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沙地
中國最大的沙地
科爾沁沙地地處西遼河平原,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疏林草原,由於氣候變化及過墾過牧,生態環境嚴重失衡,是中國最大的沙地,是京津冀風沙的主要源頭之一,沙地分佈區面積約為6.63萬平方公里,其中沙地面積3.51萬平方公里。
科爾沁沙地覆蓋內蒙古、吉林和遼寧的8個盟(市)、22個縣(旗)、187個鄉(鎮、蘇木),其中內蒙古境內分佈面積5.73萬平方公里,占沙地總面積的86.42%。內蒙古通遼市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沙地覆蓋了通遼市近1/3的土地面積。
科爾沁沙地治理工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特別是2000年以來治理規模不斷擴大,治理效果顯著。內蒙古境內累計有效治理面積約2475萬畝,森林面積從2010年的1890萬畝增加到2017年的1977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22%增加到2017年的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從2009年的42.7%恢復到2018年的50.7%。當前尚有流動和半固定沙地430萬畝急需治理,有810萬畝退化林分急需修復。
科爾沁沙地西部土地荒漠化發展趨勢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主體位於半乾旱區,平均降水量可達300—400mm。降水量多集中於7—9三個月,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0%—80%。
沙地東南部臨近半濕潤區,降水量相對更高。受蒙古冷高壓和太平洋暖低壓消長變化影響,當地冬春季以西北風和偏北風為主,夏季以東南風為主。
科爾沁沙地
流動風沙土是風沙土中分佈面積最廣的。生草風沙土主要分佈在科爾沁沙地的東部,翁牛持旗松樹山的沙地油松林生長在此之中。它們可固定沙丘、沙地和丘間低平地,成土時間較早,土層較厚是草原植被長期作用形成的。大青溝沙地水曲柳林生長在此種土壤中。栗鈣土型風沙土主要分佈在科爾沁沙地西部和西北部,有鈣積層和鹽酸反應,是沙地榆樹疏林分佈。
科爾沁沙地
西拉木倫河南部與教來河以西地區。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流沙面積增大,沙丘間灘地數量少,面積小植被覆蓋度較低,由光沙蒿、烏丹蒿等沙生半灌木群落及一年生的先鋒群落組成最基本的植被類型,灌叢和疏林都不發達,僅在老哈河以東有一些榆樹疏林分佈。沙地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20%,其中流動沙丘佔7%,半固定沙丘佔7%,固定沙丘佔6%。本小區生態環境脆弱,風沙危害較重。
今後發展方嚮應以牧為主,林牧結合;對固定沙丘和甸子地草場進行輪牧,嚴禁濫墾、濫牧;對水土條件較好的土地進行圍封,建立草庫倫、基本草牧場和穩定高產的糧料基地;對流動和半固定沙丘進行人工補播和飛播沙生植物,並栽植灌木和喬木;選擇適宜地段,營造以錦雞兒為主的灌木飼料林柳灌等經濟林和楊柳用材林;逐步形成喬、灌、草結合,帶、網、片配置,建立林牧經濟區,達到治理沙害、發展生產的目的。
老哈河與教來河的中上游地區,基質轉為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較嚴重。沙地面積不大,約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1%。因受東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氣候比較溫和濕潤。河谷灘地可作農業用地;陡坡應種草植樹。科爾沁沙地北部,即大興安嶺東南側山前的低丘漫崗及西拉木倫河、查干木倫河、烏爾吉木倫河、呼虎爾河、霍林河等洪積平原上的沙地治理,應從這裡的自然條件出發。該區地帶性土壤為暗栗鈣土,草原植被為優勢群系,灌叢化草原為常見群落,大都已開墾為農田,沙丘多集中於河流中下游一帶,沙地面積267萬公頃,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3%,其中流動沙丘佔5.5%,半固定沙丘佔20%,固定沙丘佔27.5%。從治理角度,此區可分東、西兩個小區。在西半部,即西拉木倫河與新開河西北部沙地,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42%,其中流沙佔5%,半固定沙丘佔15%,固定沙丘佔22%。這裡的天然草原是良好牧場。今後應加強基本農田和草原建設,對不合理的耕地,應退耕還林還牧;對退化的沙化草場,採用圍封和人工種植優良牧草,逐漸恢復草場生產力;對現有森林資源應加強保護和撫育,同時要建立農田、牧場防護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因地制宜營造薪炭林和灌木飼料林,逐步擴大森林覆蓋率,發揮其綜合效益。
在東半部,即新開河與西遼河之間的沖積平原,由於歷史上河水頻頻改道,形成了沖積沙堆與河流故道的低濕地交錯分佈的景觀特色。沙地鑲嵌其上,占科爾沙沙地總面積的11%。這裡沙地面積少,流沙比例小,水土條件優越,是重要的農業區,如今農田防護林已成林網。今後在搞好商品糧基地建設的同時,應擴大林牧比重;對現有草甸可建立基本草牧場或糧料基地,促進豬、羊、肉牛的飼養;在搞好防護林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樹種營造多種林種;促使農林牧結合、協調發展,可建設成為嶺東沙地的高效經濟區。
從上述科爾沁沙地變遷史和成因中,我們得到的啟悟是多方面的。第一,對沙區經濟建設要有生態意識,我們生存的環境和條件並不優越,在開發時,必須克服隨意性,在那裡搞經濟建設必須以生態建設為主線,要搞無污染的工業,搞生態農業和生態林業。第二,要搞沙產業,沙地的自然環境不同於其他地區,要搞成套的、有特色的沙產業,以發揮沙地的優勢。第三,對沙區的開發建設要有辯證觀。科爾沁沙地的土地資源豐富而多樣,大部分地區地下水位高、儲量大,便於開發利用,且光熱充足,雨熱同季,生長期長,具有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如何開發利用這裡的土地資源,使它變成經濟優勢,則需要有新思路新觀念,即必須牢固對立辨證的開發觀,保護好原有的生態系統,在保護好原生植物基礎上做一些合理的開發。在沙區內開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開發林區的生態旅遊。開發得當,沙區不僅是一個巨大的財富來源,而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不注重保護,不考慮生態平衡,盲目地掠奪性的開發利用,沙地資源不僅不能成為優勢,而且完全是劣勢了。第四,樹立新的發展觀。由“掠奪性開發”轉向“可持續性開發”。長期以來,對沙地資源開發利用基本實行竭澤而漁的掠奪式開發,對沙地資源和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實施沙地開發與治理,必須注意以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為重要前提,既要考慮到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不能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要對沙地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牧,封沙育草,發展喬灌草藥相配合、農牧林副經相協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經濟。第五,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經濟、綠色產業。科爾沁沙地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植被景觀比較多樣、污染較輕的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合理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在綜合發展農林牧各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草產業、沙產業、旅遊產業、畜產品加工業和建材業。
科爾沁沙地的綠化
遠在人類出現以前,我們這個星球已是歷經滄桑。地質史上以億萬年計的長期變化姑且不論,就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中。特別重要的是,從“全新世”開始以來的地質史上,這是最後一段時期的變化,因為現代的自然環境,包括現代的地形和水文網的基本形態以及動植物的分佈,正是在這段時期中才逐漸形成的。
科爾沁沙地
不過,人類在其進行的早期階段,影響自然界的能力,還是微不足道的。就是到了後期——例如到了大約近兩萬年以前,生活在北京附近周口店的“山頂洞人”,雖然已經能夠製造出比較精緻的石器和骨器,從事有意識的勞動,可是他們依然是純粹依賴於自然界而生存,從自然界取得現成的維持生命的物質,還極少創造出自己所必需而在自然界中所沒有的東西。直到他們懂得了不僅是馴化動物而且更重要的是馴化植物之後,人類才真正在自然界中開始打下了自己明顯的烙印,這就是原始農業的出現。
待客語言
科爾沁沙地
食品款待
如果尊貴的客人在蒙古包里就餐過夜,或住上幾天,主人將用"手扒肉"等食品款待你,席間還用哈達托著酒壺,用盤子托著酒壺,用盤子托著酒盅向你敬酒,這是表示特別的歡迎和尊敬。為了氣氛歡樂和助興,男主人或女主人手捧金杯唱起敬酒歌勸酒,使你喝好喝足,盡情暢歡!
普通禮節
科爾沁沙地
習俗禁忌
在蒙古族的習俗中,過去有很多禁忌。比如:騎馬列坐車接近蒙古包時要輕騎慢行,進包時要把馬鞭放在門外;入包后坐在右邊;離包時走原路,待送行的主人回去再上車或上馬。在蒙古包內,主人獻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睡坐時腳不能伸向西北方。平素不宜用煙袋或手指指人頭,不能在火盆上烤腳。還有包里若有病人,便在門外右側縛一條繩子,一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者就不應入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