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

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以一派從容、熙和的景象開篇。

作品賞析


這首詩稱述封常清平虜之從容,氣度非凡;獻捷頻頻,倍受恩遇。詩人自覺附驥其後,十分幸運,遂也豪氣干雲,表達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苜蓿美”,“征馬肥”給人以安祥、寧靜的感覺,一派平和欣欣向榮景象,正如傳說中“鳳凰來翔,百獸率舞”一般,這是為了暗示:封將軍已消滅胡人,邊疆從此平靜了。意境優美,古意盎然。“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敘述出征事宜,言辭樸實簡潔。“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不戰而屈人之兵”可見聲勢赫奕,運籌得當,敵人懾服;虜降如歸,可見懷柔政策宣傳滲透得很到位,敵人心甘情願投降。“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意即,戰利品極多,降敵極眾。“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意即邊疆從此和平安寧。“卻笑霍嫖姚,區區徒爾為!”意指詩人感到封常清功蓋古人。“西郊候中軍,平沙懸落暉。”佇立西郊等待主帥的歸來,沙漠平鋪遠去,天際掛著落日的餘光。這是在歡迎主帥凱旋,一派空曠、安靜、肅穆的氣氛。“驛馬從西來,雙節夾路馳。”送信的驛馬從西馳來,封將軍的儀仗已沿路兩邊擺開,奔赴前來。這是寫為主帥開道的前驅,用以襯托主帥的威嚴。“喜鵲捧金印,蛟龍盤畫旗。”此聯進一步寫儀仗之鮮明及封常清神采之飛揚,可見此次邊功確是卓著。“如公未四十,富貴能及時。”句意為:像您這樣年紀還未滿四十,就已名顯當世,可算是富貴及時了。在層層鋪墊下,一位年青有為的將領形象終於出現在讀者面前,但詩人又用的是議論的形式,使人物形象更顯豐滿。“直上排青雲,傍看疾若飛。”此處詩人意在稱述封常清功勛卓著,因此頻頻受到朝廷嘉獎。“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意即,封常清掃蕩西域,立下赫赫戰功,這正是其迅速升遷的一個重要原因。“天子日殊寵,朝廷方見推。”這是從朝廷對封將軍的重視的一面上來稱述其功勛。“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詩人在稱述封常清后,感到自己能為這樣的英傑之士服務是十分幸運的。這就更顯出封常清的胸懷磊落,確有大將之才。“側身佐戎幕,斂衽事邊陲。”這是詩人自述認真工作的情況,從中可見其對封常清敬畏有加。“自逐定遠侯,亦著短后衣。”這是詩人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踐自己要努力輔佐封常清的言論。“近來能走馬,不弱并州兒。”詩人自謂與之相當,言語中充滿欣喜和自信。可見詩人已融入當地習俗,頗以武事為重,不復是一介書生了。
全詩以一派從容、熙和的景象開篇,給人以無限遐想;隨即稱述封常清降服胡人,功蓋古人;然後又用凱旋的儀仗鮮明,進一步襯托封的風采,凸顯其功勛;隨之又用朝廷的“殊寵”來進一步讚揚他功業非凡,才能堪為國之棟樑;最後自述勤於練武,以期跟隨封將軍立功封侯。全詩一韻到底,整齊有致,從多個角度塑造了封常清這一能征善戰的邊塞統帥的豐滿形象。

創作背景


這首詩與《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吟詠的是同一次出征之事,時間當在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當時岑參在封常清幕中任職。這一首《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是封常清凱旋時的稱賀之語。

作品評價


武漢教育學院教授謝楚發:詩的重點不在於描寫將士的威武雄壯,而在於烘托回師的勝利氣氛,頌揚主帥的功勞,並表白個人對封常清的崇敬。全詩的節奏比較緩和,敘事、描寫、議論、抒情兼而有之,可見到一個投筆從戎的書生如何把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和個人的功名慾望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封建社會強盛時期知識分子的普遍心態。(《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高適岑參詩選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管士光:在封常清節度使幕府里,岑參的情緒是比較開朗和昂揚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的最後幾句便是他此期的自畫像:“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側身佐戎幕,斂祍事邊陲。自逐定遠侯,亦著短后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并州兒。”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詩,卻把詩人終遇知己的興奮和側身戎幕的喜悅以及走馬邊塞的英姿都生動地表現出來了。(《淺草集》)

作者簡介


岑參(岑嘉州,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
岑參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因聰穎早慧而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了三年後獲授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故世稱“岑嘉州”。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其邊塞詩尤多佳作,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