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棐
何棐
何棐(1464-1541),字輔之,因其書齋名為“篤齋”,故人們常稱他為篤齋先生,篤齋就成了他的號。
弘治壬戌年(公元1502年),也就是他中舉的第二年,何棐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中獲得第十名,殿試為三甲九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原議留京任兵科給練,因有人從中梗阻,改派為福建浦城縣令。何棐到任后,以自己的廉潔建立威信,以自己的機敏稽查弊端,並時常深入民間,問民之疾苦,查辦了少數首惡分子,那些偷掘銀礦的人失去依附,便不再囂張了。
在此期間,何棐還為老百姓辦了幾件實事。一、仿照古制,建立社倉。二、訂立鄉規民約,以正風習。三、崇儒重教,興辦學校。何棐的這些舉措,使他的名聲大振,上司表彰了他的賢能。丁卯年(公元1507年)經考績,何棐奉調進京,任陝西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俗稱巡按,“代天子巡狩”,官雖不高,出外巡查時權力卻很大。黃橋人認為何棐做了京官,官兒大得很,所以至今一直稱他為何御史,把他的家稱做御史府,御史府至今保存完好,現存房屋近百間。其實,監察御史與知縣為同一品級,為正七品,但這是他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一步。
己已年(公元1509年),皇上贈何棐父承德郎,許氏、陳氏封太安人,其妻趙氏封孺人。
辛未年(公元1511年),鄢本恕、蘭廷瑞殺害方面大臣,僭號稱王。自關以東,大河之南,東至荊湖(湖北、湖南),西抵巴蜀,行旅不通。皇上命刑部尚書洪鍾為元帥,統兵討伐。洪鍾舉何棐改任軍中紀功(督軍)。何棐到任后,秉公辦事,大凡權貴顯要所託所請,一概不加理會。癸酉年(公元1513年),蘭、鄢等逃至四川。何棐任期已滿,皇上賜何棐白金、綾絲、以示嘉獎,並於黃橋何棐宅第的巷口敕建四牌坊。萬曆二十五年曾重修,現存《重修太僕公四牌坊記》。
西徵結束后,何棐升任廣西按察司副使。尚未到任,重議軍功,又提升為南京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少卿是何棐一生中的最高職務。
嘉靖丁亥年(公元1529年),何棐患腹疾,乞休,奉旨歸於故里。
回黃橋后,何棐每日與賓朋飲酒詠詩以自娛,把世事看得十分淡漠。在賦閑的十多年,其一切言行遵守禮度,地方上的人都十分尊重他。
何棐喜吟詩,能一吟百首。著有詩集《篤齋遺稿》一部,凡150餘首,多為仕途所作,亦有少量家居詩。他主修的《九江郡志》,被收藏於清藏書家徐乾學“傳是樓”,且為其中佼佼者。嘉靖五年,何棐還應安徽新安方氏之請主修了一部《方氏族譜》,並為之作序。不少日本學者對這部家譜寫了研究文章,給予很高評價。
何棐卒於嘉靖辛丑年(公元1541年)六月十三,葬於黃橋東郊何氏新塋,並建有太僕公祠。
何棐的父親何岱,以揚州府儒學生出身貢入國子監,後任京師中城兵馬指揮之職。何岱生三子,何棐是長子,生於天順甲申年(公元1464年)三月初四日,自幼聰明好學,十七歲時考中秀才,在縣學讀書時就很有文名。不久,其父病故,何棐悲痛欲絕,赴京迎喪歸葬。此後,他既要奉養繼母陳氏,又要撫養幼弟栗、樽,很是艱難。
其時,何氏家族中何棐的從兄弟有20多人(他排行十七),大多“彬彬讀書,攻文辭,為儒者”,家業“稍稍損於故時”。何棐因父親在世時為官清廉,毫無蓄積,又客死在外,家境更不景氣。何棐深知生活之艱辛,愈益率諸兄弟發憤讀書,切磋學問。弘治辛酉年(公元1501年),何棐赴南京參加應天府鄉試,得中舉人。他的從弟何棠(大伯父岷之長子)與他同榜。三年後,他的侄兒何珊又相繼中舉。自此何氏遂為宦族,家業又得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