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廣信的結果 展開

廣信

廣信縣

廣信,即廣信縣,古代地名。兩漢時期的蒼梧郡廣信縣地處離水與郁水的交匯處,取漢武帝詔曰“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廣信縣即是嶺南重要的交通樞紐,漢代統治者對此地亦頗為重視,將交趾刺史部始建於此地。同時,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廣信縣成為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點,對嶺南地區的開發及嶺南與中原地區的經濟交流和文化交融產生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漢代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廣信位於今廣西蒼梧縣至廣東封開縣。(公元203年-217年為交州治)。《漢書.地理志》 : “離水東南至廣信(漢蒼梧郡治)入郁林(漢郁林郡在蒼梧郡西,郡治在今桂平西),行九百八十里”。

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始稱交州。士燮上表推薦其兄弟分別任合浦、九真、南海太守,並把州治從交趾郡龍編遷到蒼梧郡廣信。此後,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

歷史沿革


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嶺南地區已出現的最早蒼梧古國,其分佈範圍主要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廣西的東北部和東部地區,廣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包括今廣西的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東北部、湘東南、粵西北。
蒼梧古國后被楚國攻滅,納入楚蒼梧郡。“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今湖南永州),是為零陵。”《山海經·海內經》也有記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蒼梧縣是秦朝蒼梧郡轄地,漢朝廣信縣就是廣西梧州至廣東封開一帶。
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南海、桂林、象”3個郡。南海郡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郡治番禺(今廣州)。(據《漢書》記載)
廣信縣
廣信縣
漢武帝在距今兩千多年前,平定了南越國,完成了南中國歸中原漢朝的統一大業,重賞立功將士,下令將原南越國地區設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治贏婁縣 (今越南河內市西北)。轄地包括今之廣東、廣西、雲南南部、海南、越南。
西晉王范《交廣春秋》曰:"交州治贏婁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移治番禺縣,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並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加以九錫六佾之舞。”
東漢順帝,"交趾太守周敞求立為州,朝儀不許,即拜敞為交趾刺史" 。據此,交趾刺史部治所尚未設在廣信縣,交趾刺史部未改州。
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張津為刺史,士燮為交趾太守,共表立為州,乃拜津為交州牧"至此交趾刺史部始稱交州。
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
三國東吳,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把南海、蒼梧、郁林、高涼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廣東、廣西中的“廣'字即源於此。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廣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寧、臨允6縣隸蒼梧郡;謝沐、封陽隸臨賀郡;統屬廣州。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479年),設置高要、廣信、封興、武化、端溪、晉化、都城等38縣,分隸南海、蒼梧、晉康、新寧、綏建、宋隆(原宋熙)、臨慶7郡,分屬廣州、湘州。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五府皆隸於廣州。唐朝中期潮州汕頭一帶曾經隸屬福建,屬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節度使等。756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西道治桂州。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與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宋朝開始以“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來規範南海諸島,並劃歸廣南西路管轄。
封川古城所在地
據明朝《封川縣誌·城邑總論》有“江口,古廣信治地”的記載。唐以後,封川縣和蒼梧縣分屬不同行政區域。因此才有後來廣信縣治地在封川縣和蒼梧縣的爭端。考諸史籍,證之前賢,結合封開縣江口鎮現存地名等有力證據,可確信漢朝廣信縣治就在賀江口上,即今天封開縣江口鎮城區內。
古廣信”的主要區域是粵語區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粵語的主要分佈區域。漢武帝平南越后,在蒼梧故地建立蒼梧郡,郡治廣信,領十縣,其分佈範圍包括今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東北部、湘東南、粵西北。今廣東封開縣南部,漢時均為廣信縣轄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隋煬帝初年(公元581年),此一帶都屬於同一行政區域內。

廣信縣治


據清同治《蒼梧縣誌》記載:“古廣信土城也,昔蒼梧趙光始居此土。其後漢置郡縣交趾刺史因之。考其舊基,依茶山,傍桂水,大江繞其前。”該文清晰表明古廣信城與蒼梧王趙光的歷史淵源及其地理位置。背靠茶山(白雲山余脈),在桂江(灕水)之畔的地方,就是現今的梧州老市區。
《蒼梧縣誌》在另一處這樣記載:“廣信故城在今府治東,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南二面皆臨江。”明確指出廣信處在灕水與西江交匯處。
在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梧州條目下,亦有同樣的記述。
有人質疑,儘管史書對“廣信縣治在梧州”有詳細的記述,但是其中也有很大的矛盾,特別是“廣信城,在府治東”,“府治”指梧州,明顯排除了廣信縣治在梧州的可能,那隻能是梧州東面不遠處的封開。
其實不然,因為同樣的“治東”,清同治《蒼梧縣誌》也有記載:“萬壽宮在縣治東,舊為火神廟,乾隆三十五年知府吳九齡遷祀火神於城外,即其地創建為祝釐之所。”萬壽宮的稱謂,現今依然使用,在今梧州市大中路與和平路交接處之東側。可見,“縣治”是指位於今和平路的蒼梧縣衙門地,萬壽宮恰恰在它的東面不遠處。
同樣的道理,“廣信城,在府治東”,其中的“府治”是指和平路的梧州府衙。而“府治東”就是指“梧州府治的東面”不遠處鳳台書院所在地鳳凰台處無疑,即當年蒼梧王城處。只有這樣的解釋,才與後面“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南二面皆臨江”的地理位置描述相吻合。
無獨有偶,據當年梧州海關代理稅務司阿拉巴德所撰寫的《十年報告之梧州報告(1897~1901)》記載:“在現縣(府)治所以東1英里處,有一個更古老的縣治,叫廣信。廣信建於漢高祖時代(公元前206年),就在我寫這份報告的位置。”這也說明了“府治東”即是“現縣(府)治所以東1英里處”,而非梧州市東面20公裡外的封開縣。

梧州文脈


編輯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兵分五路進攻南越國,此事《漢書·武帝記》有記載:“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下湞水;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灕水;甲為下瀨將軍,下蒼梧。皆將罪人,江淮以南樓船十萬人。越馳義侯遺別將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咸會番禺。”進攻南越國的中路軍“下灕水”、“下蒼梧”,有人認為“下蒼梧”是指沿著古封水到達西江口的封開,而不是再沿西江逆行一段路程然後到達梧州。其實不然,這裡的“蒼梧”只是指蒼梧的腹地而已,因為五路大軍分別下湟水,下湞水,下灕水,下蒼梧,下牂柯江,其中的四路大軍都是沿著河流的方向開進,那麼“下蒼梧”,也應該是指方向,而不是指某個城池。就像《後漢書·南蠻傳》“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的描述一樣,蒼梧是指蒼梧部落聚居地,而並非某個城池。
從有關史籍資料看,雖然《封川縣誌·城邑總論》有“江口,古廣信治地”的記載,但是,比較起來,封開史料並不能像梧州史料那樣,把“廣信”與“蒼梧王趙光”及“茶山”、“桂水”有機聯繫得那麼緊密及合乎情理。
聯繫到歷史上的梧州,蒼梧的稱謂已經存在了2100多年,從廣信城、蒼梧王城、蒼梧郡,到趙陀的龍精寶劍藏於火山,以及蒼梧八景“火山夕焰”等,梧州的“廣信”及“蒼梧”文脈一直清晰可見。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明確指出:“梧州是古廣信所在地,是古蒼梧文化的中心地,也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

文化發展


廣西地區最早的古國,見諸文獻記載的是《商書·伊尹朝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蒼梧古國,是嶺南地區較早的古國,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相當於傳說中的中原堯舜時代)出現的蒼梧古國,勢力到達今湖南洞庭湖區與三苗人接垠交錯而居。其分佈範圍主要在廣西的東北部和東部地區,廣東的北部和西北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嶺南地區的社會發展是極不平衡的,特別是在廣東地區,從古國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匯合併存的地方。就某種意義而言,春秋戰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可能要高於廣西地區,主要原因是那裡是多族系、多文化彙集的地方。文化只有交流才有進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交流就必然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正因為是多族系、多文化匯合地帶,就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一個權威的、能號令各小方國的政治實體,整個社會是鬆散的方國林立格局。
廣信縣
廣信縣

梧州地圖

先秦時期,嶺南屬百越之地,分屬的南越、西甌駱越等部落,就是今天的壯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壯侗語族少數民族的祖先。
《漢書·武帝紀》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漢武帝所遣的十萬大軍分四路進攻南越王國,一路由伏波將軍路博德率領,從桂陽溯耒水而上,跨越騎田嶺入連江;一路由樓船將軍楊仆率領,溯贛江而上,跨越大庾嶺入湞江;一路由戈船將軍鄭嚴及下厲將軍田甲率領,由零陵出發后,沿灕江而下至蒼梧;一路由馳義侯何遺發巴蜀兵及夜郎國兵,沿北盤江而下。計劃最終四路大軍在南越國首都番禺會師。

廣信與廣府


“廣府”本是一個歷史地名,與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名稱有關。“府”在嶺南的設置,最早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的梁、陳兩朝均設有廣州都督府。唐代在嶺南設置“廣州都督府”簡稱為“廣府”,是“廣府”這一稱謂的來源。廣州府作為一級政區設置,始自明代。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廣府民系,原本含義是指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
而”隨著對古“廣信”的研究,人類學、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古廣信”的主要區域是粵語區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粵語的主要分佈區域。一些學者以行政區劃來解釋“廣府”,認為“廣府”即“廣信縣”,提出了“封開是‘廣信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