仁村香沖組)人,中國“憲政之父”。
1882年出生於湖南常德。1904年2月華興會在長沙成立,宋教仁任副會長;同年因長沙起義失敗,前往日本,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習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司法部檢事長。1911年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於建設民主共和政權,大力宣傳革命宗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1912年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到處演說為國民黨爭取多數席位。1913年2月國會選舉接近尾聲,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時48分不治身亡,年僅31歲。
光緒八年(1882年)宋教仁出生在湖南常德市桃源。
光緒十四年(1888年)六歲的宋教仁進入私塾讀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7歲的宋教仁升入桃源漳江書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考入武昌普通中學堂。翌年入學,在校期間,由吳祿貞等人組織的革命團體在武昌花園山的聚會吸引了他,常與同學議論時政,並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
光緒三十年(1904年)二月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華興會在長沙成立,黃興任會長,宋教仁任副會長;同年12月13日宋教仁抵達日本。后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成為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創辦革命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入讀日本法政大學;8月支持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併當任其司法部檢事長,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曾一度回中國,企圖在東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期間,根據其偵探結果編纂《間島問題》一書,為清政府日後保護圖們江間島地區做了有力證據。
宣統二年(1910年)底宋教仁從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報》主筆,以“漁父”筆名撰寫大量宣傳革命的文章。
1904年11月宋教仁東渡日本,入東京政法大學、早稻田大學學習。在留日期間,他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特別感興趣,廣泛地閱讀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社會制度方面的書籍。他還翻譯了各種文稿,有《日本憲法》《俄國之革命》《英國制度要覽》《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各國警察制度》《世界史年表解》《俄國制度要覽》《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覽》《比利時、澳匈國、俄國財政制度》《美國制度概要》等等。宋教仁從這些翻譯工作中,系統地掌握了理論知識,對當時世界重要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各種制度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有利於他深入地研究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這對他後來從事黨政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宋教仁
1913年2月19日宋教仁在國民黨上海交通部發表演講,更加明確地撇開孫中山發明的五權憲法而大講他自己三權分立的憲政設想:“討論憲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應如何分配,中央與地方之關係及許可權應如何規定,是皆當依法理,據事實,以極細密心思研究者”。接下來,他再一次以激烈言辭全盤否定袁世凱政府當局的內政外交,認為只有國民黨方面出面組織的議會政黨責任內閣,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醫生”。
1913年3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基本結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經營下,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眾議院議員596人,國民黨得269議席,共和黨得120議席,統一黨得18議席,民主黨得16議席,跨黨者得147議席,無黨派26席。參議院議員274人,國民黨得123席,共和黨得55席,統一黨得6席,民主黨得8席,跨黨者38席,無黨派44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870議席中佔有392席,雖然沒有超過半數,由於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加起來只有223席,國民黨依然可以憑藉其絕對優勢影響操縱參、眾兩院。國民黨的選舉勝利,進一步抬高了宋教仁的政權預期和政治熱情。
宋教仁
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館;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後,請克強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三、諸公皆當勉力進行,勿以我為念,而放棄責任心。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
他並授意黃興代擬電報給袁世凱,講述自己的中彈經過和革命生涯,最後希望袁世凱能夠竭力保障民權,自己則雖死猶生。
人物關係 | 人物信息 |
長輩 | 祖父:宋業宏(1821年-1850年) 祖母:熊氏 (1816年-1851年) 父親:宋宗伴(1851年-1892年) 母親:萬氏(1849年-1913年) |
兄弟姐妹 | 長兄:宋教信(1880~1908年) 長姊:早夭 次姊:宋教範(不詳) |
妻兒 | 妻子:方快姐(1877~1918年) 兒子:宋振呂(1900~1936年) |
孫女 | 宋奇璋(宋振呂之獨女,婚後育有2子3女) |
重孫 | 宋克家(隨母姓,宋奇璋的兒子) |
玄孫女 | 宋丕興(宋克家的女兒,宋奇璋的孫女) |
宋教仁著作 | |||
作品名 | 冊數 | 出版時間 | 出版地 |
二十世紀之支那 | 1 | 1905 | 東京 |
醒獅 | 4 | 1905起 | 東京 |
民報 | 26 | 1905起 | 東京 |
間島問題 | 6 | 1908 | 上海 |
民立報 | 6 | 1910起 | 上海 |
比較財經學 | 1 | 1911 | 上海 |
我之歷史 | 6 | 1920 | 湖南 |
宋教仁遺照
1907年春天,宋教仁到東北,聯絡當地反清武裝力量,在此期間,也得知日本正在密謀侵吞中國東北領土。在長白山東南,有一塊縱十里、寬一里的灘地,歷來屬於中國。朝鮮諧稱之為“墾土”,譯音“間島”。日本早就覬覦這塊土地,作為向中國擴張的跳板。日本的報刊大造輿論,硬說“間島”是“朝鮮的屬地”。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當局向該地派出警察,設立了派出所,受日本參謀部操縱的長白山會,也在為日本侵吞“間島”製造假證據。
宋教仁行書五言聯
《間島問題》書成后,日本當局深恐清政府以此為據,戳穿其編造的偽證,先是離間,勸說宋教仁不要幫助迫害他的清政府;后又以巨款購買該書版權。但宋教仁富貴不淫,拒賣書稿,以民族大義為重,向清政府提供了有關資料。
7月,中、日就“間島”問題進行交涉。清政府因有宋教仁的書稿,使日方製造的謊言和偽證難以成立,被迫放棄侵吞陰謀。當然不能說“間島”地區主權的捍衛全在於宋教仁的一本書,但這本書在“間島”談判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正因為此,人們在論及此事時,謂之為“一本書捍衛一塊國土”。
袁世凱曾致電駐日公使館贈送宋教仁二千日元,為宋婉拒。他說:“吾著此書為中國一塊土,非為個人之賺幾文錢也。”袁世凱約宋回之涉,他也未予接受。據說慈禧太后曾擬賞他四品京官,他也加以拒絕。他說:“吾本革命黨人,烏能為清政府官,但能為祖國儘力者,生死以之,不願為官也。”(《宋漁父先生史譚》)自此以後,日本官方將他看作中國派來的密探,而留日學生中有人罵他賣黨交結官吏。處身內外夾攻的困境中,他不以為意,不改初衷。
1904年,華興會正式成立。華興會秘密策劃在慈禧太后七十壽辰時在長沙、岳州、衡陽、寶慶、常德分五路同時起義,宋教仁負責常德一路的組織發動工作。正當革命志士壯志躊躇之時,長沙起義事泄,湖南巡撫下令滿城搜捕革命志士。在桃源老家,宋教仁還一無所知,多虧兒時一位同學匆匆跑來報信。他倉促離家,江面上一隻船也沒有。眼看追兵越追越近,突然從蘆葦中劃出一隻小船,一位打魚老漢救了宋教仁。為了感念漁翁的救命之恩,宋教仁自號“漁父”。
第一次是1912年年初,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決定推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時。孫中山與部分開國元勛,主張一定要袁世凱離開北京老巢,到南京就職,以對袁世凱進行鉗制。可另一些革命元老卻不以為然。雙方為此互不相讓。一天,大家又聚在一起爭論這個問題,一人提議,乾脆讓黃興帶兵北上,以迎袁為名,將其北洋軍消滅掉。宋教仁不贊成這樣做,他說北洋軍有重兵把守直隸、山東,革命軍根本無法北上。他的話音剛落,同盟會元老、廣西才子馬君武伸手就是一巴掌,打得他左眼流血不止。馬動手兼動口,大罵宋教仁是在給袁世凱作說客,想出賣南京,出賣革命者。
宋教仁第二次當眾挨打,系孫中山譽為“創立民國的巾幗英雄”的唐群英所為。唐群英,湖南衡山縣人,其夫家與秋瑾的夫家有親戚關係,因此,唐得以和秋瑾相識。1904年,寡居在娘家的唐群英聽說秋瑾已去日本留學,便也乘船東渡。她是同盟會中第一個女會員。
作為一名女性,唐群英在進行革命活動時,將相當多的注意力放在爭取婦女權益問題上。1912年2月,她聯絡湖南的女國民會、上海女子參政同志會等團體,先後五次向孫中山和臨時參議院上書請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訂明“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選舉權”的條款;4月,她發起成立了“女子參政同盟會”,並親自起草了“實行男女權利平等”、“實行普及女子教育”、“實行一夫一婦制度”等十一條政綱。她還通過辦報刊、演講等宣傳男女平等、婦女解放。
同盟會是吸收女黨員的,但是,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時,一則由於以英國憲政為榜樣(當時英國婦女沒有參政),二則由於不少男會員還存有封建思想殘餘,所以,在國民黨新黨章中,規定不接收女黨員。
這一規定讓唐群英不能接受。1912年8月25日,由同盟會改組而成的國民黨在北京虎坊橋湖廣會館召開成立大會,有一項議程是宣布新黨章,宣布一條,說明一條。當說到新黨章中規定不吸收女黨員時,坐在台下的唐群英衝上主席台,揪住主持改組工作的宋教仁,結結實實地打了宋教仁一記耳光。
挨馬君武的巴掌時,宋教仁還想還手;挨唐群英的耳光時,宋教仁只好捂著面頰退避。
遇刺真相
上海《民主報》發表的孫中山電文
“宋案”各個環節,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袁世凱以不法手段暗中對付國民黨。只不過對案件直接製造者洪述祖、應夔丞而言,他們還試圖借袁世凱對付國民黨人之機,為各自謀取私利,而不是單純奉命辦事,這就使二人與袁世凱、趙秉鈞之關係亦變得不那麼簡單,使“宋案”案情更加曲折複雜。
應夔丞向洪述祖報告任務已完成的密電
為此,袁世凱需要對付勢力日益壯大的國民黨,故而主導了“宋案”的環節,如調查“歡迎國會團”,收買國民黨報館、議員操弄憲法起草以及構陷孫中山、黃興、宋教仁;宋教仁遇刺案發生后,在袁世凱的庇護下,洪述祖藏匿青島、趙秉鈞拒絕出庭應訊,袁世凱這樣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竭力阻止“宋案”的發生衝擊其競選正式大總統選情。因為袁世凱知道,自己主導了收買國民黨報館、議員操弄憲法起草以及構陷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案情,而袁世凱正是在構陷陰謀未果之下,派洪述祖先後以“毀宋酬勛位”及“債票特別准”,唆使應夔丞殺害了宋教仁。這些醜聞一旦在法庭上曝光,對袁世凱的“民主”形象將是沉重的打擊,他競選正式大總統的前景將很可能變得不妙。因此,袁世凱無論如何不會允許洪述祖、趙秉鈞二人出現在法庭之上。這樣,趙秉鈞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袁世凱維護自身利益的犧牲品。
至於近些年來,有些人竟然認為陳其美是刺殺宋教仁的幕後真兇,這純屬無稽之談。
當時報刊上列出的“謀殺宋先生之關係者”
該史料一些語句的語氣,諸如“幸廳長尚未允諾”、“裁判所轉移之事,不知是否為法律所許”、“此皆應(應夔丞)親告其所延之律師”等,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國務院公文中。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所藏檔案中發現一封手書殘信,該信僅殘留最後一頁,內容與“國務院聲明”中最後部分吻合。殘信並無“國務院聲明”字樣,卻在末尾寫有“乞公與當道酌之。名心叩”。可見“國務院聲明”應該是應夔丞黨羽寫給某人的信件,希望政府將應轉移出上海。捋清“國務院聲明”的來龍去脈后,可以該信件內容多為謊言。信件中還稱武士英在公堂上承認陳其美為主使者,陳其美此後將供詞篡改。事實是宋案為租界司法機構公審,各方均派代表或律師,公堂眾目睽睽之下,篡改供詞記錄,不可能堵住現場旁聽者的悠悠眾口。《國報》上出現的言論,是袁世凱為了嫁禍陳其美而編造的。
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在《辛丙秘苑》中稱:宋教仁北上前,曾接受陳其美和應夔丞宴請,期間陳其美問宋教仁如何組閣,宋教仁稱“唯大公無黨耳。”應夔丞認為宋教仁叛變國民黨,欲掏出手槍,被其他賓客阻攔。一同赴宴的沈翔雲告訴袁克文,陳其美和應夔丞對宋教仁極度不滿。袁克文還稱,應夔丞與陳其美設計了刺殺宋教仁的方案。但參加民初國會選舉的國民黨是宋教仁一手組建的,政黨內閣亦是宋教仁的核心思想,宋教仁不可能說出“大公無黨”。應夔丞為共進會成員,並非國民黨人,也不認識宋教仁,然而在袁克文的故事中,應夔丞卻是國民黨員,甚至是可以和宋教仁、陳其美一起吃飯討論政局的人,這純屬杜撰。陳其美主謀殺宋的說法,完全是袁世凱及其黨羽構陷、再經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杜撰情節。
桃源故居
宋教仁故居(出生地,現已重建)坐落在桃源縣漳江鎮漁父村,該村風景優美、秀麗,故居毀於十年動亂,對這位近代民主革命家,桃源縣委縣政府擬在縣城重建漁父祠,以為紀念。
鬯春堂
鬯春堂
辛亥革命后,暢觀樓曾作為北平農事實驗場及國立北平天然博物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袁世凱當政時期,暢觀樓一度成為國民黨先賢在京秘密串聯抗袁人士組織政黨內閣、實現真正共和的重要活動場所。因此,暢觀樓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許多名人先賢駐足的痕迹。
1916年秋在鬯春堂後面,建起了“宋教仁紀念塔”。塔形採用古希臘方尖碑的形式,塔身用艾葉青石,高約2米,並刻有“宋教仁紀念塔”六字。在“文革化大革命”的急風暴雨開始后,紀念塔被毀,僅兩層高約20厘米的混凝土基座殘存。2009年11月一方描刻著金字的“宋教仁紀念塔遺址”碑石又修建於此。
宋教仁墓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紀,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為曲筆乎?曲筆天誅。嗟嗟九泉之淚,天下之血,老友之筆,賊人之鐵。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銘諸心肝,質諸天地。嗚呼!”
宋教仁像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章太炎:①若舉總統,以功則黃興,以纔則宋教仁。②至於建置內閣,首推宋君教仁,堪為宰輔,觀其智略有餘,而小心謹慎,能知政事大體,雖未及子房、文忠、亦伯仲於房、杜;昔在東方,嘗以江左夷吾相許,今其成效粲然,卒為功首,猶復勞心綜核,受善若虛,上宰之任,不患無人矣。總理莫宜於宋教仁。
民國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同盟會)其抱有建設之計劃者居少數。抱此計劃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數,宋漁父先生其最著也。
中國近代政治家梁啟超:吾與宋君所持政見時有異同,然固確信宋君為我國現代第一流政治家。殲此良人,實貽國家以不可復之損失,匪直為宋君哀,實為國家前途哀也。
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譚人鳳撰輓聯:
破壞建設一身兼,有思想,有學問,有才能,謂之政治大家曾何愧。
瘈狗毒蛇全國布,無人心,無天理,無國法,成此暗殺世界豈能堪?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撰輓聯:
作公民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正第一人。三尺劍,萬言書,美雨歐風志不磨,天地有正氣,豪傑自牢籠,數十年季子舌鋒,效庄生索筆;
五丈原,一抔土,卧龍躍馬今何在,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灑幾點萇弘血淚,向屈子招魂。
清末立憲派政要湯化龍撰輓聯:
倘許我作憤激語,謂神州將與先生毅魄俱沉,號哭范巨卿,白馬素車無地赴;
便降格就利害觀,何國人忍把萬里長城自壞,從容來君叔,抽刀移筆向誰言。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趙立彬:宋教仁堅守議會政治的理想,雖然沒有實現的條件,但仍有積極的意義。他執著地認為,民主憲政是最優越的政治制度,是反對專制統治的最有力武器,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思想。只是後來的歷史沒有給予這種理想實踐的空間,近代中國,進入的是一個在政治上較“力”的時代,而非較“理”的時代。宋教仁的理想雖然沒有實現,但他的憲政理想和獻身精神在中國人民追求民主的鬥爭史上,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湖南日報》:宋教仁一生堅守的民主憲政,是反對專制統治的有力武器。他的理想雖然沒有實現,但他的憲政思想和獻身精神,在中華民族追求民主的鬥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青年報》: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以國情為起點,以歐美民主革命的成果為參照,勇于思索,構建三民主義的理論框架與“五權憲法”,還有部分革命前賢基於革命建國的實際需要,以遠見卓識飽讀中外文獻,苦攻難題,年僅21歲就出任華興會副會長的中國同盟會第三號人物宋教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