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教也
大學之教也
《大學之教也》是出自《禮記》的文章。
大學之教也(1)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2)。不學操縵(3),不能安弦(4);不學博依⑤,不能安《詩》;不學雜服(6),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8),息焉游焉(9)。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10)。《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11)。”其此之謂乎!
⑴本節選自《學記》。
⑵居學:在家休息時的學習。
(3)操縵(man):學習彈奏雜樂。
(4)安弦:懂得音樂。
(5)博依:各種比喻。
(6)雜服:各種服飾。
(7)興:重視。藝,指各種技藝。
(8)藏:收藏,存儲。引申為積累。
(9)游:閑暇。
(10)輔:指朋友。
(11)孫:同“遜”,謙虛。務,必須。來,到達。
大學教學,按照時序進行,必須有正式的課業,課後休息時也得有課外練習。不學習彈奏雜樂,就不能懂得音樂;不學習各種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詩經》;不學習各種服飾的用途,就不懂得禮儀;不重視學習各種技藝,就不能激發對學業的興趣。以君子對於學業,要心中念著,反覆研習,休息或閑暇時也念念不忘。如果能這樣,就能學懂課業並尊敬師長,樂於同朋友交往並信守正道,即使離開了師長和朋友,也不會違背他們的教誨。《尚書·說命》中說:“謙虛恭謹,孜孜不倦,修行就能成功。”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貴族學校培養的政府官員,都是文官,肯定不會騎馬打槍擊劍。除了正常課業教授的聖賢經典之外,業餘時間所學均為詩、書、琴、棋、畫一類,目的在增加個人修養,、陶冶內在情操。不過,這並不是為了個體的全面發展,而是為了做一個有別於“小人”的“君子”,做君子乃是為了統治小人、野人。
貴族學校的教育方法,顯然是孔夫子“學而時習之”這一思想的具體化。它要求學生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心裡都得牽掛著學業,不能有所怠慢和荒廢。這種執著的精神,也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現實主義實踐特色。精誠所至,金石可鏤。只要有恆心和毅力,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學習的確需要恆心和毅力。悟性和天賦雖然也重要,但僅僅憑它們,恐怕很難學好課業。最主要的還得靠勤奮和執著的毅力。古人所說的“勤能補拙”,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大學之教也》出自《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