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
國家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
國家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依託於東北師範大學,於2002年經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批准建設。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有:濕地生態和管理研究,景觀生態設計與植被恢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研究,生態系統變化過程模擬與監測。
國家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職科研人員39人,其中教授13人(9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15人,講師和工程師7人,其它工作人員4人。實驗室現有濕地科學、自然地理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4個博士授予權學科點。現任實驗室主任盛連喜教授。
實驗室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松嫩平原洪水資源利用與濕地生態環境管理的研究”等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熱脅迫環境下魚類HSPs的作用機理和生態效應研究”等5項;教育部重點項目“泥炭沼澤大氣-植物-泥炭界面有機碳通量與轉化過程研究”等4項,吉林省科技發展重大項目:“吉林省濕地保護技術研究”等3項。全球環境基金項目3項,以及一些應用開發項目,經費總數約100萬元。近年來,實驗室研究成果顯著,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出版了《中國濕地植被》、《生態工程學》、《吉林植被》、《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規範》、《環境科學導論》等專著和教材9部,發表論文40餘篇。
實驗室以教育部高校濕地研究中心為紐帶,與國內外多所大學開展合作交流。此外,還與國際濕地科學家協會、國際泥炭學會、國際鶴類基金會、GEF(全球環境基金會)、WWF(世界自然基金會)、IMCG(國際沼澤保護組織)等建立密切的聯繫。
生態系統變化模擬與監測方向
莫莫格自然保護區衛星影像
目前的主要研究內容:
●東北地區濕地與植被動態監測技術體系標準化研究。
●濕地和植被資料庫建設。
●森林植被全球變化響應研究。
植物修復技術研究方向
被污染的植物
目前的主要研究內容:
● 典型退化草地的修復。
● 污染水體的植物修復的增強技術研究。
● 受損濕地生態恢復工程技術研究
● 污染河流的近岸修復技術
景觀生態設計與植被恢復技術方向
根據生態系統的自組織結構進行景觀生態設計。從景觀尺度上完善生態工程技術,實現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最佳
初始河岸生態系統
目前的主要研究內容::
● 吉林省西部生態脆弱區生態區劃。
● 吉林省濕地功能區劃
● 長白山區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及生態健康評價。
中心實驗室
辦公地點位於東北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總面積為 4000平方米,辦公條件優越,已經實現辦公現代化。其中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已經建成了面向全校的區域網路,添置了完整的圖形 / 圖象輸入、處理與輸出設備,具備了完成相關內容研究所需要的設備和軟體要求。
地表過程模擬實驗室
通過室內塑造的實體模型的運行,觀測和模擬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生態過程,將自然界中多要素影響下的自然過程簡單化和模式化,揭示濕地內部和其相關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規律,為濕地保護和創建、植被恢復工程提供基礎參數。主要實驗內容包括濕地養分遷移和轉化過程、污染物滯留、降解和清除的生物化學機制;濕地生態系統的溫室氣體貢獻與全球變化。濕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植被恢復的基質結構。
環境演化與古生態實驗室
利用濕地沉積物——泥炭和腐泥,提取環境演化信息,包括孢粉分析、植物化石鑒定、生物標誌物、有孔蟲、重金屬元素等,用C14測年確定沉積物年齡,通過生物地層信息綜合,以高解析度反映第四紀以來相關區域氣候和環境演化過程,分析氣候和植被變化的驅動機制,為未來全球變化預測提供歷史參照。東北區第四紀環境演變;同位素年代學;濕地古植被與古生態學;泥炭和腐泥的有機地球化學。濕地資源綜合利用實驗功能:濕地資源開發可行性研究;食品安全為目標的育苗基質生產工藝等,泥炭腐植酸工業利用產品的研發。
植物修復技術實驗室
以生物化學理論指導,針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受污染構件,如水體、土壤與空氣等,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體系清除污染物。人工模擬不同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對不同污染物的凈化功能,篩選理想的凈化植物種。主要包括利用植物固定或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利用植物凈化水體和空氣、利用植物清除放射性核素和利用植物及其根際微生物共存體系凈化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等方面。用於清除油污、農藥殘留物和剩餘養分的濕地污水處理技術;沙化、鹼化土地的植物修復技術;土壤嚴重侵蝕區的植被恢復等。
常規分析實驗室
以土壤、植物、水和濕地沉積物作為主要測試分析對象,主要進行常規的理化分析,包括土壤含水量、容重、養分和微量元素含量、有機質、腐殖質及其衍生物等;水質分析;植物的有機化學組成、養分吸收、化學污染物吸收和釋放規律等。濕地沉積物粒度分析、有機地球化學組成、沉積物年代測試等。恢復濕地的污染物清除機制、植物修復的生物化學、濕地和植被演化過程等。
野外試驗站
主要職能
研究水土流失、人類干擾對濕地生態結構的影響,研究泥炭沼澤濕地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變化。追溯濕地生態系統 的形成和演化規律。實施退化濕地的生態修復技術。
主要工作:水土流失和坡面過程觀測;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變化監測;山地次生林演替過程長期觀測;植被恢復工程效益監測;濕地和森林恢復實驗。
在實驗站完成的課題
1. 非金屬礦產開採廢棄地的修復技術;
2. 吉林省濕地功能區劃及主要濕地保護恢復的研究;
3. 濕地水環境與水動力過程研究;
4. 泥炭沼澤大氣-植物--泥炭界面系統中有機碳通量與轉化研究;
5. 近13Ka來陸氣系統的物質能量交換與全球變化;
6. 泥炭紀錄的全新世東亞季風突然變化事件及其對全球變化響應。
人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