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圩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市轄區

龍圩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2013年6月成立。位於梧州市城區西南部,距梧州主城區13公里。地理坐標中心位置為東經111°25’,北緯23°41’。東毗廣東省肇慶市和萬秀區,南連岑溪市,西接藤縣,北與長洲區和萬秀區接壤。

2014年,龍圩區總面積982.9平方公里;龍圩區轄4個鎮。2015年,龍圩區總人口30.7萬人,2015年,龍圩區總人口30.7萬人。境內有李濟深故居、冠蓋總廟、粵東會館等名勝古迹。

第三產業增加值17.7億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5%。

2018年,龍圩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5.19億元。外貿出口總額39565萬元(人民幣)。實際利用外資2750萬美元。財政收入44018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0818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13383萬元。

2019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3%;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1%。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5.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4%,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二。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6.5%,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二。

歷史沿革


漢、三國時屬廣信縣
晉、南北朝時屬遂城縣。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改名戎縣城,曾為遂城縣、戎城縣縣治。
宋以後屬蒼梧縣,宋熙寧四年(1071年)改為戎圩鎮
清末屬平樂鄉。
民國時期屬戎城區。
1950年隸第一區,1951年7月稱龍圩鎮。
1952年5月,縣城由梧州遷至龍圩鎮。后曾改名城關公社、東升鎮。
1971年12月復稱龍圩鎮至今。
1996年4月,龍圩鎮、林水鎮合併稱龍圩鎮。
2013年2月8日,梧州市以蒼梧縣的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新設龍圩區。
2013年6月,成立梧州市龍圩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圩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城區西南部,2013年3月成立為梧州市新成立的市轄區。龍圩區前身為蒼梧縣的縣城,距梧州主城區13千米。地理坐標中心位置為東經111°25’,北緯23°41’。龍圩區東毗廣東省肇慶市和萬秀區城區,南連岑溪市,西接藤縣,北與長洲區和萬秀區接壤。總面積982.9平方千米。

地形

龍圩區境內屬低丘,有部分低洼地。龍圩地貌以丘陵、低山、中山地形為主,且絕大部分為土山,主要山峰有大平山、尖峰頂等。

水文

龍圩區流經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潯江、上小河、下小河。

氣候

龍圩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2℃,年無霜期323天,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龍圩區耕地面積20.15萬畝,有林面積80.9萬畝,轄區森林覆蓋率達51.8%。龍圩區土壤主要為赤紅壤、沙質土。

動物資源

龍圩區野生動物主要有野豬、黃猄、狸、穿山甲等50多種。

水利資源

潯江碼頭
潯江碼頭
長洲水利樞紐壩址位於西江幹流——潯江下游梧州市郊長洲鎮,緊挨蒼梧縣城龍圩鎮,大壩跨長洲和泗化洲兩島並跨內、中、外三江,集水面積30.86萬平方千米,彙集了紅水河、柳江、鬱江北流河的水量,多年平均流量6100立方米/秒,11月—4月枯水期平均流量達2368立方米/秒,保證率95%的枯水流量仍高達109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56億立方米,滯洪庫容37.4億立方米。枯水期調節庫容3.4億立方米(周調節水平)。

行政區劃


龍圩鎮社區龍城社區
城東社區
城南社區
城西社區
林水村
恩義村
古鳳村
大恩村
四合村
中村村
新利村
社學村
思念村
念村村
寨中村
保村村
大坡鎮社區大坡社區
大燕村
新安村
大城村
勝洲村
馬王村
白鶴村
大坡村
松柏村
夜村村
古元村
育民村
交村村
寨村村
坡頭村
河步村
天堂村
新龍村
合垌村
廣平鎮社區廣平社區
廣平村
平地村
城坦村
榃金村
淑里村
調村村
河口村
甘村村
上合村
平山村
武隴村
大堯村
金釵村
端村村
平樂村
華新村
扶達村
西羅村
夏村村
思化村
新地鎮社區新地社區
回龍村
大維村
雁村村
訓村村
新甫村
思賢村
都梅村
龍窩村
新地村
富回村
古卯村
四落村
古令村
殿村村
洞心村
大同村
富祿村
題甫村
大村村
新科村
政府駐龍圩鎮政賢路18號

人口民族


龍圩區主體民族為漢族,2015年龍圩區總人口30.7萬人,城鎮人口約4.6萬,農村人口約26.2萬人。
2014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30.28萬人。當年出生人口2799人,死亡人口1628人。
指標年末數(萬人)比重(%)
總人口30.28100.00
其中:男性16.0753.07
女性14.2146.93
其中:18歲以下9.1030.05
18-35歲8.4928.04
35-60歲8.9529.56
60歲以上3.7412.35

經濟


綜述

2014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119.1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6.28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80.2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5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72.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8.9%。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67%。
照片
照片
2015年上半年,龍圩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6.73億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9.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9億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21.6%,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的51.6%;固定資產投資14.69億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9.2%,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的58.76%;財政收入3.06億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24.4%,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的57.73%;第三產業增加值17.7億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15%,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的53.6%。
2015年上半年,龍圩區外招商引資項目24個,其中,區外境內項目20個,境外項目4個,完成到位資金19.6億元,完成市下達年任務37億元的53.0%,比2014年同期增長144.5%。其中,完成市外到位資金(內資)18.96億元,完成年任務35.83億元的52.9%,比2014年同期增長141.5%;完成境外到位資金1048.45萬美元,完成年任務1900萬美元的55.2%,比2014年同期增長406.4%。
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5.19億元。

第一產業

2014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94億元,其中,農業產值7.34億元;林業產值2.51億元;牧業產值2.67億元;漁業產值0.59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82元。
2014年。全區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6.25千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7.01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86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86千公頃。2014年,全區糧食產量8.38萬噸;油料產量0.58萬噸;甘蔗產量0.77萬噸;蔬菜產量(含菌類)8.34萬噸;園林水果產量7.54萬噸。2014年,全區肉類總產量1.55萬噸,年末生豬存欄9.02萬頭,生豬出欄14.87萬頭。水產品產量0.61萬噸。
2015年,龍圩區有農牧業養殖基地項目落戶,總投資5億元,達產後可年上市肉羊10萬頭,帶動3000多戶農戶致富。該項目已簽訂租地合同1340.06畝,其中在龍圩區大坡鎮勝洲村租地1069.6畝,在郁南縣平台鎮大地村租地270.46畝。種植蔬菜1000畝,全城區2800多畝蔬菜基地輻射帶動種植7500多畝,年產蔬菜約20000噸。同時,調整水果品種結構,新增砂糖橘無毒果園5000畝,改種百香果1200多畝,新種蜜絲棗、三華李等水果2700多畝。

第二產業

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
2005年至2007年,龍圩區全部工業增加值連續3年實現25%以上的增長,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36%以上的增長;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05年的31.87%提高到2007年的50.19%。
2014年,全區全部工業總產值268.82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2.46億元,增長-5.0%。工業增加值79.40億元,增長4.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98億元,增長4.2%。
2014年,龍圩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4.91億元,同比增長1.8%,拉動龍圩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54個百分點,產值增加量是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量的2.07倍;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14億元,同比下降5.45%,下拉龍圩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下降0.8個百分點。
龍圩區2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佈16個行業大類,2014年,產值增長幅度超過10%以上行業有4個,分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專用設備製造業。4個行業共增加產值1.81億元,拉動龍圩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3.51個百分點,產值增加量是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量的4.73倍。

第三產業

2007年,龍圩區批發零售額為10.6億元,比2006年增長18%。2007年龍圩區房地產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是2005年的4.7倍,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5.4萬平方米,是2005年的6.6倍。
2014年,龍圩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8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4%。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7.64億元,增長9.9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23億元,增長14.84%。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增加值3.16億元。年末民用車輛擁有量2391輛。固定電話用戶數2.42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數20.46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數3.85萬戶。全年財政收入5.1億元,全年金融業增加值2.87億元。

文化


2010年城區內有市屬圖書館1個,藏書12萬冊。有電影院、影劇院、舞廳、卡拉OK廳、錄像室等文化娛樂場所,城區及71個行政村開通閉路電視。
2014年,龍圩區投入100多萬元加強各鎮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撥付44萬元開展鄉村文化惠民活動,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活動,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交通


交通照片
交通照片
龍圩區東接珠三角、南連北部灣周邊各大中城市的2到4小時經濟圈很快成形,納入廣州1小時經濟圈,龍圩必將成為東接珠三角、南連北部灣周邊各大中城市的交通咽喉。龍圩距廣州、南寧、桂林約為3小時、4小時、3小時(至玉林、貴港用時約為2小時和3小時);龍圩通往珠三角等外區域的交通主要依靠水運和南梧二級公路和321國道線,隨著水陸交通格局的升級,成為連接兩廣的交通樞紐。
公路
龍圩區境內有桂梧、南梧、廣梧高速公路均交匯於龍圩,且龍圩正處於中心地帶。交匯於縣境的高速公路概況如下:桂梧高速公路蒼鬱段(屬廣梧高速之廣西段)。桂梧高速公路馬江至梧州段。南梧高速公路蒼岑段。梧州至貴港高速公路梧州段。
鐵路
2009年9月9日河南洛陽至廣東湛江鐵路全線貫同,城區距梧州火車站6千米。南寧至廣州高速鐵路在城區自西向南通過,梧州南站在城區西1.5千米處。南廣高鐵全線通車,龍圩至廣州、南寧用時約為1小時和2小時。
航運
龍圩區距梧州長洲民用飛機場5千米。
水路
原梧州口岸河西碼頭(目前廣西內河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作業區)的整體搬遷新而建新利貨櫃碼頭,位於龍圩區城下游潯江的右岸,上游距在建的梧州市西江三橋0.5千米,下游距離梧州西江一橋2千米,水路下航廣州303千米,上航貴港272千米,南寧551千米。
西江航道素有“黃金水道”之稱,航道經一期整治升級后,全年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直達粵、港、澳,二期整治后提高到3000噸級。

社會


教育事業

2014年,龍圩區有公辦初級中學10所;公辦小學69所,小學教學點43個;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3所;幼兒園74所,其中公辦幼兒園22所(含集體辦2所),民辦幼兒園52所。在編教師2206人。義務教育階段共設91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0615人,其中初中設186個教學班,初中生11715人;小學設729個教學班,小學生28900人。學前教育共有在讀幼兒13314人,其中在園幼兒8380人;小學附設學前班65班,在讀幼兒4934人。
2014年,龍圩區投資9110萬元,開工建設校舍8.3萬平方米。

醫療衛生

2010年龍圩區的醫療機構有梧州市龍圩區人民醫院(在建)、梧州市龍圩區婦幼保健院院、梧州市龍圩區醫院、梧州市鼻咽癌防治所龍圩區分所、梧州市衛生防疫站龍圩區分站等8家,有CT機、核磁共振機、體外碎石機、電動洗胃機、B超機等先進醫療設備,能開展普外及顱腦等手術。
2014年,龍圩區1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啟動,全區70個村級衛生室規範化建設已全面完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9%,年內累計受益群眾1.5萬人次,報銷醫療費用7550萬元,受益率達63.44%。人口計生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率達100%。

社會保障

2014年,龍圩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3.86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58萬人。全年全區累計有2.23萬人次城鎮居民和22.64萬人次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旅遊


風景名勝一覽表
冠蓋總廟
冠蓋總廟位於龍圩區大坡鎮,建築年代無考。歷史上,大坡所在地曾叫冠蓋鄉。整個建築物分山門、正殿和後殿。廟前有一對石獅子,左雄右雌。山門由72支蓮花托砌建,正殿供奉歐、莫、李三相侯王,有八仙過海十八羅漢等雕塑,同時帶有道教和佛教的色彩。解放初期,冠蓋總廟被拆毀,所供奉的神像、石獅子、銅鼓全被丟進河流。現在的冠蓋總廟是1989年村民集資籌建的,從建築工藝上看,比不上原來的廟宇精雕細刻,佛教的十八羅漢也是重建時加上去的。重建的冠蓋總廟更富有香土氣息。
冠蓋總廟
冠蓋總廟
粵東會館
位於忠義街。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會館面積1373平方米,磚木結構,分前、中、后3座和更樓(更樓在解放前已拆),中、後座深寬各8米,屋檐層為元寶脊。每座由4根大木柱和2根大石柱支撐,疊梁式構架,雕樑畫棟,有較高的建築藝術。1994年定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粵東會館
粵東會館
炳蔚塔
位於恩義村鐵頂角山巔,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原南五鄉(今廣平、大坡、新地、龍圩4鎮)群眾捐資興建。塔身為青磚結構,呈六角形,塔高7層34米,底徑7米,首層門額有當時梧州府知事袁渭鍾手跡題刻“文巒聳秀”4字,二層門額題刻“炳蔚塔”,為清代廣西“三元及第”陳繼昌手書。198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炳蔚塔
炳蔚塔
李濟深故居
故居位於廣西梧州市龍圩區料神村,距市區40多公里,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濟深誕生在這裡。故居建於1925年,莊園式磚木結構建築,佔地3400平方米。是青磚瓦房四合院式廂房和樓房,四周築圍牆和四角炮樓,院後有蒼翠古鐵力木林,風景幽雅。大門口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面刻著胡耀邦親筆題寫的“李濟深故居”5個大字。順著扶梯登上二樓,四周迴廊上西式欄桿別緻,門窗上雕的花草圖案,增添了古色古香的色彩。二樓是李濟深的卧室和會客室、電報室,大體仍保持著當年的擺設。
李濟深故居
李濟深故居
蒼海湖
梧州蒼海湖項目正按照計劃形成一個約6000畝的自然生態調蓄湖(8000畝湖面),湖岸規劃布局,緊密結合梧州歷史文化,分為“門戶蒼海”、“宜居蒼海”、“標誌蒼海”和“寧靜蒼海”四大區域。分三期投入建設,建設期6年,。
蒼海湖
蒼海湖

代表人物


李濟深
李濟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名李濟琛。1885年生於廣西蒼梧(現梧州市龍圩區),漢族廣府人。1948年就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后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黎琦新
黎琦新(1920~1940)又名辛奇。龍圩區龍圩鎮林水村人。193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出任安徽省婦女戰地服務團副團長,後任安徽省學生軍團三中隊指導員。1940年7月3日,在嘉山縣新八嶺車站附近被殺害,年僅21歲。
黎潔霜(1918~1949)原名黎琦清,生於林水鎮(現龍圩區龍圩鎮)林水村人,是黎琦新烈士的胞姐。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當局對囚禁在白公館、渣滓洞的300多人進行大屠殺,黎潔霜一家4人壯烈犧牲。1983年10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黎潔霜為革命烈士。
茹康怦
茹康怦(1910~1937)又名茹燮才,龍圩區龍圩鎮高沖街人。1929年調往廣州,進行飛行訓練,后編入空軍第十九航空隊任轟炸機中尉駕駛員。
鍾濟新
鍾濟新(1909年-1993年)是廣西蒼梧縣(現龍圩區)人士,廣西植物研究所創始人之一,植物“活化石”銀杉的發現者。著作有《廣西野生食用植物》等及論文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