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漏粵語

勾漏粵語

勾漏粵語(英文:Goulou Yue),即漢藏語系-漢語族-秦語支-粵語-勾漏片。

勾漏白話主要分佈在桂、粵交接地區。使用人口大概有1000多萬,屬於比較大的一個白話支系,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上最早的本土漢語方言,百越族時期的古壯侗語在隋唐時期受廣東白話影響而成型。其口頭語和其他廣西白話及廣東的差異很大。音系複雜,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困難。

正文


方言發源

勾漏片白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漢語方言中形成最早的。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在原秦置桂林、象郡、南海3郡的基礎上,重新調整了行政區:置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9郡,並於公元前106年置交趾刺史部。交趾刺史部的監察寓所在贏婁(今越南北部)龍編(今越南河內)蒼梧廣信(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和南海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互相替換沒有固定治所。直到公元217年交趾刺史部改為州廣信才成為州治但為時不長,后孫權又將嶺南交州的州治從蒼梧廣信遷到南海的番禺(今廣州市)。
廣信地處桂江、賀江與西江三江匯合處,扼西江之要衝,沿江向東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達南寧,溯江轉北流江南流江向南可達越南,向北可經桂江或賀江接湘水、瀟水進入中原。

歷史條件

勾漏片方言與桂北平話、土話在古代是同屬一個由桂江、賀江、西江三江流城相連形成的政區。自漢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至三國景帝孫休七年(公元264年)析交州置廣州,上述方言區均同處交趾刺史部。《後漢書,郡國志 》 。唐李賢注“王范 《交廣春秋 》曰 ‘交趾刺史部駐贏樓縣、元封五年移駐蒼梧廣信縣(今廣西梧州及與其相連的舊廣東封川縣地),建安十五年治番禺縣,。七郡即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廣西、廣東、海南及越南中部以北等嶺南廣大地域。

分佈

勾漏片方言是指今分佈於桂東地區的,
梧州市郊以及下屬的蒼梧縣藤縣蒙山縣、岑溪市,
玉林全市以及下屬的北流市容縣興業縣博白縣、陸川縣,
貴港市(貴縣)以及下屬的桂平市城區外、平南縣縣城外部分地區,
賀州市郊(賀縣)以及下屬的昭平縣、鐘山縣的部分地區,
桂林市下屬的陽朔縣、永福縣、平樂縣、荔浦縣部分地區,
柳州市下屬的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 部分地區,
來賓市下屬的合山市、象州縣、金秀瑤族自治縣 部分地區,
等縣市的一種連接成片的次方言。主要分佈廣大農村。
以上地區的縣、市志和當地群眾稱它為“白話”、“土話”、“土白話”、“地佬話”或“本地話”等。
隨著研究深入,羅(羅定)廣(廣寧)片粵語這個較新的概念,將肇慶、雲浮部分地區的勾漏片析出。
勾漏片又與廣西桂南平話有不少相似之處。

代表方言

勾漏白話的代表有貴港話、玉林話、地佬話、北流話、封川話、藤縣話、蒙山話等。

現狀

勾漏白話(如果加上以前不獨立分出的羅廣白話)單單以母語人口和覆蓋地域來看,乃是兩廣白話方言中分佈 地域最大和 人口最多的。
但是由於勾漏白話(及羅廣白話)的使用居民多為農村或者中小城鎮,音系複雜,因此其流通度不高。大部分勾漏白話的使用者出村后傾向於使用附近縣城的口音或者普通話交談,而附近縣城口音多為邕潯片或者廣府片。

特點


1. 古全濁聲母今多讀不送氣清音;
2. 古不送氣清音今多讀濁內爆音;
3. 精組聲母讀塞音及邊擦音(或齒間音);
4. 聲調數目一般有9-10個。
辭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困難。
貴港話,屬於粵語勾漏片,俗稱貴縣話,也稱土白話,因同語言使用者語音亦有區別,民間也將其本身分為「村裡話」和「街里話」,一般說貴港話指「街里話」,範圍在貴港市城區和環繞的周邊農村,使用人數約40萬人。該語言仍然保留著擦邊音,與古漢語相比,變化較小。
玉林話與貴港話同屬粵語勾漏片,與貴港話相比,玉林話相對音濁,少數音調規律性差異明顯,兩者通用的話玉林話較難聽辨,使用玉林話的人較易聽辨貴港話。
貴港話聲韻系統:
聲母25個(含零聲母)分別有:p pʰ m f v t tʰ n l ʦ ʦʰ s ɬ ʨ ʨʰ ȵ ɕ k kʰ ŋ h kᵛ kᵛʰ j Ø;
韻母49個分別有:i u y a œy ø ɔ ɛɐi ɔi ei ui au iɐu ou iuɔm ɐm ɛm im əmɔn ɐn ɛn in un ynɔŋ iɔŋ ɐŋ iɐŋ eŋ uŋɔp ɐp əp ep ipɔt ɐt it ut ytɔk øk ɐk ek æk uk(m̩ ŋ̩)
聲調8類
平:陰平44 陽平32
上:陰上35 陽上24
去:陰去54 陽去21
入:陰入4 陽入12
玉林話主要分佈在廣西南部的玉林。音系複雜,聲調有10個。有白話的其他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辭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困難。能聽懂玉林話的人群,大多分佈在玉林。
在北流話中,有上里話和下里話之分。上里話因為毗鄰粵西,較接近香港音或廣州音,除了個別字句用法、讀音不一樣外,雙方交流基本沒有問題。嚴格上分,北流上里話不屬於勾漏白話,而屬於粵西白話。而北流下里話就屬於勾漏白話。
地佬話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陸川縣、浦北縣,屬於白話的一種。1960年8月編輯的《廣西漢語方言概要》,將博白地老話划屬於白話——桂南系次方言;2004年編纂出版的《廣西大百科全科·文化篇》將博白地佬話列屬為白話邕潯片;不過目前更多的觀點是將其歸入白話勾漏片。

地佬話歷史簡介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博白縣誌·禮俗篇》載:“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話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話在有明間多自江浙來,故聲音與江浙相近;漳洲話自閩省來。”
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出版的《陸川縣誌》記載:“縣北語音近廣東高州,謂之地老話,縣南語音近廣東翁源,謂之新民話”。
1960年8月編輯的《廣西漢語方言概要》,將博白地老話划屬於粵方言——桂南系次方言。
2004年編纂出版的《廣西大百科全科·文化篇》將“博白地佬話”列屬為“邕潯片粵語”;不過目前更多的觀點是將其歸入漢藏語系-漢語群-粵語支-勾漏片。
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就縣誌方音條來信曾云:“據我所知,現在博白沒有漳州話。清道光時代博白是否有漳州話,不得而知。博邑土音者有三,似乎可信。但它說新民話在有明間多自江浙來,不可靠。我認為,新民話應該就是客家話,多自福建汀州來,或者從廣東嘉應州來。”
勾漏粵語
勾漏粵語
現諸多書籍或媒體錯誤的認為新民話在“元明間多自江浙來”,其實是錯誤的,歷史清朝道光十二年《博白縣誌》曾記載,“新民話在有明間多自江浙來”。一字之差,而不加以修正,往往誤導廣大讀者。
秦漢以來,中原漢人逐步 南遷至博白。漢人進入博白后,一方面由於山川阻隔,與中原漢語越來越疏遠,逐步脫離北方漢語發展的軌道,但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成分。另一方面,南移入博白的漢人,或聚群而居,或分散雜處,跟當地土著言語不通,風俗不同,但日久天長,互相往來,引起語言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最後通過民族融合、互相吸收,既繼承和發展了古漢語,又吸收了一些非漢語的因素,從而形成了本方言——地佬話。
而由於歷史原因欽州浦北縣官垌、歷山等少數鄉鎮其解放前為博白管轄,所以附近所操方言和博白縣北部均為一樣。

地佬話分佈


勾漏粵語
勾漏粵語
博白縣方面,地佬話分佈地域:博白鎮(含綠珠、城廂、柯木)、浪平鎮、徑口鎮(含三育)、水鳴鎮(含大利)、那林鎮永安鎮、雙鳳鎮、江寧鎮三灘鎮、亞山鎮、頓谷鎮、旺茂鎮、東平鎮(含合江)、沙河鎮、菱角鎮、松旺鎮、雙旺鎮、新田鎮、鳳山鎮、黃凌鎮、寧潭鎮、文地鎮(含三江)、英橋鎮、大垌鎮、那卜鎮、沙陂鎮、大壩鎮、龍潭鎮等人口約80萬。
陸川縣方面,地佬話分佈地域:平樂、馬坡、沙坡、米場、沙湖、陸城、大橋、橫山、月垌等鎮。
浦北縣方面,地佬話分佈地域,六硍鎮官垌鎮平睦鎮小江鎮福旺鎮寨圩鎮等。
福綿區方面,地佬話分佈地域,沙田鎮樟木鎮成均鎮等。
包括博白、陸川、浦北、福綿等地在內,地佬話的使用人口約為100萬。

地佬話的特點


語音

聲調數最多的漢語方言
中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而入聲在現代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博白地佬話不僅保留了古漢語中的陰平、陽平、陰上、陰去、陽去,而且還保留了入聲的古老形式。在入聲中又分為上陰入、下陰入,上陽入、下陽入,聲調數目高達10個。
廣西語文學會會長、廣西大學中文系主任秦似(原名王緝和)在美國《美洲華僑日報》發表《回鄉散記》說:“談到鄉音,我們鄉里講的是一種土白話,……屬於粵語的分支。這種土白話保存了《廣韻》(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韻書)的聲調系統,至今仍有10個調數。在中國,大概是聲調最多的漢語方言。這一點與我的父親(王力)成為漢語音韻學專家不無關係。”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唐作藩教授《中國現代語言學傑出的開拓者》一文說:“王力早年留學法國專攻實驗語音學,1931年完成的論文《博白方音實驗錄》,用科學的方法描述了博白方言的語音系統,發現博白方音有十個調類(這是到目前為止所了解的漢語方言調類最多的一種),獲得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中國語言研究院給王力頒發了特別獎金,使該書能以法文在法國出版,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中古音韻的活化石
博白地老話有聲母24個,韻母46滾,聲調10個,保留了《廣韻》的語音系統。《廣韻》是一稅研究中國中古語言的書,書中將所收的26194字分四聲206韻。而真正有把這206韻區別得比較清楚的,只有地佬話和閩南話,可以稱得上是中古音韻的活化石。跟現代普通話比較,地佬話的韻母數要多出三分之一以上,聲調數要多出一倍以上,故普通話與地佬話根本無法通話。與廣州話相比,地佬話比廣州話更接近古音。
中古漢語三十六個字母中的牙喉音(見、溪、群、疑、影、匣)在前高母音前面,現代普通話及某些方言已轉化為舌面音,而地佬話卻依然保留了舌根音的讀法。如奇、技、寄等字。古見系母字基本讀舌根音和喉擦音,但在臻、宕攝武器三等字,通攝三等曉匣母字有顎化現象,此與玉林話相同。
地佬話的疑母字全部保留了古讀法,甚至“范”、“法”還保留有-m、-p收尾的讀法。又和“吾”在古代的聲母都是“疑”母,韻部亦相同,都屬上古的“魚”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戰國策》有句話:“魚欲用所善”。這裡的“魚”何義?根據古音通假的原則考釋,此“魚”可通假為“吾”。
地佬話系統保留了中古漢語韻母中帶塞音韻尾的入聲韻。從中古漢語到現代普通話,韻尾變化最突出的是收[-p]、[-t]、[-k]尾一類入聲韻消失了。而博白地老話則保存得比較完整。如“十、一、六”三個數字,是個入聲字,正好反映了古音的三種不同韻尾。十收[-p]、一收[-t]、六收[-k]。又如:“法”字在中古是收[-p]的,據語言普查,今天除博白地老話還保留著收[-p]的古讀法外,其餘粵方言的各縣都已變成[-k]了。古全濁塞擦音清化后,基本上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
“知、照”系聲母的字,地老話用“ts’、 ts、s這套舌叶音與廣州話近似。”“產”原是“生”字母,桂南許多縣也同廣州一樣讀ts’母了,可是博白還讀s字,保留了古讀法。
地老話保持了中古漢雙辱鼻音韻尾。中古漢語有三種鼻音韻尾韻[-m]、[-n]、[-η],現代普通話和吳、湘、贛等方言韻都已喪失,合併到[-n]韻中,而地老話還保存著[-m]韻自成體系。如“凡”韻之“凡”、“范”、“犯”字,博白地老話很好地保留了[-m]收尾,而桂南其它各縣都已讀入[-n]尾了。博白的n能自成音節,所管的字大約有:“吾、梧、五、午、伍、誤、悟、唔”等。否定副詞“唔”字用處較少,一般僅用在“唔該”、“唔曾”、“唔充”等方言詞中。
地老話聲母系統比廣州話多的兩個聲母為邊擦音d和舌面鼻音n。邊擦音d來源於古“心”母字,是比較特殊的聲母,在漢語其它方言中很少見。其例字讀法有:心、新、所、些、四、雪、線、速等。舌面鼻音n來源於古“日”母字,其例字如:“兒、二、耳、日、惹、染、人、認、弱、肉、牛”等。
以鼻音收尾的叫做陽聲韻。如“音、英、因”三個字的發音,在古代分別收[-m]尾,[-η]尾,[-n]尾,而現代普通話和許多方言已經“音”、“因”不辯,有的方言甚至於“音,因,英”三個字音不分了。而地老話對古代這三種鼻音保存得最完整,對其音能清晰分辨。
此外,地老話還有一些語音現象和特點在漢語方言里也是比較特殊的。
如:博白地老話沒有撮口呼。它把漢語撮口呼的字音讀成齊齒呼。凡是廣州話的y或y為首的韻母,地老話都變作i,如“豬、知”都讀titsi’。北京讀y的韻的,地老話讀入ui韻,所以“慮、淚”同音,都讀lui。這些特點也與玉林話不同。
地老話的ai韻所管的字如“體、米”等,在其它桂南各縣則讀ei。而其它縣讀ai韻的字,博白卻讀эi韻。
古全濁聲今讀塞音、塞擦音時,就桂南農村地區說,不論平聲仄聲,都讀不送氣聲母。但縣城的情況不一樣。下面舉古平聲“皮、蒲、團、庭、渠、求、廚、蟲”;古上聲“被、簿、艇、巨、舅、柱、重”;古去聲“避、步、段、定,縣、舊,住、仲”;古入聲“奪、傘、軸、蝶”等28個古全濁聲母字為例。從現代語音學看來,“全濁”是指不送氣的帶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如、[α]、[g]、[dz]、[dz]、[dэ]、[z]、[]。玉林,岑溪,蒼梧夏郢、昭平、蒙山五處基本上讀不送氣聲母。而博白除“被、簿、奪”三字外,古平上入其它字都讀送氣聲母,但古去聲“八”字也讀不送聲母。而博白除“被、簿、奪”三字外,古平上入其它字都讀送氣聲母,但古去聲“八”字也讀不送氣聲母。
Ei是博白特有的韻,地佬話讀ei韻的字,在其它縣讀i,如“比、資、此、絲”等字的韻母不讀i,而讀ei。
εu在博白則作為很重要的韻出現,所管的字很多。在地佬話中全部“豪”韻字讀入εu韻。博白縣城柑子園話沒有Dm韻,在南寧讀en的字,如“針、心、林”等,已全部讀入en韻,所以“三、心”同音。但離博白縣城外一里多路的王力故里岐山坡,am與em就能區別,岐山坡話把三讀dan,心讀den。
博白城內地佬話“十、集、立”等與“答、甲、臘”等同韻,但離城一里多的岐山卻能把這兩個韻狀分開,前者是ep,後者是ap。

辭彙

1、地佬話中的古詞
地老話除了系統保留古音外,還保留了大量的古詞。如:睇(看)、企(站)、食(吃)、飲(喝)、落(下)、行(走)、髀(腿)、面(臉)、衫(衣服)、屐(木鞋)、(深爛稀泥)斟(敘談)、搦(握拿)、捋(音劣、順摸)、(給)等。
2、方言字
此外,地老話還保留了許多方言字,今用國際音標註錄如下:
山(k han,蓋)、(loη涮)、項(hoη,小母雞)、冧(lam,倒塌)、戇(ηoη,傻)、孭(me,背小孩)、蝦(há,欺負)、乳手(nin,乳房、奶)、搣(nit、掐)、罨(ηam,捂)、喘(ηa:m,合適)、蹲(la:n,爬)、踴(na:m,跨)、
(ηan,瘦小)。(ηai,求)、
(ηat,壓縮)、
(ηap,胡言)、澀(kips)、呃(ηa:k,騙)、踎(man,蹲)、(ma:n,扳、扶)、掹(maη,拉)、乜(mat,什麼)、擦(na,疤)、嬲(nau,生氣)、火農(nuη,焦)、褸(lau,大衣)、攞(lo,取)、靚(leη,漂亮)、賴(lai,舔)、佢(ky,他)、嘢(sε,東西)等。
3、由於忌諱的特殊辭彙
傘與散音,一般的心理都是“尚聚”而“厭散”,於是把“傘”改為“遮”,故稱“雨傘”為“雨遮”。舌與蝕同音,做生意為圖利,人們希望賺錢而不願蝕本,故把“舌頭”稱為“利錢”把“豬舌頭”叫做“豬脷”,“牛舌頭”叫做“牛脷”,“脷”與“利”同音,寓“得利”之意,這就把被認為不吉利的詞語改為吉利的稱呼。又如農業生產希望風調雨順,土地濕潤,忌乾旱,而豬肝的“肝”字與“干”同音,故把豬肝稱為“豬濕”,同理,忌說“牛肝”、“雞肝”、“鴨肝”、“鵝肝”,而改稱為“牛濕”、“雞濕”、“鴨濕”、“鵝濕”。此外,還將擔桿(扁擔)稱為“擔濕”。又如“通書”(日曆),由於“書”與“輸”同音,人們做生意怕蝕本,賭錢怕輸光(通輸),故把“通書”稱作“旺歷”(黃曆)。
4、有音無字的方言詞
地佬話由於歷代口耳相傳,無須藉助文字記錄,因而還出現了大量有音無字的方言詞。
此外,說小孩長得肥胖,讀“囊”陰平聲;蚊蟲叮咬所起的疙瘩,讀“難”的陰去聲;用清水搖涮過,讀“浪”的陰上聲;串連在一起,讀“能”的陰去聲;叫喊人,讀“撬”的陰平聲等等,不勝枚舉。要把它們如實地寫到紙面上來,確實難以找到音義合適的漢字。還有一些字,儘管能用漢字寫出其音,但所表達的遠非其意。如把“粘稠”叫“傑”(傑納粥);把蓋上稱“級”(經私章級鑊蓋);把東西盛進容器叫做“筆”(筆煮飯,筆垃圾),凡此種種,都不能套用漢字固有含義來解釋。
這話寫不出來的土音詞語,用語言底層理論來解釋,其原來就是古越詞語的一部份。是在古越族被同化而放棄自己原有語言之後仍然保留下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變化與淘汰,其中的一部份保存至今。由於這些詞與漢語其他方言不同,從而成為地老話的方言詞。
更有學者說,這些寫不出來的地老話詞語,實際上是從壯語里吸過來的。地老話本來就是古漢語與古越詞長期交融的結果。在這個交融過程中,壯語吸收了漢語裡面不少有用的東西,漢語言也從壯語(古越語的後身)吸收了不少富有表現力的因素,不管交融程度怎樣高,方言到底不同,當然難以找到相應的(音義都一樣)漢字來表達它。這情況,恰好造成了地老話說得出而寫不出的奇妙色彩和獨特神韻。
此外,吳儂軟語與地老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地老話說“幫襯”(幫助購買);“交關”(很,非常,很厲害);“松人”(放鬆而逃);“打赤肋”(光膀子,赤裸上身);“啱啱”(剛才,剛好);“批”(削去),“烺”(讀浪,不經烘曬,而把濕東西張掛風乾);“訓”(眼訓,睡覺),“科頭”(把頭巾解開)等等,吳語也有這麼樣的說法。
但是,要說地老話與古越語“融合”,也有人持反對意見。1985年3月19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教授便給筆者來信說:“越語融合論是不對的,決不要這樣提。所謂博白越族形成了博白地老話,是荒唐的。博白並沒有越族。”
5、地老話與普通話的辭彙差異
地老話與普通話的差異,除了語音之外,其次就是辭彙的差異。
⑴地老話與普通話不同的名詞有:細蚊兒(小孩)、大隻人(大人)、老豆(對外稱自己的父親)、細姑(小妹)、亞公(祖公)、老公(老人)、勞公(丈夫)、公爹(外祖父)、取蠶(蚯蚓)、鴿兒歸(小青蛙)、馬騮(猴子)、矮瓜(茄子)、金瓜(南瓜)、番薯(紅茹)、山時(淮山)、鑊(鍋)、單車(自行車)、梘(肥皂)、枱(桌子)、雪條(冰棍)、熱頭(太陽)、月光(月亮)、篷鼻(雨蓋)、潲水(泔水)、籺(糕)、屎郁(屁股)等。此外“果子”不叫果,而叫子。如棯子、桃子、李子、柑子、橙子、柚子、蕉子、荔枝子、龍眼子、黃皮子、菠蘿子、芒果子、沙梨子等等。
⑵不同有形容詞有:邋遢(骯髒)、靚(漂亮)、挾削(不大方、小氣)、古肅(不聲張)等。
⑶不同的動詞有:攞(取,拉)、搦(拿)、(扶)等。
⑷地老話構詞次序與普通話相反的有:人客(客人)、雞公(公雞)、雞乸(母雞)、雞(小母雞)、牛牯(公牛)、牛乸(母牛)、狗牯(公狗)、狗乸(母狗)、鴨公(公鴨)、鴨乸(母鴨)、鵝公(公鵝)、鵝乸(母鵝)、羊牯(公羊)、羊乸(母羊)、馬牯(公馬)、馬乸(母馬)、兔公(公兔)、兔乸(母兔)、鬧熱(熱鬧)等。註:乸,音同那;,音同項。
⑸人稱代詞:伝(我)、佢(他)。複數則加“吔”字,如伝吔,你吔,佢吼。佢本字是渠。
疑問代詞:勿人(誰);做莫咯,作乜西(做什麼));去先年、去先溪、去先旁、去嚕年、去嚕溪、去嚕囡、去嚕旁(去哪裡?)先董(怎樣)、先樣董(怎麼樣?)。
⑹指示代詞:個(這),如:個只(這個)、個嚕、個溪、個朴(這裡),個笪(這處,這一帶),個嚀(這些),咁(這樣),個樣董(這麼樣),呀(那),呀只(那個),呀溪、呀嚕、呀朴(那裡)、呀董(哪樣)、呀樣董(那麼樣)。
⑺副詞,否定副詞有:冇(沒)、未(未曾)、勿(請勿)、唔(有)。唔曾(未曾)、唔咳(對不起)、唔充(難道)。
⑻程度副詞:“好”。如:“先仲講得好好地”。前面一個好字為程度副詞。仲(還)、亦(也)。
⑼後置副詞:“先”。如“你先走”,地老話說:“你行先”。付詞“先”放在動詞之後,普通話則無後置副詞。又如:“彩”,例名“我冇單識聽桂林話,我重識講彩。”這裡面的“彩”為後置副詞,加重肯定或否定的語氣。
⑽介詞:著(被),如“個只碗著佢跌爛了啰”。在(從),如:“你在嚕年來”(你從哪裡來?)。
⑾連詞:同,共(和)。如例名:“我同你都是廣西人。”“佢共你都是夠一擔咯啰。”
⑿助詞:嚀(的),如例句:“我嚀東西冇見了。”娘(些):例名:“你嚀病好娘唔曾”(你的病好些沒有?)喁(啦),例句:“冇早了喁”。耶,例名:“你重記得我彩耶?!”冇:“你識佢冇?”
6、常用詞列表
常用字/詞意思
什麼么事 么人
沒或沒有冇時間
一般是指多數人聊天傾事情
聊/撩出去聊
搵東西
攞或摞攞過來
閂門 閂好
企身 企住
睇電視 睇妹兒
分你 分我
第三人稱“他”已得閑么
諗么事
討厭 厭惡嫐死你
語氣詞好噶 壞噶
咁/噉語氣詞咁大 咁多
語氣詞來嘅
咯/啰語氣詞來咯

語法

1、動詞的體
(1)地老話表示動詞進行體用:“住”、“緊”等字。例句:“佢正吃住飯”,“佢正打緊球”。
(2)表示完成體。用“齊”、“了”。例句:“我作齊作業了啰。”
2、地老話的句法有雙賓語句:如例句“分本書我”,“分兩文紙我”(給兩塊錢我)。普通話中指人的賓語一般都緊跟著動詞,而指的賓語在指人的賓語后,地老話中指人的賓語可以放在被指物的賓語後面。
3、比較句:個只大過呀只(這個比那個大),“佢年紀大過我”(他年紀比我大),上面例句表明地老話表示比較的格式與普通話不同。地老話把被比較的詞擺在兩頭,而中間嵌以“大過”,“小過”等,用“形容詞+過”的格式。
4、普通話可用雙重否定來表示肯定:如“非去不可”。地老話表示這種較強調的意思時,一般用肯定句式。如:“我硬要去”,“幾大我都要去!”又如普通話:“我不去不行”,地老話則說“我冇去冇得。”
5、普通話說:“力氣不夠”,用的是主謂式,而地老話則相反,可說:“冇夠力”,詞序與普通話完全相反。
6、普通話說:“不太正確”,付詞“太”在中心詞前,而地老話卻用“幾多”放在中心詞中。普通話的“太”作修飾用,而地老話的“幾多”則是用補充的格式。如普通話:“你說的普通話不太正確。”地老話:“你講咯普通話冇正幾多。”
7、地老話還一些特別的重疊動詞或形容詞。如討厭別人說話叨嘮,就用:岩岩沉沉,啰啰嗦嗦,凸凸凹凹,沉沉贅贅,吱吱喳喳,翻翻複復等。開玩笑狀謂:依依休休。調皮搗蛋狀曰:勒勒骨骨。老實認真狀謂:至至誠誠。普通話中有疊字現象,如“好好學習”,“慢慢商量”等,疊字使用時,如果本字(第一個字)原來是念上聲或去聲,那麼第三個字就變調為陰平了。普通話疊字使用時只疊用兩個,還沒有見過有疊用三個的,然而地老話就有疊用三個的現象。例如:一婦人上街買水果,與水果販的對話。婦人:“望見你個橘子青青青,得知甜嘛?”水果販子:“你有見佢青青青,吃起身就知甜甜甜個祿。”“青青青”是指水果還沒有熟透,“甜甜甜”即是指水果熟透了。吃起來口感非常好。

名人評價


比較著名的講地佬話的人有世界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博白藉的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教授、世界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力,母語為“地佬話”,其在巴黎留學的博士論文《博白方音實驗錄》,研究的對象就是地佬話。博白地佬話也因此在語言學界中名揚天下。
博白籍的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廣西大學教授秦似(王力的兒子)說:“談到鄉音,我們鄉里講的是一種土話,跟玉林、北流、容縣、陸川的話差不多,學術上暫時屬於粵系方言一支。這種土話保存了《宋代廣韻》(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韻書)的聲調系統,至今仍有十個調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