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水月宮的結果 展開
- 廣州市天河區廟宇
- 肇慶
- 仙劍奇俠傳地名/門派
水月宮
廣州市天河區廟宇
水月宮位於歷史番禺縣鹿步司棠下鄉中心,古時棠下水月宮前面有一株高大甘棠樹,前面為池塘,後面叫三角市,北上火羅嶺又名火爐山,南下粵江又名珠江,是當時較為興盛風水結構完美的寶地。現前面為棠下東村居民委員會所在地,該宮位於現稱天河區棠下街豐樂新廟前街13號,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由番禺縣鹿步司棠下鄉人簡稱“棠人”古史記:棠人不是尋常部族,棠人先祖祭祀之神,護佑之神便是水月宮廟堂,甘棠樹便是棠人靈魂樹,他們賴以生存在珠江母親河周圍,棠人以農業耕種為主,棠人窮都是在粗衣簡食中磨出來,他們在紀念甘棠樹下的經歷形成,便在棠人長期勤勞世代相傳的傳統已經深入他們的骨髓。水月宮重建於清乾隆戊辰年(1748年),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皆因其靈氣而著名,從而保留至今。為古代志書志所記載的是棠下村水月宮,又稱棠人廟堂、觀音廟、眾村廟,是一座歷史悠久清代典型的小廟宇。宮坐北向南,門匾刻“水月宮”三個大字,門聯為石刻“蓮性聞香皆寶筏 楊枝垂蔭即甘棠”。宮內二進大廳,中有天井。總長30米,寬25米。該宮在清《番禺縣誌》、《番禺縣續志》均有關於水月宮的記載。是當時較為興盛的觀音廟之一,也是天河區棠下棠西村、棠下棠東村,開村起源地,在天河區舊社會被人們稱為‘十八鄉總舵’。
鹿步司棠下鄉南宋初年開村,“棠下”這個名古已有之(亦稱棠溪)。“棠下”的得名,取自“甘棠樹下”之意,其源自一美麗的傳說《棠下開村的故事》。而“棠溪”的得名,則是源於它有三條小河叫棠下涌、棠下新涌、棠下東南涌(古時“涌”、“溪”都是小河的意思),這是棠人賴以生存的珠江母親河。目前廣州東部面積最大的棠下街道,這片土地飽受古典鄉村的浸潤滋養,散發著勤勞世代相傳的理性光芒,這裡曾經是廣州農業生產運動發祥地,以農業和生產量聞名於世,也曾經是以水月宮靈氣協助國軍平定軍閥叛亂的策源地,以驚人的士氣發起衝鋒,一舉擊潰敵軍。捍衛了民國時期政權,也成就了自己在舊社會時期著名的五虎村,而這一切都源於這個地方強大的集體力量,在近六十多年來,棠下美麗與曲折歷程中這片一再讓世人驚嘆的土地上,曾經上演了怎樣的各階段歷史劇。
棠下豐樂大社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古代的棠下隸屬番禺縣鹿步司車陂堡,1952年棠下脫離車陂堡,獨立設鄉。1953年6月廣州市設立黃埔區,由番禺縣劃歸黃埔區管轄,棠下鄉被划入黃埔區,成為廣州市的一部分,1953年9月土改棠下鄉被一分為二,被拆分為棠西鄉、棠東鄉。
1957年棠西鄉恢復原名棠下,棠東鄉啟用棠東,1958年4月30日毛澤東主席來到廣州棠下,成為棠下歷史上最令人矚目的一筆。1973年8月成立東圃人民公社,棠下、棠東隨東圃公社劃歸郊區管轄。1984年2月廣州郊區撤銷全區15個公社,東圃公社改稱東圃鎮。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批准廣州市設立天河區為市轄區一級政權機構,棠下由廣州郊區劃歸天河區管轄。棠下脫離東圃鎮,1997年12月獲廣州市文明單位稱號棠下街成立,棠下划入棠下街,2002年9月3日東圃鎮撤銷解散,棠東劃歸棠下街,水月宮的觀音菩薩又一次顯靈見證了棠下命運,被拆分半個世紀的棠下再次統一,棠下、東、西村範圍再次統一了,憑藉的不再是鐵與血,而與六十多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發展的環境中,棠下人興建工業區,建大量標準廠房、倉庫,搞生產隊分紅股份製造福村民,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分分離離合合的棠下,它也找到了通過振興搞經濟聯社發展來壯大自己的富強之路。完整的棠下在哪裡,也許近半個世紀執著的尋找,已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成為棠下人的集體記憶,也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甘棠樹
水月宮典型的清代廟宇建築風格
水月宮坐北朝南,兩進三間一天井,佔地面積約360平方米。兩進大廳的屋頂都是硬山頂,正屋脊為龍船脊,脊身有一些彩色灰塑,屋檐有文字瓦當,檐下有彩色雕花檐檔,是典型的清代廟宇建築風格。
水月宮大門門額有石刻牌匾,刻有陰文“水月宮”,筆畫飄逸流暢,傳說是清末有“嶺南第一才子”之稱的宋湘(1757~1826年)所題。
水月宮大門
水月宮陪伴世代村民走過風風雨雨,在村民心中有極高地位。雖因歲月的風雨而遭受損壞,但也總是被小心維護,多次重修。水月宮歷史中有記載的重修記錄包括:
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
清乾隆戊辰年(1748年)重建;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
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
1993年初重修,填高地台;
2004-2005年再次重修,翻新牆面、重砌牆體,部分使用了新材料。
至今廟內還保留有兩方相關石碑,一方是乾隆四十五年的《義會買受香油田碑》,另一方是咸豐元年的《重修水月宮廟碑記》。
普蔭堂
間姐今年62歲,是棠東星光老人之家的管理人,棠東曲藝社的骨幹成員。由於間姐是土生土長的棠下東村豐樂大社八社人,並從小就在水月宮附近長大,從2003年開始她便與跟村裡其他幾位老人接手管理水月宮的大小事務,負責重修、開放、維護、講解、籌辦觀音誕等事宜。
間姐告訴採訪小組,“普蔭堂”這塊牌匾見證了水月宮曾經作為“十八鄉總舵”的光輝歷史。
原來過去棠下棠西和棠東、車陂等等都是農村,以務農為主,各村各鄉之間相互團結但也經常發生摩擦。特別是解放前各村時常因為爭水源的問題而發生糾紛,甚至械鬥。各村之間有矛盾或者有重大事情時,都是聚集在水月宮這裡眾商眾議,爭取事情的妥善解決。
“當時車陂、黃村、珠村、新塘、漁沙坦、沐陂等等十八鄉,都是來著里商量、議事。慢慢的,水月宮也被人們稱為‘十八鄉總舵’,並且有了‘普蔭堂’這塊牌匾。“2004-2005年重修之前,牌匾因為歷史原因其實已經遺失,是重修的時候有老人說起這段歷史,提議再做一塊‘普蔭堂’的牌匾掛上去。”
“普蔭堂”的牌匾重新掛上去以後,來這裡的很多老人家看到都特別高興。這麼多老人在情感上認同這塊牌匾,也說明了“十八鄉總舵”這段歷史應該確有其事。
其實“普蔭堂”牌匾的由來與水月宮的另一名稱“眾村廟”也息息相關。重修以後,棠下西村、棠下東村,村民要求把原來在其他古廟宇的神像也請到這裡來,現在這裡有六座神像,所以在村民心中,這裡是真正的普蔭堂、眾村廟。
水月宮
故事一。古代志書記載和舉人題聯。
村民在水月宮求神靈庇佑
其大意是:觀音廟(水月宮)清乾隆初年由棠下鄉人所建,當時棠下鄉包括棠下西村和棠下東村。李名奇是棠下鄉舉人,曾在廟內柱上題有對聯:“乾隆,廟建戊辰,越廿五載重光,奇之生,同此歲、月、日、時,周甲始登科,承先祖經營,勞堪稱慰;嘉慶訟成壬戌,歷卅六載而再犯,樹之大患在庚、申、坤、未,旁門能消煞,荷靈神點庇,澤普無疆。”其意為:水月宮在乾隆戊辰年間建成,經過25年再重修,李名奇是在建廟的那年那月那時出生的,60歲才中舉人,這座廟和各項事業靠先輩經營而得,感覺滿意安慰;而在嘉慶壬戌年間,曾經和龍眼洞人因水利而打過官司。門口的大榕樹每當庚、申、坤、未之年會有事故發生。而在增開過旁門之後,得到神靈的庇護,棠下鄉便安然無恙。李名奇將自己的身世與水月宮的靈異連在一起。
縣誌記載,每年棠下鄉人將收租得來的東西先供奉觀音,然後才分發給各戶。耕丁。如佃農欠租不交,佃主就將他的牲口牽入廟內,牲口就不能再生育。所以,欠租者不怕佃主而怕觀音的顯靈。這段記載,顯然有迷信色彩,但是否牲口因被牽入廟,受到驚嚇或巧合等原因導致不能生育也有可能。在當時一些現象不能做出合理解釋時,人們往往用神鬼顯靈來補充。
水月宮協助國軍平定軍閥叛亂
民國時期天河地區深得民心的平叛戰鬥光輝事迹,強權可以逞能於一時,但時機一到鄉民百姓則群起而攻之,旋即土崩瓦解。史論“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此再次得到印證。
民國13年(1924年)9月,孫中山在韶關誓師北伐。11月,孫中山離穗北上,次年3月病逝於北京。廣州局勢十分複雜。
民國14年(1925年)6月,駐粵滇軍將領楊希閔,桂軍將領劉震寰發動叛亂,控制廣州珠江北岸。大元帥府遷往河南(今海珠區)士敏土廠辦公,下令罷免滇軍將領楊希閔,桂軍將領劉震寰的職務,並命令在韶關的粵軍回師平叛。
滇桂軍駐紮在東圃地區、瘦狗嶺和廣九沿線一帶。他們軍帽上有著一條紅色的辮帶,因此當地老百姓多叫他們為“紅頭軍”。該軍紀律鬆弛,叛亂後設防至員村、石牌、沙河附近時違紀更嚴重,經常強買強賣,找大床當鋪板。他們性好食辛辣味,路過菜地,剛出土的姜苗也被拔光,造成軍民關係非常緊張。當地流傳著“紅頭軍,瞓(睡)大床,搵(找)姑娘,食子姜”的順口溜。
為討平滇桂軍叛亂,廣州國民革命政府命令東征軍回師廣州,並派人到棠下村聯絡,要求村民協助平叛。
因信賴水月宮觀音菩薩有靈,村中父老在水月宮商討,經研究決定在廟裡組織臨時救護站,同時派出村民隨部隊支援。村民按福善社、豐樂社與上社、東北社、東南社共4段,每段派25人,共100人左右,任務是做嚮導、運送彈藥、後勤煮粥送飯、組織擔架運送傷病員等。初期國軍還計劃給支援人員發放槍支,後來因從黃埔軍校發運的槍支彈藥未及時運到,村僅有幾支毛瑟單響步槍又留作治安聯防之用,最後決定這些人員準備一些鐵罐,到時在罐中放鞭炮,佯裝機槍聲,以補火力不足。
軍民出發前夕到觀音廟內燒香以求神靈庇佑。在陣地戰鬥中,雙方對峙,關鍵時候,有點痴獃的村民潘有順突然站起來,大呼:“冇有怕(不要怕)!,沖啊!”結果潘有順被敵人子彈打中,負傷,但他仍然大呼大叫,發狂似的向敵軍陣地衝去。敵軍頓時一片慌亂,軍民於是士氣大振,一齊高呼“冇有怕!”發起衝鋒,一舉擊潰敵軍。戰後評功時認為潘有順雖違反紀律,但勇敢不怕死,振奮了士氣,應當受到表揚。後來人們都叫他傻司令。但人們相信,這是觀音菩薩顯靈。
討平叛軍后,廣州國民革命政府派人到棠下鄉感謝鄉民的支持。國民革命軍何彤旅長等幾十人從城裡乘搭廣九車到車陂站,下車后浩浩蕩蕩,邁著整齊步伐,打著戰鼓,奏樂進村,棠下村鄉紳父老和村民也列隊在水月宮前夾道歡迎,並在廟內設宴招待。為表彰平叛相助,密切軍民關係,何彤旅長還送來燒豬一隻,供奉神靈後分派各人。軍民再三燒香叩拜,酬謝神恩。水月宮又稱觀音廟。據佛家經典所載,觀音有33形態之說,其中民間流傳較為廣泛的是觀音看水月的形態,因此觀音又稱水月觀音。觀音以救苦救難著稱,是民間尤其是婦女最崇拜的菩薩。
水月宮位於棠下街豐樂新廟前街13號。此廟屬番禺鹿步司棠下鄉兩街棠西榮、棠東華各自然村共有,俗稱眾村廟。始建於南宋,修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993年初,重修時填高地台。2004~2005年再次重建,大部分使用新材料。該建築坐北朝南,兩進三間一天井,通闊25米,通深30米,佔地面積750平方米。前臨街口,為兩段街(棠東華與棠西榮)交界處,左右均為6層樓房。
水月宮(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