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夜郎贈辛判官
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
此詩回憶昔日在長安的得意生活,對長流夜郎充滿哀怨之情,通過今昔對比,寫出他此時此刻企盼赦還的心情。詩中今昔處境的強烈對比,自然有博取辛判官同情之心,也暗含有期待援引之意。由於李白此詩直露肺腑,對當年得意生活頗有炫耀之意,不無庸俗之態,所以歷來不少讀者認為它非李白所作,即使肯定其豪邁氣象,也顯得極為勉強。不過窮苦潦倒之時,落魄失意之後,人們都不免會對當年春風得意的生活充滿眷念,尤其在一個陷入困境、進人晚年依靠回憶來支撐自己的的詩人身上,這種眷念更會牢牢地佔據他的心靈。
前面八句描繪了詩人春風得意時的生活景象。開頭兩句寫詩人醉眠花柳,與當朝權貴們開懷暢飲。顯示出詩人當時的生活之奢華。後面四句則表現出詩人當時的心態。那時候,詩人風華正茂,豪氣干雲。手握金鞭,走馬章台,流連瓊筵,出入宮掖,睥睨權豪。花紅酒綠時縱情喝酒,歌舞聲中盡情享受。隨後兩句凸顯出皇帝對詩人的寵信,詩人能夠在宮殿中為皇帝呈獻文章,在酒席上流連忘返。表現出詩人在朝廷上的地位之高。
中間兩句是轉折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詩人原本以為這種同赴侯門、走馬章台、獻賦金宮、醉卧酒筵的得意生活會永遠持續下去,誰知好景不長,平地風雷,安史之亂爆發了。“函谷忽驚胡馬來”,即指安史叛軍攻陷潼關,佔領東西兩京。一個“忽”字表現出這次戰亂的出乎意料,忽然之間,平靜的生活就這樣被打亂了,詩人再也無法過以前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了。
最後四句是對詩人戰亂爆發后的生活的描述。敵人已經佔領函谷關了,許多昔日同僚因兵興之際,被朝廷越次擢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陽光下盛開。此句或為詩人對當朝統治者的譴責,詩人眼見國家罹難,生民塗炭,欲為國效力而不可得,故而生髮哀怨之情。最終詩人獨自遠謫夜郎,漂泊天涯。只能期待能夠等到朝廷大赦天下的時候,使詩人能夠有機會重新回歸朝廷,為國家盡一份力。最後兩句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希望辛判官能夠施以援手,使詩人能夠早日回歸的心情。
詩中使讀者看到了詩人凡俗的一面,對失去繁華與功名的痛苦。只是詩人凡俗的這一面並沒有主導詩人的精神生活。在更多的痛苦與不稱意中,詩人是將自己的精神放飛在大自然中,放飛在睥睨一切的狂放與飄逸中。
這首詩寫於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在這年春天,終因參加永王李磷幕府事而獲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此詩大概是詩人剛被流放時所作。辛判官,可能是李白供奉翰林時的朋友。或許這位辛判官在與詩人對飲時,反覆安慰詩人,於是詩人慷慨高歌,盡情向他傾訴鬱悒之情。
《李詩選注》:“此詩辭氣粗豪,直而不婉,雖為白之所作,亦是流離患難之餘,吐露不平之氣,率意狂吟以成章耳,”
《李詩通》:“詳其詩意.似斥宮掖。第非所宜言耳。”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