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訪契丹文字話拓碑

遍訪契丹文字話拓碑

《遍訪契丹文字話拓碑》是華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ISBN是9787801426048

作者介紹


劉鳳翥,字潛龍,河北省鹽山縣王朴村人。父諱邦安字懷靜,為本縣祖傳三代的喉科名醫。母崔氏,為本縣興隆淀村崔福春長女。兄弟三人,行二。民國二十三年(1934)11月7日(夏曆十月初一日)生。 1948年7月初級小學畢業於北平市私立培根小學(今北京市西城區府右街小學)。1950年2月,高小畢業於山東省樂陵縣城關完全小學。1954年7月,初中畢業於山東省樂陵中學(今樂陵市第一中學)。1957年7月,高中畢業於北京市第七中學。同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62年7月,大學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中國古代史專門化。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此所1977年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北古代民族史專業的研究生,師從陳述(字玉書)教授。1966年7月研究生畢業后留民族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從1983年9月任該所民族歷史研究室東北組業務組長,直至退休。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副教授、教授。曾兼任北京市歷史學會兩屆理事。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學術顧問和內蒙古自治區文物鑒定委員會學術顧問。1992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數十年來,主要從事契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重點在於解讀契丹文字。解讀契丹文字的成果令世人注目,被國外同行譽為“契丹文字的首席學術權威”。1991年5月應邀率團出席在日本京都舉行的“中日聯合首屆契丹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發表的解讀契丹大字的論文,受到好評。1998年7月應邀去芬蘭出席世界阿爾泰學會第41屆年會,會上的發言倍受讚譽。
1994年11月退休后仍然從事學術活動。參加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的“分子考古學研究”的課題。即利用DNA技術研究契丹民族的來龍去脈。這是把自然科學的先進成果引進人文科學的首創項目,得到了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其成果在 2001年受到了國內外新聞媒體的廣泛專註。《北京青年報》、《西部開發報》、《生活周刊》、《大自然探索》和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等多種報刊和中文與英文的網站紛紛作了報導。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與“發現者之旅”欄目分別為此作了專門節目,多次向全國播發。 “走進科學”攔目製作的《契丹千年》節目於2003年6月經過補充採訪後於6月11日晚8點重新播出,次日早6點10分再次重播。受到好評。
現在仍然每年都出差(有幾年是自費)去拓制遼代的契丹文字和漢字的墓誌。現在正從事《契丹文字新研究》和《遼史今注》列傳部分的課題研究和撰寫工作。
論著目錄如下:
一、專著類
1、《契丹小字研究》(與清格爾泰於寶林陳乃雄、邢復禮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8月北京版(共800頁。此書榮獲1995年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2、“二十五史新編”中的《遼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4月繁體字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修訂版。此套書榮獲國家出版署社科類優秀圖書一等獎。
3、《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契丹字部分與於寶林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北京版。
4《中國民族史研究》第4輯(與盧勛華祖根和編),改革出版社1982年版。
5、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我參加遼金部分的詞條撰寫,共30餘萬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長春版。
6、張政烺主編《經史百家雜鈔全譯》(我參與南北朝部分的60萬字的古文今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貴陽版。全十冊,冊冊均有我的譯文。
二、論文類
1、《關於評價曹操的兩種意見》(與陳智超、朱學習合作),1959年5月6日《光明日報》。
2、《怎樣評價秦始皇這個人》(與楊明新合作),1961年8月27日《中國青年報》。
3、《秦始皇、屈原及其它》,1961年11月19日《中國青年報》。
4、《就〈郎君行記〉文種給編輯部的信》,《文物》1966年第1期,第16頁。
5、《契丹小字〈許王墓誌〉考釋》(與於寶林合作),《文物資料叢刊》1977年創刊號,文物出版社1977年北京版,第88—104頁。
6、《關於契丹小字研究》(與清格爾泰、於寶林、陳乃雄、邢復禮合作),《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7年第4期契丹小字研究專號,第1—97頁。
7《契丹小字解讀新探》(與清格爾泰、於寶林、陳乃雄、邢復禮合作,我執筆),《考古學報》1978年第3期,第353—387頁。
8《中國史書上的族外婚痕迹》,《遼寧第一師範學院學報》1978年第3期,第64—66頁。
9、《遼太祖尊號謚號考辨》,《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創刊號,第113—114頁。
10、《靜安寺契丹文字磚額為贗品說》,《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第4和第8頁。
11、《關於混入漢字中的契丹大字“乣”的讀音》,《民族語文》1979年第4期,第263—267頁。
12《遼朝北界考》(與干志耿、孫進己合作),《北方論叢》1979年第5期,第116—119頁。
13、《對初中〈中國歷史〉第二冊有關契丹文字插圖說明的一點意見》(與許曉秋合作),《歷史教學》1979年第6期,第57頁。
14、《女真字“國信“銀牌考釋》,《文物》1980年第1期,第33頁。
15、《契丹、女真文字簡介》,《歷史教學》1980年第5期,第49—52頁。
16、《釋契丹語“迤邐免”和“乙林免”》,《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1期,第67—69頁。
17、《人類黎明時期的遼寧省》,《遼寧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4期,第82—84頁。轉載於1981年11月20日《遼寧日報》第3版。
18、 《契丹小字“蕭孝忠墓誌”考釋》(與於寶林合作),《民族研究》1981年第2期第35—39頁。
19、《“故耶律氏銘石”跋尾》(與於寶林合作),《文物資料叢刊》第5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北京版,第175—179頁。
20、《解讀契丹小字的兩個方法》(與於寶林、郭曉丹合作),《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2期,第334—337頁。
21、《女真文字“大金得勝陀頌”校勘記》(與於寶林合作),《民族語文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北京版,第292—344頁。
22、《元修宋、遼、金三史再評價》(與李錫厚合作),《社會科學輯刊》1981年第3期,第93—98頁。
23、《建國三史年來我國契丹文字的出土和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1981年第1期,第127—130頁。
24、《遼上京出土契丹大字銀幣》(與王晴合作),《文物》1981年第10期,第24頁。
25、《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區別》,《內蒙古社會科學》1981年第5期,第105—112頁。
26、《從契丹小字的解讀探達斡爾為東胡之裔》,《黑龍江文物叢刊》1982年第1期,第36 —39頁。轉載於孟志東恩和巴圖、吳團英編《達斡爾研究》第一輯,內蒙古達斡爾歷史語言文學會1987年呼和浩特版,第69—76頁。還轉載於《達斡爾資料集》第二集,民族出版社1998年北京版,第492—495頁。
27、《契丹大字中的紀年考釋》,《民族語文》1982年第3期,第49—53頁。
28、《喀喇沁旗出土契丹文銅鏡考釋》(與翁善珍、鄭瑞峰、金永田合作),《考古》1982年第3期,第310—311頁。
29、《乾陵發現的契丹字石刻》,1982年11月12日《西安晚報》。
30、《契丹小字解讀再探》,《考古學報》1983年第2期,第255—270頁。
31、《契丹大字〈北大王墓誌〉考釋》(與馬俊山合作),《文物》1983年第9期,第23—29和50頁。轉載於赤峰市《松州學刊》1987年第4、5期合刊號。
32、《二十世紀之迷——武則天“無字碑”上的少數民族文字》(與於寶林合作,署名羽木),《旅遊》1983年第2期,第32—33頁。
33、《陝西乾縣又發現一塊契丹小字“郎君行記”石刻》(與於寶林合作),《黑龍江文物叢刊》1983年第3期,第71頁。
34、《契丹小字與漢字的關係——兼談契丹小字的制字方法》,《東北史研究》第1輯,吉林省東北史研究會編,1983年刊行,第37—44頁。
35、《最近十年我國契丹文字的研究狀況》,《民族研究動態》1983年第4期,第12—17頁。
36、《乾陵發現的契丹小字石刻》(與於寶林合作,署名齊德文),《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6期,第112頁。
37、《“阿穆爾”源於契丹語“黑水”說》,《黑龍江文物叢刊》1984年第1期。第82—83頁。
38、《“耶律延寧墓誌”的契丹大字釋讀舉例》(與於寶林合作),《文物》1984年第5期,第80—81頁。
39、《契丹小字道宗哀冊篆蓋的解讀》,《民族研究》1984年第5期,第76—80頁和封三
40、《契丹字研究概況》(與於寶林合作),《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北京版,第318—328頁。
41、《遼代的語言和文字》(上),《博物館研究》1984年第2期,第62—71頁。
42、《遼代的語言和文字》(下),《博物館研究》1984年第3期,第41—68頁。
43、《契丹小字“山”、“”的解讀及其它》,《宋遼金史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版,第317—325頁。
44、《契丹文石刻》,《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北京版,第371—372頁。
45、《遼邦駙馬為劉備後裔》,1987年3月6日《北京晚報》。
46、《若干契丹小字的解讀》,《民族語文》1987年第1期,第62—65頁下轉6頁。
47、《契丹小字解讀三探》,《聯合書院三十周年紀念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87年版,第153—161頁。
48、《契丹王朝何時何故改稱大遼》,《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87年第2期。修改後轉載於台北《歷史月刊》1991年第1期(總36期),第132—135頁。
49、《契丹大字大銀錢和遼錢上限問題》,《內蒙古金融》(總91)1988年增刊(錢幣專刊總第9期),第32—40頁。轉載於內蒙古錢幣學會編《遼代貨幣論文選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呼和浩特版,第239—256頁。
50、《契丹大字中“六”的解讀歷程》,《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70—71頁。日本豐田五郎先生在題為《契丹文字研究シソポジウム余話》一文中附帶把此文全文譯為日文發表於《長崎高等商業學校同窗文集》(三),1992年版,第86—89頁。
51、《無字碑的破譯——契丹小字解讀》,李茂松、呂光天等編《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故事》,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銀川版,第138—142頁。
52、《契丹民族為何創製兩種文字 》,台北《歷史月刊》1989年第10期(總21)第116—120頁。
53、《關於朝鮮民族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韓俊光主編《中國朝鮮民族遷入史論文集》,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9年牡丹江版,第44—49頁。
54、《中國八十年代契丹文字研究綜述》(與於寶林合作),《民族古籍》1990年第3期,第9—13頁。
55、《劉備后的裔在契丹》,台北《歷史月刊》1991年第6期(總41期),第92—93頁。
56、《契丹大字大銀錢和契丹小字小銅錢》,美國中文《世界日報》1991年10月18日第63版即“上下古今”版。
57、《無字碑上字最奇》,美國中文《世界日報》1991年10月23日第63版即“上下古今”版。
58、《王靜如先生對契丹文字研究的學術貢獻》,《民族研究》1991年第6期,第61—65頁。
59、《遼錢研究中的若干問題》,《遼金史論集》第5輯,文津出版社1991年北京版,第87—95頁。
60、《關於契丹大字中個位數字之解讀》,《東北亞歷史與文化》,遼瀋書社1991年瀋陽版,第380—382頁。
61、《首屆中日聯合契丹文字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台北《漢學研究通訊》1992年第11卷第1期,第22—24頁。
62、《中日聯合契丹文字研究首屆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日本京都舉行》,《民族研究動態》1992年第1期,第47—50頁。
63、《契丹大字的讀音》,《民族語文》1992年第1期,第69—70頁。
64、《回憶恩師陳述先生》,1992年2月12日《光明日報》。
65、《陳述先生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民族研究動態》1992年第2期,第55—61頁。
66、《略論契丹語的語系歸屬及特點》,台北《大陸雜誌》1992年第84卷第5期,第19—26頁。
67、《陳述先生憶往事》(與陳智超合作),《中國歷史研究動態》1992年第3期,第26—28頁。
68、《陳述先生的生平、師承及其學術貢獻》,《中國民族史研究》第4輯,改革出版社1992年北京版,第11—20頁。
69、《契丹文字資料目錄》,台北《中國書目季刊》1992年第26卷第2期,第3—20頁。
70、《從“神霄丹寶”到“開聖丹寶”——再談遼錢研究問題》,《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即第14卷第4期(總第36期),第14—18頁。
71、《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讀及其它》,刊於台北《漢學研究》1993年第11卷第1期,第383—398頁。
72、《契丹小字解讀四探》,《第三十五屆世界阿爾泰學會會議記錄》,台北《聯合報》國學文獻館1993年刊行,第543—567頁。
73、《契丹文字與漢字和女真字的關係》,台北《大陸雜誌》1993年第87卷第1期,第42—48頁。
74、《評阮廷焯博士對契丹文字的研究》,《北方文物》1983年第1期,第65—67頁。
75、《淝水之戰取勝的諸多原因》,《世界謝氏通訊》第11期,台北世界謝氏宗親總會文宣處1994年8月刊行,第30—33頁。後來收入《謝太傅安石紀念論文集》,台北世界謝氏宗親總會編輯,1994年9月台北刊行,第450—457頁。
76、《女真〈郎君行記〉碑文是契丹小字》,台北《歷史月開》1993年第6期(65期) ,第79—81頁。
77、《十世班禪法定地位的確認及其風波》,台北《歷史月刊》1994年第12期(總83期),第42—45頁。轉載於美國漢文《世界日報》1995年2月1日和2日“上下古今”版。
78、《遼代的語言文字》和《女真文字》,《中華文明史》遼宋夏金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石家莊版,第58—63頁;第1112—1114頁。
79、《契丹小字解讀五探及其它》,《中國北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北京版,第291—297頁。
80、《契丹小字解讀五探》(與朱志民、周洪山趙傑合作),台北《漢學研究》1995年第13卷第2期,第313—347頁。
81、《海棠山契丹小字墓誌殘石補釋》,《阜新遼金史研究》第2輯,阜新市文化局1995年刊行,第159—151頁。
82、《契丹大字中若干官名和地名之解讀》,《民族語文》創刊100期專號即1996年第4期,第37—44頁。
83、《我與清格爾泰教授在契丹文字研究方面共同工作的印象》,《論文與紀念文集》,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年呼和浩特版,第52—61頁。
84、《從契丹文推測漢語“爺”的來源》,《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第75—76頁。
85、《羅福成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李範文主編《首屆西夏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銀川版,第463—469頁。
86、《契丹大字六十年之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8年新第7期,第313—338頁。
87、《契丹大字六十年之研究綜述》,《日中合同文字文化研討會發表論文集》,日本文字文化研究所1998年京都版,第218—223頁,同書第93—100頁有該文的日文譯文。
88、《遼代太宗朝並無皇太子》,《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第61—62頁。
89、《恩師恭三先生為我的學術研究指路》,《仰止集——紀念鄧廣銘先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石家莊版,第277—281頁。
90、《木蘭詩中的“爺”為鮮卑語借詞說》,台北《歷史月刊》1999年第6期,第106—107頁。
91、Seventy years of Khitan Small Script studies WRITING IN THE ALTAICWORLD JI即《契丹小字研究七十年》,載英文版芬蘭《東方學報》第87卷即世界阿爾泰學會第41屆 年會專號,1999年赫爾辛基版,第159—169頁。
92、《遼代韓匡嗣與其家人三墓誌考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0年新第9期,第215—236頁。
93、《翦伯贊因馮玉祥而研究歷史》,美國中文《世界日報》2001年3月16日B12版即“上下古今”版。
94、《翦伯贊因陳立夫而死》,美國中文《世界日報》2001年4月14日H13版即“上下古今”版。
95、《有關余心清的兩則逸聞》,美國中文《世界日報》2001年5月11日H13版即“上下古今”版。
96、《我科學家破解契丹失蹤之迷》,《北京青年報》2001年7月16日第26版。
97、《契丹民族失蹤之迷》,美國中文《世界日報》2001年8月14日“上下古今”版即H3版。
98、《契丹哪裡去了》,《西部開發報》2001年9月7日第9版。
99、《血諫》,美國中文《世界日報》2001年9月10日“上下古今”版即H3版。
100、《契丹今何在》,《大自然探索》2001年11月號,63—64頁。
101、《最近20年來的契丹文字研究概況》,《燕京學報》2001年11月新第11期,第205—246頁。
102、《契丹小字〈韓高十墓誌〉考釋》,《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北京版,第517—522頁。
103、《契丹小字〈耶律敵烈墓誌銘〉考釋》(與唐彩蘭、康立君合作),《民族語文》2002年第6期,第29—37頁。
104、《十香詞與宣懿皇后冤案》,李品清主編《阜新遼金史研究》第5輯,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年北京版,第16—30頁。
105、《一枚契丹大字印章的解讀》,《文史》2003年第1期(總62期),中華書局北京版,第177—178頁。
106、《遼“蕭興言墓誌”和“永寧郡公主墓誌”考釋》(與唐彩蘭合作),《燕京學報》新第14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北京版,第71—93頁。
107、《契丹小字〈皇太叔祖哀冊文〉考釋》(清格勒合作),《民族語文》2003年第5期,第█—█頁。
108、《契丹小字〈宋魏國妃墓誌銘〉和〈耶律弘用墓誌銘〉考釋》(與清格勒合作),《文史》2003年第4期(總65),中華書局北京版,第█—█頁。
109、《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誌銘〉研究》(與王雲龍合作),《燕京學報》新第16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北京版,第█—█頁。
三、書評類
1、《〈契丹文字解讀的新進展〉評介》,《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動態》1984年第3、4期合刊號,第74—76頁下轉第5頁。
2、《〈女真文字研究論文集〉介紹》,《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50頁。
3、《〈民族史譯文集〉女真專號出版》《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51頁。
4、《〈好大王碑研究〉介紹》,《民族研究動態》1985年第1期,第92頁。
5、《〈渤海史稿〉介紹》,《民族研究動態》1985年第3期,第71—73頁。
6、《〈女真文辭典〉介紹》,《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5年第2期,第64頁和封三。
7、《〈契丹語解讀方法論序說〉評介》,《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6年第2期,第59—60頁。
8、《評李健才〈東北史地考略〉》,《民族研究動態》1986年第3期,第45頁。
9、《〈契丹政治史稿〉介紹》,《中國史研究動態》1987年第2期,第30—31頁。
10、《〈東北民族源流〉評介》,《民族研究動態》1988年第3期,第65—68頁。
11、《〈渤海國〉一書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1988年第6期,第32頁。
12 、《〈黑龍江沿岸的部落〉評介》,《中國歷史研究動態》1988年第10期,第31頁。
13、《評介豐田五郎研究契丹文字的兩篇文章》,《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58—59頁。
14、《評〈阿保機傳〉》,《民族研究動態》1994年第1期,第64—66頁。
四、史料校勘類
1、《〈全遼文〉中部分碑刻校勘》,《黑龍江文物叢刊》1983年第2期,第29—34頁。
2、《蕭僅墓誌校勘》,《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58—59頁。
3、《〈三國史記〉校勘記》(與金香合作),韓俊光主編《中國朝鮮民族遷入史論文集》,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9年牡丹江版,第402—436頁。
五、譯文類
1、《關於靺鞨史研究的諸問題》,《民族史譯文集》第2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室1978年刊印,第1—22頁。原作者日本小川裕人的日文原作刊於《東洋史研究》1936年6月出版的第2卷第5號。
2、《大金得勝陀頌碑之研究》,《民族史譯文集》第8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室1980年刊印,第1—52頁。原作者日本田村實造的日文原作刊於《東洋史研究》1936年和1937年出版的第2卷第5號和第7號。
3、 《契丹勃興史》,《民族史譯文集》第10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室1981年刊印,第1—50頁。原作者日本松井等的日文原作刊於《滿鮮地理歷史研究報告》第1冊,1915年12月刊行,第137—294頁。
4、《關於女真社會史研究的若干問題》,《民族史譯文集》第10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室1981年刊印,第59—68頁。原作者日本松浦茂的日文原作刊於《東洋史研究》第35卷第4號,1977年12月刊行。
5、《女真音的構擬》,《民族史譯文集》第12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室1984年刊印,第93—113頁。原作者日本清瀨義三郎則府的日文原作刊於《言語研究》1973年出版的第64號,第12—43頁。
6、《契丹文字就解讀的新進展》(與王雲祥、王冰和譯),《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第4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室1984年12月刊行,第75—94頁。日本原作者西田龍雄的日文原文連載於《言語》月刊第10卷第1、2、3 號,1981年1、2、3月刊行。
7、《關於契丹小字“廴”的新解釋》,《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第11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室1988年12月刊行,第106—108頁。日本原作者豐田五郎的日文原文載《京都產業大學國際言語科學研究所所報》1985年第7卷第1 號,第47—50頁。
8、《契丹小字對四季的稱呼》(原作者為日本豐田五郎),《民族語文》1998年第1期,第78—81頁。
六、序言類
1、《〈渤海史譯文集〉前言》,李東源譯《渤海史譯文集》,黑龍江社會科學院歷史所1986年刊印,第1—2頁。
2、《〈雲南契丹後裔研究〉序言》,孟志東《雲南契丹後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3月北京版,第1—3頁。
3、《〈大遼韓知古家族〉序言》,政協巴林左旗委員會編《大遼韓知古家族》,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呼和浩特版,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