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兵

唐末和五代時期的軍隊名稱

所謂牙兵,即親兵或衛兵,從“牙旗”一詞引申而來,是唐末和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軍隊名稱。曾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宋以後消亡。

親軍徠我國自古有之,而五代十國的牙兵,則是中唐以後節度使的私兵,是節度使專兵的產物。著名的牙兵部隊有廳子都、落雁都、天興軍、鐵林軍等。

詞目


牙兵

拼音


yá bīng

引證解釋


衛兵;親兵。
李德裕《論太和五年失維州狀》:“其 悉怛謀 等,尋帥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繼,空壘來降,臣即大出牙兵,受其降禮。”
宋 梅堯臣《途中寄上尚書晏相公二十韻》:“解艇水驛無幾舍,新詩又遣牙兵持。”
《明史·朱寘鐇傳》:“總兵官 姜漢 簡銳卒六十人為牙兵,令 周昂 領之。”
清 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撫議》:“莫若厚集牙兵,以資彈壓。”

牙兵的歷史


牙兵名稱的由來

插著牙旗的樓船
插著牙旗的樓船
親軍我國自古有之,而五代十國的牙兵,則是中唐以後節度使的私兵,是節度使專兵的產物。親衛為什麼稱牙兵 呢?這是從“牙旗”一詞引申出來的,牙通衙,古代大將出鎮,例建牙旗,仗節而行,因而他們的官署稱牙,後作衙。唐朝節度使是獨鎮一方的將帥,他們出鎮,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援古例稱官署為牙,稱所樹之旗為牙旗,稱所居之城為牙城,所居之屋為牙宅,稱朝見主帥為牙參,稱所親之將為牙將,衛隊為牙隊,而親兵則稱牙兵。

牙兵的興起

從公元907年到96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大規模分裂割據的“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者之間,“勢均者交斗,力敗者先亡”〔1〕,充滿著激烈的混戰。他們深知要消滅對手,割據一方,進而擴疆拓土,攫取皇位,必須以軍隊為主柱。在全力擴軍中,普遍重視推行牙兵制度,召募壯勇,精心扶植,作為依靠力量。
那麼五代十國的牙兵起源於何時?又是如何形成制度的呢?我們認為中唐以來均田制、府兵制破壞,募兵制的出現,為牙兵制度的產生開闢了廣闊的前景;節度使成為專職,為牙兵制度的產生提供了滋長的溫床。
唐承隋制,初年實行均田制,在此基礎上實行府兵制,唐朝中期以後,均田制破壞,不得不用召募方式來補充兵員。從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開始,召募壯士充宿衛。“時當番衛士,浸以貧弱,逃亡略盡,(張)說又建策,請一切罷之,別召募強壯,令其宿衛,不簡色役,優為條例,逋逃者必爭來應募。上從之。旬日,得精兵一十三萬。”〔2〕這可以看作是唐朝正式用法令形式實行募兵制的開始。隨後邊鎮戍兵乃至地方武力也基本上用募兵解決。募兵制的實行,為牙兵的產生創造了一個前提條件。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開始建置節度使,成為固定的職官。“自景雲二年四月始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其後諸道因同此號,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3〕開元以來,朔方、隴古、河東、河西、磧西、幽州劍南、嶺南諸鎮皆置節度使,士兵逐漸為節度使所專,軍隊則成為藩帥私人的武裝力量。由此可見,牙兵起源於中唐時期。
那麼牙兵制度又是怎樣發展的呢?安史之亂以後,投降唐王朝的叛軍節度使搖身一變而為唐朝節度使,平叛有功的將領也都被任命為刺史、節度使,致使唐朝國門之外,方鎮林立。“既其衰也,置軍節度,號為方鎮,鎮之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其將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土地為其私有,干戈起而相侵,天下之勢,自茲而分”。〔4 〕藩鎮各節帥都募編勇悍強壯者以為親兵,寄以心腹,視為爪牙,使牙兵制度普遍發展。魏博牙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田承嗣本是安祿山部下,隨安祿山反叛,為前驅,陷河洛。安史之亂平息后,田承嗣投降唐朝廷,一切不問,仍任命他為魏博節度使,他便查核戶口,加重賦斂,厲兵繕甲,使老弱耕田,壯者在軍,不數年有眾十萬,又擇矯健強力者萬人,號牙兵。這支牙兵專橫跋扈,盤根錯節,一百五十餘年間,主帥史憲誠,何進滔,韓允中,樂彥禎,趙文弁,羅弘信的廢立,都經過牙兵之手。當時諺語說:“長安天子,魏府牙軍。”勢力十分強大。羅弘信死,子羅紹威繼任節度使,厭惡牙兵專橫,欲除之而力不足,於是借朱溫之力,裡應外合,夷滅牙兵八千家,州城為之一空。而羅紹威勢力也就一蹶不振,受制於朱溫,因而追悔說:“合九州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5〕這是牙兵的大發展期。唐王朝鎮壓黃巢起義以後,名存實亡,進入五代十國,牙兵制度則被推進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五代十國的牙兵,既然是節度使專兵的產物,其性質則是節度使私人的武裝,是私人之職業兵。受到節度使的優厚待遇,居於其他軍士之上,驕橫難制,是帶有五代十國封建割據這一時代特徵的特殊的私人武裝力量。

著名的牙兵部隊

廳子都。這是後梁朱溫的一支親軍,大致是馬軍。職責是帳前宿衛,選拔比較嚴格,必須是“富家之材武者”。大順元年“命歸厚以所部廳子馬直突之,出沒二十餘合”。〔6〕
落雁都。後梁朱溫針對朱瑾的雁子都而置,建於唐昭宗初期,以朱漢賓為軍使。當時任宣武節度使的朱溫為擴充勢力,全力進攻兗、鄆等州。泰寧節度使朱瑾,選募驍勇之士組成雁子都,成為與朱溫作戰的先鋒隊。朱溫便針鋒相對也挑選勇士數百人組成落雁都,與雁子都相抗衡。“梁祖聞之,亦選數百人,別為一軍,號為‘落雁都’,署漢賓為軍使,當時目為‘朱落雁’”。〔7〕
銀槍效節都,也稱銀槍效節軍。後梁魏博節度使楊師厚置。楊師厚投降朱溫后,於梁開平五年殺魏牙將潘晏、臧延范,逐出節度使羅周翰。朱友珪篡位,任楊師厚為魏博節度使。“矜功恃眾,擅割財賦,選軍中驍勇,置銀槍效節都數千人,給賜優厚,欲以復故時牙兵之盛”。〔8〕據《清異錄》云:“槍材難得十全,魏州石屋材多可用,楊師厚時,銀槍效節都皆采於此”。〔9〕可能因槍的材質較好,故稱銀槍。
天興軍。朱溫置,朱友貞任左天興軍使。“時太祖初置天興軍,最為親衛,以帝為左天興軍使。”〔10〕朱溫禁軍中有天興軍,可能沿用舊時牙兵番號。
鴉軍。後唐李克用置。李克用任雁門節度使時所選沙陀親軍,以騎兵為核心。克用軍衣皆黑,“故謂之鴉軍”〔11〕。精銳無比。“克用時年二十八,於諸將最少,而破黃巢,復長安,兵勢最強,諸將皆畏之。克用一目微眇,時人謂之‘獨眼龍’。”〔12〕
義兒軍。後唐李克用置。“克用擇軍中驍勇者,多養為子。”歐陽修新五代史》中列有《義兒傳》,他說:“唐自號沙陀,起代北,其所與俱皆一時雄傑虓武之士,往往養以為兒,號‘義兒軍’。”這是一支最為親信而精銳的牙兵。
帳前銀槍都。後唐李存勖於915年置。魏州銀槍效節都為後梁楊師厚所置。楊師厚卒,末帝懼魏博牙兵驕橫難制,便割天雄軍相、衛、澶三州別為昭德軍,以張筠為節度使。魏、貝、博三州仍為天雄軍,以賀德倫為節度使,以分魏博牙軍勢力。魏州牙兵不從,牙將張彥煽動牙兵說:“朝廷以我軍府強威,設法殘破之。況我六州舊為藩府,未嘗遠出河門,一旦離親戚,去鄉里,生不如死”,發動兵變。逼其上復魏博六州之地,末帝不從,李存勖以極大的智勇,殺死張彥等為首七人,兵不血刃,佔領魏州,將銀槍效節軍八千人置於自己麾下,號帳前銀槍都,成為一支勇悍的親軍勁旅,在對後梁作戰中得其死力,功勛卓著。〔13〕以李建及為帳前銀槍都大將。
金槍都。李存勖置。“庄宗得魏,因魏銀槍軍置帳前銀槍都,后又置金槍軍。嗣源長子從審為金槍指揮使。”〔14〕
橫衝都。李克用於公元896年置,以李嗣源掌之。李嗣源為李克用掌親騎,“武皇嘉其功,即以所屬五百騎號曰:‘橫衝都’,侍於帳下,故兩河目帝為李橫衝。”〔15 〕
鐵林軍。唐昭宗乾寧中李克用置,以周德威任鐵林軍使,袁建豐任鐵林都虞侯,李建崇任鐵林都將。〔16〕
天威軍。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置。“晉初置鄉兵,號天威軍,教習歲余,村民不嫻軍旅,竟不可用,悉罷之。但令七戶輸錢十千,其鎧仗悉輸官,而無賴子弟不肯復農桑,多聚山林為盜。”〔17〕石敬瑭悉收為兵。
殿前諸班。公元954年後周郭威置。 “又以驍勇之士多為藩鎮所蓄,詔募天下壯士,咸遣詣闕,令太祖皇帝(趙匡胤)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18〕周世宗“以矯健勇猛之士,多出於群盜中,故令所在招納,有應命者,即貸其罪,以禁衛處之。”〔19〕進一步擴充他的隊伍。
黑雲都。吳楊行密置。朱延壽為黑雲隊長。行密以三十六英雄起自草澤,唐以為淮南節度使,擊敗孫儒。“孫儒降兵多蔡人,行密選其尤勇健者五千人,厚其廩賜,以皂衣蒙甲,號‘黑雲都’。常以為親軍,使之先登陷陣,四鄰畏之。”〔20〕黑雲都的番號吳至南唐一直保存,是君主的親衛軍。
黑雲長劍。吳楊行密置。“時太祖勁兵數萬,號其軍為‘黑雲長劍’,所與舉事者劉威、陶雅之徒,稱三十六英雄。”〔21〕
爪牙都。寧國軍節度使田頵置。“頵居恆畜死士數百人,號‘爪牙都’,所向無前,得其死力。”〔22〕
銀槍都。吳楊行密置。以袁禎為銀槍都使。“袁禎,陳州人,初從太祖為銀槍都使。”〔23〕作用和聲望不及李存勖帳前銀槍都。
雁子都。泰寧節度使朱瑾於唐昭宗初期置,用為先鋒隊以進攻朱溫。 “梁祖之攻兗、鄆也,朱瑾募驍勇數百人,黥雙雁於其額,號為‘雁子都’。”〔24〕
親騎軍。前蜀王建置。“建起自利閬,親騎軍四百餘人,皆拳勇之士,執紫旗,各有名號,凡戰不利,輒麾紫旗以副之,莫不披靡。”〔25〕
決雲都。前蜀王建置。“建以決雲都知兵馬使王宗侃為應援開峽都指揮使,將兵八千趣渝州。”〔26〕王建還建有決勝都、威信都、破浪都等。
義勝軍、定遠軍。后蜀孟知祥置。明宗天成元年(926),孟知祥任西川節度使,“乃訓練甲兵,陰有王蜀之志……益置義勝、定遠諸軍,左右牙等兵,凡十六營,共萬六千人。”〔27〕
破柴都。后蜀孟昶置。“是時我軍皆綉斧形衣,號曰:‘破柴都’。以周主本姓柴也。”〔28〕這是臨時性措置,針對周世宗柴榮的進攻而設,無非是討個吉利,想僥倖取勝。
八都兵。兵擴大為十三都兵,唐廣明元年(880)董昌、錢鏐置。“董昌乃團練八都兵,以鏐統之。”“鏐率十三都兵。”〔29〕這是錢鏐據有兩浙的基礎力量。另錢鏐還建有“向明都”。
感恩都。威勝軍節度使董昌置。“昌乃集無賴子,斷腕截耳,號曰:‘感恩都’,以備腹心。”〔30〕
后樓兵。鎮海節度使周寶置。“鎮海節度使募親軍千人,號后樓兵。”〔31〕
拱宸、控鶴都。閩威武軍節度使王延鈞置。“惠宗以太祖元從為拱宸、控鶴二都,命(朱)文進為拱宸都將,(連)重遇為控鶴都將,號親兵。”〔32〕
宸衛都。閩康宗王繼鵬置。“初帝募勇士二千人為腹心,號宸衛都,賜予給賞獨厚於拱宸、控鶴二都。”〔33〕
媚川都。“南漢置兵八千人,專以採珠為事,名媚川都。”〔34〕
艦都。清海軍節度使劉龑置。水軍。“暨彥龑乾和時累官巨艦指揮使,常以兵入海掠商人金帛,為中宗離宮之費。”〔35〕南漢都廣州,靠近南海,故多置水軍。
銀槍都。天福八年(943)楚馬希范置。“十二月,王置銀槍都八千人,為長槍大槊,鎏以白金,募富民年少者充之。”〔36〕
靜江軍。楚馬希萼置。以楊定真為靜江軍使。“希萼悉調朗州丁壯為鄉兵,號靜江軍。”〔37〕
定霸都。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置。唐天祐三年(906 )“梁攻滄州,劉仁恭調其境內凡年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皆文其面,曰‘定霸都’。”〔38〕
從五代十國有史可查的牙兵番號中看出:牙兵制度是五代十國兵制中的一個最為普遍的制度。有番號的僅僅是五代十國眾多牙軍中的一小部分,但從中也可反映出五代十國兵制的概況;五代十國的節度史、刺史,除了安史之亂前後設置的鎮節外,絕大部分是鎮壓黃巢起義后產生的,這些節帥大都是從牙兵、牙將出身,然後統率牙兵,嗜殺成性,貪婪兇殘,是一群缺少文化修養的武夫;節度使、刺史都依牙兵為干城,讓牙兵享受優厚的特殊待遇,通過他們來控制其他士兵;有些牙兵有針對性,屬於戰爭需要臨時設置,如后蜀“破柴都”,朱溫“落雁都”等;五代十國牙兵兵種則有步兵、騎兵、水兵。

牙兵的編製

五代十國牙兵的組織體制。
五代十國節度使的牙兵,常以“都”或“軍”為番號,其組織體制,因史料闕失,難以稽考。但五代十國處於承唐啟宋地位,我們可以從唐代兵制、宋代兵制以及五代禁軍體制中獲得一些線索。就五代禁軍來看,後梁禁軍承唐之舊,由六軍諸衛和侍衛親軍兩部分組成。唐明宗創置侍衛馬軍后,侍衛馬軍、侍衛步軍遂成為禁軍的兩大主力,六軍諸衛地位逐漸下降。周太祖時,殿前軍地位不斷上升,逐漸成為與侍衛馬軍、侍衛步軍鼎足而三的力量,周世宗改革兵制,殿前軍地位又有較大提高,開啟宋代殿前司與侍衛司分掌禁軍格局。其組織體制則採用廂、軍、營、都四級編製。宋承五代舊制,以廂為軍隊編製單位,二萬五千人,廂下有軍,軍下有指揮,指揮下有都。“今之軍制,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42〕根據以上情況,我們結合五代十國出現的官稱,對以下問題略加探索。第一,關於“都”。
“都”是唐末五代至宋一種軍事編製單位。每都一百人,馬軍設軍使,副兵馬使;步軍設都頭,副都頭。而節度使牙兵的“都”,卻具有雙重意義,一是節度使的一支親軍,由節度使統率,相似於禁軍中的軍級編製。二是節度使軍隊中的一級編製。在史書上,常有都頭,副都頭;軍使、副兵馬使等官名出現,我們有理由認為節度使牙兵中也有都一級的編製。
第二,關於節度使牙兵的編製。
在記載五代十國史書中我們常常見到牙內馬步都指揮使、都指揮使、都虞侯,指揮使,軍使,都頭,副兵馬使、副都頭、牙將、隊長、牙校以及節度使、副大使知某軍,判官,推官,節度都押牙,左右都押牙等職官出現,也見到軍、營、都等級制。因此我們認為節度使牙兵的組織為節度使─軍─營─都編製。節度使為主帥,軍設都指揮使,營設指揮使,都設軍使、副兵馬使(騎兵);都頭、副都頭(步兵)。其軍政事務由都押牙或左右都押牙管理,行軍作戰則由節度使、都指揮使、指揮使,都頭指揮。都指揮使以下軍官可泛稱大將、都將、牙將。第三,關於都以下的編製。
都以下又如何編製,《十國春秋》卷六《李厚傳》為我們提供一些線索。李厚“為楊行密黑雲隊長。朱延壽知壽州,厚實在兵間,汴軍數萬圍壽州。延壽軍制,軍中每旗二十五騎,命厚統十旗往擊。”又據同書卷十三《朱延壽傳》載:“延壽新軍出,每騎五位為列。”從上述材料看,黑雲都的編製以五人(騎)為列,五列25人(騎)為旗,十旗250人為隊,隊以上為都。其官稱可能是伍長,旗正(頭),隊長。旗、隊長官可能泛稱牙校、列校,伍長則稱小校。以上僅據朱延壽黑雲都編製推知,自然不能代表五代十國牙兵編製情況,僅供參考而已。

牙兵的兵源

五代十國的牙兵,主要是軍閥向社會召募而來,但仔細分析,大致有幾個來源。
首先,向社會簽發為兵。如劉仁恭的“定霸都”,是利用其盧龍節度使的地位和權勢簽發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各自備軍糧從軍,得二十餘萬人,並非自願。
第二,向社會召募。如閩康宗募壯士二千人為腹心。朱溫召募武勇之士為軍。
第三,在節度使軍士中選拔。《舊五代史明宗紀三》詔:“節度使、刺史所置牙隊,許于軍都內抽取。”如楊師厚選軍中驍勇數千人,給賜優厚為銀槍效節都。
第四,養假子為牙軍。養假子為親兵起自唐末典兵的宦官。“唐末宦官典兵者,多養軍中壯士為子以自強。”〔39〕楊復恭養胡弘立等為子,眾至六百人,號為“宅外郎君”。由此,諸將爭相仿效,安祿山養假子八千人。李嗣源等都是他的養子,組成一支英勇善戰、忠於自己的義兒軍。〔40〕
第五,國家派遣軍士作為節度使、刺史牙隊。“自安重誨疑知祥有異志,聽言事者,用己所親信分守西川管內諸州,每除守將,則以精兵為其牙隊,多者二三千,少者不下五百人,以備緩急。”〔41〕
第六,召集良家子為牙兵。如朱溫召募富家之材武者為帳前宿衛。
第七,改編降卒為牙兵。如楊行密收編孫儒降卒五千人為黑雲都。
從五代十國牙兵的來源看,成分比較複雜,特別是召募大量無賴子,散兵游勇,剽悍盜賊為兵,更增加了牙兵隊伍的兇殘貪婪,桀驁難制。

牙兵的特點

牙兵
牙兵
第一,驍勇善戰。
五代十國牙兵經過精心選拔,驍勇善戰,在軍閥混戰中,往往對勝負起決定性作用。李存勖“得魏州銀槍效節都近八千人,以為親軍,皆勇悍無敵,夾河之戰,實賴其用,屢立殊功。”〔43〕如公元918 年12月胡柳之戰時,梁軍賀環結陣而來,晉軍驚潰,周德威不能制止,父子皆戰死。李存勖只好據高丘收散兵。陂中有土山被賀環引軍佔領。李存勖對將士說:“今日得此山者勝,我同你們一起奪取它。”即引騎兵先登,李從珂與銀槍大將李建及率銀槍軍繼進,遂控制制高點,入夜,李嗣昭、李建及率銀槍軍大呼陷陣,梁軍大敗。晉軍依靠銀槍都終於反敗為勝,然後強渡黃河,終於消滅梁朝。類此例甚多,不贅。第二,桀驁難制。
五代十國的牙兵,雖驍勇善戰,但又恃寵而驕,桀驁難制,他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成為禍亂之源。五代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44〕都有牙兵參與其事。朱溫是被其子朱友珪與左龍虎統軍合謀,率牙兵五百人,中夜斬關入寢殿,用刀刺死。後唐李存勖依靠帳前銀槍都牙兵之力滅梁后稱帝,由於劉皇后惜財,不能滿足魏州牙兵貪得無厭的欲壑,皇甫暉、張破敗率牙兵作亂,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率牙軍射死李存勖。“初庄宗之克梁也,以魏州牙兵之力,及其亡也,皇甫暉、張破敗之亂亦由之。”〔45〕真是興也牙兵,亡也牙兵。至於牙兵廢立節度使、州刺史則更是家常便飯,史不絕書。
牙兵之所以桀驁不馴,篡弒叛逆,無法無天,完全是軍閥們自己造成的。他們依牙兵為靠山,百般寵幸。如李克用親軍萬名,皆邊部人,動違紀律,人甚苦之。左右或以為言,武皇說:“今四方諸侯皆懸重賞以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則棄吾,吾安能獨保此乎!”〔46〕李克用的話說出了五代十國軍閥的心聲,他們害怕親兵叛亡,自己孤立無援,因而姑息遷就不敢用紀律約束他們。更有甚者,軍閥們為了達到自己目的,慫恿牙吸乾壞事。如王建想佔領成都稱王,“常誘其將士曰:成都城中繁盛如花錦,一朝得之,金帛子女恣汝曹所取,節度使與汝曹迭日為之耳。”〔47〕竟鬧出了這樣的笑話,小校韓武,多次在節度使正廳上馬,牙司阻止他,韓武發怒說:“司徒(王建)許我迭日為節度使,上馬何為!”王建也奈何他不得,只好暗地裡派人將他刺死。所以牙兵的專橫跋扈完全是軍閥驕寵出來的,牙兵的危害性也就從這一特點中體現出來。牙兵的危害性也被契丹耶律德光看到了,他在公元947 年侵入中原稱帝時下的第一道詔書中就說:“自今節度使、刺史,毋得置牙兵,市戰馬。”〔48〕深知要坐穩皇位,必須削奪節度使私兵。
五代十國牙兵隨主帥稱帝而成為禁軍。
牙兵不是一成不變的,牙兵是禁軍的先導,禁軍是牙軍的發展。當掌兵者稍具國家規模時,則將牙軍升格為禁軍。“太祖牙下諸將,皆四鎮舊人。”〔49〕他常到左右龍虎軍宴群臣,讚揚說:“龍虎軍,親兵之內實冠爪牙。”〔50〕李存勖建立後唐,也把原有牙兵升格為禁軍。以侍衛親軍屬皇帝私兵,由稱晉王時帳前親兵組成,享有相當多的特權,直接接受皇帝控制。石敬瑭建立後晉后,他將原任藩帥時牙兵升為禁軍,以楊光遠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劉知遠為侍衛馬步軍都虞侯,統領全部禁軍。
設置檢察官檢察牙兵。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專橫跋扈的牙兵,五代十國時也曾設置檢察官員對他們進行檢察。據《十國春秋》卷八十七《余萬頃傳》載:“余萬頃,字九疇,睦州人,事忠懿王為武林檢校,察諸軍事,左右親軍靡不畏憚。”吳越國設置對牙兵的檢察機構和檢察官員,對親軍進行監察,雖屬特例,可見他們已注意到對親兵的約束,這對於吳越國執行保境安民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

牙兵的衰亡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立即著手改革兵制,這個改革有鮮明的針對性,針對五代十國節度使私人掌兵和牙兵專橫跋扈而發,“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在防止私人掌兵這一點上做文章。
趙匡胤生長於五代之世,后應募居周太祖帳下,在澶州親見軍士用黃旗加身擁郭威為帝。受知於周世宗,代張永德為殿前都檢點,掌握禁軍的指揮大權。世宗卒,策劃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為天子。他深知節度使掌私兵的危害性。如何在募兵制的條件下,將軍隊牢固地控制在封建帝王手中,消除驕兵悍將和藩鎮勢力對中央的威脅,使新建的宋朝不致成為後周以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這是一開始就擺在趙匡胤日程上的重大課題。趙匡胤就是從消弭節度使專兵出發,在加強中央禁軍和消弱節度使權力這兩個問題上著手兵制改革。
趙匡胤首先接受趙普“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51〕的建議,從建隆二年開始把殿前都檢點鎮寧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去掉殿前都檢點一職,由皇帝直接指揮禁軍。其次逐步削奪節度使兵權,通過軟硬兼施、物質誘惑等方法讓高懷德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等大將罷去軍使,交出兵權。其三,召前朝慢令恃功藩鎮王彥超、武行德等列於環衛,削去兵權,使其俯伏駭汗,聽命不暇。
在此基礎上將禁軍改組成殿前司和侍衛司,殿前司設殿前都指揮使,侍衛司設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所謂三帥,分別統領禁軍,而把權力集中在皇帝之手。設置樞密院,由文臣任樞密使,把皇帝的握兵權與樞密使的調兵權和三帥的統兵權分開,分而治之,互相制約。將二十萬禁軍一分為二,十萬駐防京師,十萬屯地方各路,內外相制,重內輕外,居重馭輕。禁軍將領實行轉員之制,經常調動,使兵將分離,做到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無重權,難以結成盤根錯節的爪牙,恃兵傲上。改節度使為榮銜,由親王遙領。總之宋初的兵制改革,從指導思想到具體措施都是針對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私人專兵而來,可以說是對唐末五代兵制演變的一個總結,使唐末五代綿延不絕的政變得以消除,消弭了統治者的心頭之患,使節度使私兵制度這個毒瘤得以割除,保證了軍隊的長期穩定,軍權牢固地掌握在皇帝之手。經過宋初的兵制改革,牙兵制度也走到了它的盡頭,退出歷史舞台。使趙宋王朝的統治長達三百餘年之久。
五代十國牙兵制度是節度使專兵的產物,它起源於中唐,興盛於唐末,歷五代十國而達到頂峰,至宋初逐漸消亡。從這個演變軌跡的反面,人們也可以隱約地體察到歷史正循著由分裂到統一的方向緩緩前進。

後期史書的牙兵


1、《宋史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方大戰時,兀朮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戴鐵兜牟,周匝綴長檐。
2、《宋史》列傳第三十三 王侁,字秘權,開封浚儀人。父朴,周樞密使,侁以父任太僕寺丞。朴卒,世宗幸其第,召見諸孤,以侁為東頭供奉官。開寶中,征江南,命侁率師戍桐城。王師渡江,與樊若水同知池州,領兵敗江南軍四千餘於宣州。金陵平,加閣門祗候。太平興國初,預討梅山洞蠻。契丹使來貢,詔侁送於境上。還,使靈州、通遠軍。及旋,言主帥所留牙兵率與邊人交結,頗桀黠難制,歲久當慮,請悉代之。太宗因遣侁調內郡卒往代之。戍者聞代,多不願還。侁察其中旅拒者斬之以徇,眾皆悚息,遂將以還。一歲中數往來西邊,多奏便宜,上多聽用,遷通事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