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圩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

龍圩鎮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位於龍圩區北部,潯江南岸,中心位置位於北緯23°24′ 東經111°14′。東鄰廣東省的封開、郁南兩縣,西與藤縣交界,南與大坡、新地兩鎮毗鄰,北與梧州市長洲區隔江相望。龍圩鎮是龍圩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截至2017年,龍圩鎮面積175.9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1043人(2020年)。轄4個社區、12個行政村。境內有粵東會館、炳蔚塔、蒼海湖等名勝古迹。 

歷史沿革


秦屬桂林郡廣信縣(公元前221——207年)。
漢屬蒼梧郡(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
三國(吳)屬蒼梧郡新寧縣(公元221至208年)。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設置農城縣。
南北朝(齊)改農城縣為遂城縣。
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派宰相虞慶則南征,屯兵於此,故得名戎城,后改遂城縣為戎城縣。
宋咸平年間(公元998至1003年)廢縣,隸屬梧州府,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改稱戎圩鎮。
元、明、清至民國一直稱為戎圩鎮。
1949年11月25日,蒼梧解放。
1950年1月10日,成立蒼梧縣人民政府,戎圩屬蒼梧縣第一區。
1951年7月,改稱龍圩鎮, 仍隸第1區。
1952年5月,縣城由梧州遷至龍圩鎮。
1955年1月,龍圩改屬長洲區
1957年,改為縣直屬鎮。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劃歸大坡公社管轄。
1959年10月,又從大坡公社劃出成立城關公社。
1960年6月,複名為龍圩鎮。
1966年,改稱東升鎮。
1971年12月,復稱龍圩鎮至今。
1996年4月,龍圩鎮、林水鎮合併稱龍圩鎮。
2013年2月8日,梧州市以蒼梧縣的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新設龍圩區,龍圩區政府駐龍圩鎮。縣城原在龍圩鎮,2013年3月遷到石橋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圩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北部,潯江南岸,中心位置位於北緯23°24′34″ 東經111°14′6″。東鄰廣東省的封開、郁南兩縣,西與藤縣交界,南與大坡、新地兩鎮毗鄰,北與梧州市長洲區隔江相望。全鎮面積182.11平方公里。
龍圩鎮
龍圩鎮

氣候特徵

龍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度21.2℃,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年無霜期323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地形地貌

龍圩鎮地屬低丘,地貌以丘陵、低山為主,主要山峰有卡防頂,山高海拔395米。

水文

流經龍圩鎮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潯江、下小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5年,龍圩鎮耕地面積3.5萬畝,林地面積11.2萬畝。

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主要有水獺、黃猄、狸、穿山甲等。
魚類有:鰱、鱅、鯇、鯉、鯪、鯖、鯽、扁魚、刺巴、倒刺巴、鯝、鯰、鱤、鱖鱔、烏鱧、桂花鯪、赤眼鱒鬍子鯰馬口魚、黃顙魚、塘角魚、泥鰍、鰣魚等。

水利資源

長洲水利樞紐位緊挨龍圩鎮,大壩跨長洲和泗化洲兩島並跨內、中、外三江,集水面積30.86萬平方千米,彙集了紅水河柳江鬱江北流河的水量,多年平均流量6100立方米/秒,11月—4月枯水期平均流量達2368立方米/秒,保證率95%的枯水流量仍高達109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56億立方米,滯洪庫容37.4億立方米。枯水期調節庫容3.4億立方米(周調節水平)。

行政區劃


龍圩鎮航拍圖
龍圩鎮航拍圖
龍圩鎮轄4個社區、12個村; 以及187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龍圩鎮龍城路155號。
序號名稱
1龍城社區
2城東社區
3城南社區
4城西社區
5林水村
6恩義村
7古鳳村
8大恩村
9四合村
10中村村
11新利村
12社學村
13思念村
14念村村
15寨中村
16保村村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0年,龍圩鎮總人口9.89萬人,其中農村居民4.63萬人,城區居民5.26萬人。
2021年6月30日,龍圩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公布,截至2020年龍圩鎮常住人口151043人。

民族

其中大部分為漢族。

經濟


綜述

2015年龍圩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332.5萬元,龍圩鎮農業增加值1.18億元,比2014年增長5.3%;工業增加值2.47億元,比2014年增長10.2%;財政收入2489萬元,比2014年增長8.2%;農民人均純收入8397元,比2014年增長8.1%。

第一產業

2010年龍圩鎮耕地面積1985公頃,其中水田1372公頃,旱地270公頃,糧食總產量5.6萬噸,農業總產值50.25億元。2010年龍圩鎮有林面積8413公頃,其中用材林6548公頃,經濟林580公頃,其他林2303公頃,林木蓄積量20萬立方米,林副產品主要有松脂玉桂、甜筍及李子、柿子等。
2010年龍圩鎮耕牛存欄5500頭,生豬存欄9.36萬頭,家禽存欄60.45萬隻。擁有魚塘120公頃,年產水產品850噸。肉類總產量12000噸。
2015年龍圩鎮農業增加值1.18億元,比2014年增長5.3%。

第二產業

梧州再生資源加工園區
梧州再生資源加工園區
截至2015年,龍圩鎮建成園區有梧州再生資源加工園區、思樂塘工業園區、六堡茶產業加工園等,鎮內有企業800多家,民營和個工商企業4167家,重點發展電子、機械、有色金屬冶鍊、林產化工、高新技術等支柱產業。坐落在龍圩鎮的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社學片區正在施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龍圩鎮經濟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工業增加值2.47億元,比2014年增長10.2%。

第三產業

2015年,龍圩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332.5萬元。

交通


公路

207國道、321國道
G80廣昆高速公路
G65包茂高速公路

鐵路

洛湛鐵路、南廣高鐵
建設中的西江三橋
建設中的西江三橋
龍圩鎮距梧州火車站6千米,梧州南站在龍圩鎮西1.5千米處。

航空

龍圩鎮距梧州機場7千米。

水運

梧州港蒼梧港區
蒼梧港區含表水、龍圩鎮作業區到長洲島尾部右叉主航道的出口。重點規劃發展龍圩鎮作業區,以通用散雜貨運輸為主,主要為梧州市經濟發展和臨港工業開發服務。

社會


社會保障

2015年,龍圩鎮有城鎮低保701戶,農村低保1325戶,優撫179人,五保戶239人。

教育

2015年,龍圩鎮境內有幼兒園42所、小學15所,中學8所(其中縣屬5所)。此外,有自治區、市2所中等職業學校。

醫療衛生

2015年龍圩鎮的醫療機構有蒼梧縣人民醫院、梧州市龍圩區婦幼保健院、梧州市龍圩區中醫院、梧州市鼻咽癌防治所龍圩區分所、梧州市龍圩區衛生防疫站。2015年,龍圩鎮新農保參保繳費1548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4207人。

文化事業

2015年,龍圩鎮內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4處、農家書屋12個,區屬圖書館1個,藏書12萬冊。有電影院、舞廳、卡拉OK廳、錄像室等文化娛樂場所,城區及12個行政村開通閉路電視。

郵電通訊

2010年龍圩鎮有固定電話用戶10.5萬戶,實現了村村通電話。行動電話45000多戶,計算機網際網路35600多戶。郵電業務總量2.5億元。

旅遊


• 粵東會館
粵東會館,建於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乾隆五十三年(1785年)重建。其前身為關夫子祠堂。會館總面積約288平方米,建築物由前、中、后三座和更樓組成 ,為後殿式結構。 中間由四根大木柱和兩根石柱支撐, 棟樑以鐵力木相吻合,雕樑畫棟,檐梁牆壁飾以浮雕圖案,藝術上刀筆細緻工巧,玻璃瓦當,飛檐鳳角,古樸華麗。會館牆壁鑲嵌有《重建粵東會館碑記》石碑,記述當時兩廣交流情況,有關行業及商號。
• 炳蔚塔
炳蔚塔,位於西江南岸龍圩鎮恩義村的鐵頂角山巔,清道光三年(1823 年)由原南五鄉(今廣平、大坡、新地、龍圩4鎮)的群眾捐資興建。青磚結構,塔身呈六角形,高7層34米,底徑7米,每層塔檐築蓮花圖案浮雕。“炳尉塔”三字由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廣西陳繼昌書刻,鑲於二層門額,現已遺失。首層門額嵌有梧州府知事袁渭鍾刻的"文巒聳秀"匾。炳蔚塔歷經170多年至今, 曾遭雷擊,頂二層被毀。
• 蒼海旅遊區
蒼海旅遊區位於蒼海新區核心地帶,目前已建成蒼海湖、蒼海公園、園博園等公共景觀。其中,園博園佔地183.76公頃,蒼海公園佔地32.4公頃;連接兩片景區的萬畝蒼海湖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城市生態調蓄湖,24公里的濱水岸線與東部山體構成大山大湖的山水風貌。
• 蒼海湖
梧州蒼海項目正按照計劃形成一個約6000畝的自然生態調蓄湖(蒼海湖),湖岸規劃布局,緊密結合梧州歷史文化,分為“門戶蒼海”、“宜居蒼海”、“標誌蒼海”和“寧靜蒼海”四大區域。分三期投入建設,建設期6年,建成后形成貫通全城的環城水系,良好的山水城格局和城市新的南北發展主軸。
• 蒼海公園
蒼海湖
蒼海湖
蒼海公園佔地26.3公頃,由西地塊、東地塊和濱湖區三部分組成,橫向聯繫著湖區、新城區、舊城區,是城市與湖區東西景觀軸的東起點,作為蒼海片區最先建設的一塊公共綠地,蒼海公園充分體現出蒼海新城“生態城市”與“花園城市”的自然主題,展現出崇尚“自然”、“生態”、“綠色”的現代新城風貌。
• 梧州園博園
梧州園博園位於蒼海新區核心區,是2015年第六屆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的舉辦地 和2016年首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舉辦地 。園博園選址總規劃面積295.97公頃,實施面積183.76公頃,大體分為公共景觀展園區和城市展園區兩大部分。

代表人物


• 黎琦新
(1920~1940) 又名辛奇。龍圩鎮林水村人。1937年在廣西中學生看護訓練班接受訓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參加第二屆廣西學生軍。翌年冬,出任安徽省婦女戰地服務團副團長,後任安徽省學生軍團三中隊指導員。1939年帶領安徽學生軍部分人員到無為縣開展抗日宣傳工作。1940年4月被派往來安縣任中共屯倉區委組織委員。7月1日晚,屯倉區地主武裝發動暴亂,黎琦新等被捕。7月3日,在嘉山縣新八嶺車站附近被殺害,年僅21歲。
(1918~1949) 原名黎琦清,是黎琦新烈士的胞姐。1936年春在南寧中學生軍訓地接受看護訓練。6月參加第一屆廣西學生軍,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隨兄到香港籌辦抗日報紙,與愛國青年王振華相識相戀。后王任重慶《新蜀報》記者。1941年12月,王振華因堅持抗日主張被國民黨特務逮捕,黎也因受牽連被捕,關進重慶兵工署監獄。1946年被轉移到白公館監獄,黎、王在獄中結為夫妻,生下2子。黎潔霜拒絕敵人的威迫利誘,在獄中與中共黨員一起同敵人作鬥爭。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當局對囚禁在白公館、渣滓洞的300多人進行大屠殺,黎潔霜一家4人壯烈犧牲。
• 茹康怦
(1910~1937) 又名茹燮才,龍圩鎮高沖街人。年輕時在梧州飛機場當機械士。1929年調往廣州,進行飛行訓練,后編入空軍第十九航空隊任轟炸機中尉駕駛員。1937年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25日,茹康怦及其機組3人,奉命隨群機出擊,茹駕駛三號響克機,準確地把重型炸彈投到日軍停泊在長江口最大的航空母艦“出雲”號上,炸毀了日本自稱的“海上霸王”。茹正準備撤離時,飛機被打中油箱著火墜毀,機組人員全部犧牲。茹康怦年僅27歲。
• 鍾濟新
(1903~1993) 龍圩鎮思念村人。民國24年(1935年)在廣西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1954年後歷任廣西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廣西科學院副院長,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等。1955年他在廣西花坪林區調查中發現我國第二個植物“活化石”銀杉,引起了世界植物界的重視。他研製用野生蘿芙木生產降高血壓藥物,結束了中國依靠進口原料生產降壓藥品歷史。著作有《廣西野生食用植物》等及論文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