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鴻仙
原江蘇省參事會會長
范鴻仙(1882—1914),1882年生於安徽合肥北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時聰穎好學。1906年,在安徽參加了中國同盟會,參與謀劃了安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黃花崗起義和武昌首義。辛亥革命爆發后,他積極籌劃參與了光復上海、安徽、江蘇的活動,還被同盟會委派負責南京的光復工作,他冒著生命危險,隻身赴敵營,說服清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起義,組織江浙聯軍,於1911年12月攻克南京。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后,范鴻仙任江蘇省參事會會長。為鞏固和保衛新政權,他毅然辭職,親赴江淮招募壯士5000人,成立“鐵血軍”,親任總司令,力主北伐。南北議和后自釋兵權,范鴻仙仍回上海辦報。是年8月25日,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范鴻仙為首批黨員之一。
1913年,袁世凱獨裁帝國的劣跡日漸顯露,范鴻仙連稿致討,筆鋒直指“袁賊”。1914年初,范鴻仙受孫中山派遣,冒險回到上海,謀划奪取上海鎮守使公署。1914年9月20日,范鴻仙被袁世凱指使的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暗殺身亡。
1929年9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將范鴻仙附葬中山陵園內,並隨後成立葬事籌備委員會,辦理其葬事。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追贈范鴻仙為陸軍上將。同年11月,國民黨中央派人到上海將范鴻仙靈柩迎到南京,暫厝第一公園的國民革命烈士祠內。
一位得到孫中山表彰,蔣介石追認,毛澤東肯定的辛亥革命元老。
首義在武昌,勝利在南京
光復南京第一功臣
他參與了於右仁創辦的《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的筆政,孫中山先生常說“范君一支筆勝十萬師”。毛澤東稱《民立報》充滿了激烈人心的材料。
他是光復南京、二次革命安徽討袁的重要人物。1914年在上海被袁世凱派人刺殺。與宋教仁、陳其美被列為民國三烈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國葬於南京中山陵東側。
范鴻仙墓
范鴻仙,1882年生於安徽合肥北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聰穎好學,小小年紀就文名遠播。1906年,在安徽參加了中國同盟會。
此後不久,范鴻仙來到上海,結識了于右任、張靜江、陳其美、宋教仁、章炳麟等革命黨人。1909年5月,他協助於右任創辦了著名的革命報紙《民呼日報》,常以“孤鴻”為筆名,發表時事評論文章。《民呼日報》被上海租界當局查封后,于右任和范鴻仙不為所屈,又創辦了《民吁日報》,不久又被查封了。次年10月他們又創辦了影響更大的《民立報》,范鴻仙任總理和主筆。他的雜文短評,針砭時弊,抨擊清政府,聲討列強侵略,揭露袁世凱陰謀禍心,筆鋒犀利,文采博雅。每天報紙一出,供不應求,以至出現一塊銀元買不得一份報紙的盛況。孫中山稱讚道:“范君一支神筆,勝十萬雄兵。”
范鴻仙在上海《民吁日報》主持筆政期間,也積極參加了柳亞子、陳巢南、陳去病、高旭等人組織和發起的南社活動。在《民立報》時,范鴻仙經常與南社社員唱酬詩文,其中又特別與葉楚傖交誼甚篤,“解人”筆名即得於此。他所著述《記宋先生遺事》、《再記宋先生遺事》兩文,均被刊載於《南社》第十七集中,成為珍貴的革命史料。
范鴻仙深知革命非輿論宣傳而得成功的。他不遺餘力參與謀劃了安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黃花崗起義和武昌首義。辛亥革命爆發后,他積極籌劃參與了光復上海、安徽、江蘇的活動,還被同盟會委派負責南京的光復工作,他冒著生命危險,隻身赴敵營,說服清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起義,組織江浙聯軍,於1911年12月攻克南京。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范鴻仙任江蘇省參事會會長。為鞏固和保衛新政權,他毅然辭職,親赴江淮招募壯士5000人,成立“鐵血軍”,親任總司令,力主北伐。南北議和后自釋兵權,范鴻仙仍回上海辦報。是年8月25日,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范鴻仙為首批黨員之一。《民立報》成了革命黨人的主要喉舌。
1913年,袁世凱獨裁帝國的劣跡日漸顯露,派遣特務在上海車站暗殺國民黨中堅宋教仁,范鴻仙連稿致討,筆鋒直指“袁賊”。
袁世凱想拉攏范鴻仙,邀他到某地開會,到了那裡,一看竟是一棟豪華的洋房,連汽車、僕人、美妾都配好了。范鴻仙勃然大怒,連稱無恥,拂袖而去。
安徽省檔案館所藏范鴻仙安葬舊照
袁世凱竊國后,孫中山發動了護國討袁的二次革命,范鴻仙與柏文蔚等人受命在安徽舉兵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到處搜捕同盟會員,范鴻仙也在通緝之列。他流亡到日本,協助孫中山組建了中華革命黨。1914年初,范鴻仙受孫中山派遣,冒險回到上海,組織了200餘人謀划奪取上海鎮守使公署。袁世凱懸賞十萬大洋購鴻範仙人頭。1914年9月20日,范鴻仙被袁世凱指使的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暗殺身亡,手下200餘壯士也全部慘遭殺害。范鴻仙被害的消息傳出后,舉國震驚。孫中山先生電召范鴻仙夫人李貞如前往日本,親予撫恤慰問,他高度評價了范鴻仙的一生,並答應“待革命成功后,定將范鴻仙舉行國葬”。1929年9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將范鴻仙附葬中山陵園內。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追贈范鴻仙為陸軍上將,並組織葬事籌備委員會,辦理其葬事。同年11月,國民黨中央派人到上海將范鴻仙靈柩迎到南京,暫厝第一公園內的國民革命烈士祠內。1934年2月18日,蔣介石、于右任、林森、孫科、汪精衛、何應欽等國民政府要員及各界人士在停靈處舉行公祭儀式,2月19日舉行國葬。
范鴻仙1936年移葬於南京中山陵東側馬群,為中山陵“附葬”,原范鴻仙墓的規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戰中被毀。抗戰勝利后,在原址重建。范鴻仙墓為長方形,墓前豎有一塊約1.5米高的墓碑,上刻“范鴻仙將軍之墓”七個鎏金大字。范鴻仙墓在十年動亂中被徹底毀壞。1972年10月21日,國務院指示江蘇省人民政府著手修復范墓。同時,將范夫人、老同盟會員李貞如的遺骨由湯山墳頭移來合葬。范鴻仙墓碑上刻“范鴻仙先生之墓”七個大字。今日的墓園遠遠不如昔日之規模,僅在東螞腰口,還有一塊當年建墓用的花崗石,長約1.5米,寬約0.7米,厚約0.2米,尚未完全成形石料;墓道的彈石路面,依稀尚存,由墓道至20米處,遺有一當年建造的牌坊的舊礎。范鴻仙墓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