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

哈拉和林的古名

哈拉和林又稱和林、和寧。是在草原深處克烈部回鶻都城的基礎上創建的蒙古帝國首都,元朝嶺北行省首府,13世紀中葉世界的中心,地緣位置極為重要,有所謂“天策桓桓控上游,邊庭都付晉藩籌。河山錶帶連中夏,風雪洪蒙戍北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之稱。蒙古窩闊台汗七年(1235年)建都於此。故址即今蒙古國中部鄂爾渾河上游,其故址位於今蒙古國中部后杭愛省杭愛山南麓,額爾渾河上游右岸的額爾德尼召近旁,距烏蘭巴托市西南365公里。哈拉和林所在地區也是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帶,這裡森林繁密,盛夏時遍野開花。忽必烈在開平自立為汗並打敗阿里不哥后,政治中心南遷漢地,此地不再是首都。

元徠亡后,北元又以此為政治中心。但在不斷的內戰中淪為廢墟,1948—1949年在和林廢墟上進行大規模發掘,發現土牆、宮殿、市街、房屋等遺跡甚多。

古詩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 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飛將’指‘飛將軍’李廣。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譯詩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英勇善戰的將軍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徠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戰役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元光五年(此事漢書記載為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車騎將軍衛青於此大破匈奴主力,取得了自漢朝開國以來對匈戰役的首次勝利,是漢匈戰爭的轉折點。
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迎擊匈奴。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
衛青首征,果敢冷靜,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封衛青為關內侯。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
詳情見龍城之戰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