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儺堂戲
德江縣古老而原始的祭神戲劇
儺堂戲是表現驅疫、避邪、祈福、納吉的舞蹈,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祭神戲劇。儺堂戲節奏明快、曲調流暢,內容豐富、結構緊湊、用當地土語唱出,樸實自然,通俗易懂,曲調優美流暢,深受民眾喜愛。儺堂戲最為鮮明的特色是沒有文戲伴奏,只有武戲配音。鳳凰最原始古老的劇種。德江縣地處貴州東北部,古為南蠻之地,戰國時代屬巴、楚,元代以後設水特姜長官司、水德江長官司,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縣,屬思南府附郭。
清光緒八年(1882),安化縣治所遷移於大堡,即今德江縣城。民國二年(1913),安化縣改名為德江縣。德江自古為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使德江儺堂戲不僅源遠流長,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
德江儺堂戲
儺堂戲情調古老,聲近土俗,音樂粗獷,多清唱伴和它。演員仍戴各色面具,保留了濃郁的宗教色彩,面具多者36面,少者有5面,木質雕縷,神態各異。大本戲除《孟姜女》外,還有《龍王女》 、 《龐氏女》 (湘西、湘北),合稱“三女戲”,另有 《桃源洞》 (湘南)等。聲腔多來自巫師腔和各地的民間歌曲,除辰河流域有嗩吶幫腔外,一般是“一啟眾和,鑼鼓幫腔”。
儺堂戲還有一種獨特的表演叫“傲拜”,其中有一段互相說理的對唱,唱詞由演員即興創作,要求落句對韻,內容銜接並有變化。這就形成兩個演員賽嗓子、賽表演,賽口頭文學素養的競藝場面。如果碰上相當的對手,一連可“傲”上幾個小時,形式生動活潑。
德江儺堂戲又稱儺戲和儺壇戲,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它源於古時的儺儀,是古儺的一種。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儺戲是儺堂戲的主體部份,有正戲和插戲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戲16支。除儺戲之外,一般還要進行儺技(土家人稱絕活)表演,項目由主家與壇班約定。在舉行儺事活動前,土家族老師都要精心布置一個儺壇(儺堂),所以儺堂戲又稱儺壇戲。儺壇布置精緻,集編扎、剪紙、染印、繪畫、書法、建築等藝術為一體。
德江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
“儺堂戲”是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著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迹。它融巫術、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成為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據說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經過不斷充實、擴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儺儀、儺戲、儺舞、儺技為主要形式的儺文化,至今仍然活躍在黔東北的村村寨寨。在德江縣,現在就還有130多“壇”儺堂戲在民間活動,每壇有一位“掌壇師”(當地稱“土老師”),演出時少則三五人,多則十來人。儺戲演出與儺壇祭祀交織在一起,分為祭祀、開洞、閉壇三個部分。每當從事此項活動的“土老師”頭戴面具,身穿“法衣”,在莊嚴肅穆、香煙繚繞的“神案”前,在鼓、鑼、絲弦、嗩吶的伴奏聲中“開壇”,或跳神唱戲,或占卜問卦,或為祈願人家通報神祇意旨、禍福吉凶時,特別是當牛角和司刀這兩件特殊“樂器”發出森嚴悲壯之聲時,總會勾起一些潛藏於人們心靈深處的“萬物有靈”的原初情愫。土家族的先民相信,在他們的周圍還存在著一個鬼神的世界,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著人世的一切,只有頂禮膜拜、祈禱,用巫術、符咒、舞蹈等儀式,才有可能影響它們,避疫逐鬼,驅邪化凶,降福呈祥。在土家族人看來,任何神靈,即使是凶神,只要自己誠心實意地去“許願”、“還願”、 “酬敬”,也能夠使它回心轉意、與人為善。這裡蘊含著土家族人寬厚、善良的民族本性。
在德江的“土家族儺堂戲”中,還有一些非常獨特的“絕活”,十分高難驚險,如“踩刀祭”、“溜鏵口”、“翻叉耍”等表演,無疑是繼承了古代巫術用符咒威力進行表演的傳統。觀看這類表演時,觀眾都是屏住呼吸,提心弔膽,嘆為觀止。比如“踩刀祭”,踩“地刀”時,是把一排鋒利的大鋼刀刀刃朝上置於地面;踩“天刀”時,則把若干大鋼刀刀口朝上置於木柱之上排列為樓梯狀。祭祀開始時,“土老師”身穿法衣,赤腳,一邊畫符念咒,一邊從容不迫地走上刀刃,如履平地。“溜鏵口”則是把若干鐵鏵口(有時用磚頭)全部用火燒紅,排列在地上,由“土老師”光著腳板逐一走過。“翻叉耍”則更為驚心動魄,“土老師”為了降伏惡鬼,要用鋼叉向另一個扮演惡鬼的“土老師”的咽喉或胸膛用力投擲過去,而對方則要用單手準確地接住飛來的鋼叉。
德江儺堂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德江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德江儺堂戲”保護單位資格。
德江儺堂戲
儺堂戲雖為鑼鼓伴奏,沒有管弦樂,但節奏明快,曲調流暢,劇情幽默風趣,還富有古老而濃郁的神秘色彩。它都是用地方語言唱出來的,通俗易懂,最受當地民眾喜愛。人們稱讚它有"土、俗、純、細"四大色。"土"與"俗"即再現當地古風古俗,技巧通俗簡單,有一種古老而原始的毫無掩飾地自然美;"純"與"細"即表演細膩,人情人理,反映民眾生活、勞作,純樸逼真。它的曲調唱腔發展至今約有二三百種,豐富多彩,皆隨內容而變化。
目前最主要和最流行的有月你的"十二大腔",又稱"十二大調"。十二大腔又有"儺堂腔"和"高台腔"之分。"灘堂腔"包括"開山調"、"先鋒調"、"師娘調"、"搬算匠調"和"童兒調"等五大調,皆是具有濃厚的酬神色彩的古老原始唱腔。高台腔也叫"五竿調",它包括"姜郎調"、"姜女調"、"龐氏詞,白望調,、"表堂調"、"卷子調"和"安安調。七個大調,表達人間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死歌哭,唱到悲哀處催人淚下,演到歡喜時令人鼓掌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