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短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於孔子的《論語》,千古名句,代代相傳。

譯文:孔子說:"學到待人處世的道理並適時實踐練習,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

孔子


孔子
孔子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 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訂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貶而不直言,這種寫法稱為“春秋筆法”。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言論。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出處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拼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xué ér shí xí zhī,bú yì yuè hū?
翻譯:Learn and often review and practice,and is this not very happy?

譯文


對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字面上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見解: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的見解是:
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學語文教材的解釋是:
學習並時常複習,不是很快樂嗎?
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解釋是:
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⒋部分學者的解釋是:
學到了(知識或本領)以後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不也是令人愉悅的嗎?

原文註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后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⑵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他自己的學說
⑶時習:時常地去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將“時習”解釋為“時常地複習”。“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時,按時。
⑷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樂:音lè,古音luò。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⑻慍:(yùn)生氣,發怒。
⑼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⑽曰:說,說道。
⑾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
⑿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
⒀不:不是。
⒁乎:語助詞,相當於“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⒂自:從。
⒃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