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超聲檢查

胃超聲檢查

胃超聲檢查的最大優勢是聲束能穿透胃壁,從而可以顯示胃壁層次結構。它作為一種非創傷性診斷方法,可以給臨床提供胃壁癌腫的部位、大小和形態,有時能估計病變侵犯胃壁的程度。也可發現早期胃癌,特別是能了解胃周器官的轉移情況,彌補胃鏡和X線檢查的不足,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依據,這是超聲對胃徠癌檢查的獨到之處。目前,經腹超聲檢查對胃癌的檢出率較低,對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僅為15%,故不做為胃癌的篩選手段。隨著超聲內鏡的臨床應用,使胃超聲的臨床價值進一步提高。

檢查正常值


(1)空腹時正常胃聲像圖:空腹胃的聲像圖隨其瀦留液多少、收縮狀態及斷面部位的不同而各異,可表現為“月牙形”、“馬鞍形”及橢圓形,其中心部強回聲為腔內氣體、粘液及內容物的混合回聲,若胃內有大量氣體時、後方常伴有聲影,中心強回聲與周圍強回聲間的低回聲帶是正常胃壁回聲。
(2)飲水后正常胃聲像圖:飲水后胃腔充盈呈無回聲區,內有散在微小氣泡及粘液形成的強回聲點,易浮動。胃腔周圍可顯示正常胃壁結構。正常胃壁結構的顯示受探頭聲束與胃壁的垂直程度、胃腔充盈程度及局部聲束聚焦程度影響。比較之下胃竇部胃體後壁易於顯示,而胃底部及胃體前壁層次顯示困難。
(3)服有回聲充盈劑后的正常胃聲像圖:飲用胃充盈劑時,超聲圖像清楚地顯示食管下段及賁門部的充盈劑的通過及滯留情況。胃底、胄體、胃竇都顯示清楚,並可清晰的顯示胃壁,在高解析度探頭下顯示為三強兩弱的五層結構回聲,從內膜開始,第一條強回聲和第二條弱回聲線表示自粘膜界和粘膜肌層。第三條強回聲線表示粘膜下層,第四條弱回聲線代表胃固有肌層,第五條強回聲線則表示漿膜層及其周圍界面回聲(圖77)。胃壁內外兩條強回聲線間距離代表胃壁厚度,正常人胃壁厚度範圍為2-5mm(平均值大多在4.0-5.0mm之間),胃幽門肌處壁厚不超過6.0mm。
(4)胃壁蠕動波:正常人的聲像圖上約可見1-3個蠕動波,其波形有節律性、對稱性、無突然中斷現象。

臨床意義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有胃潰瘍胃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發病部位以胃小彎近幽門側及十二指腸球部最多見。潰瘍病的基本病理是粘膜層出現局限性凹陷,凹陷深度超過粘膜肌層;潰瘍周圍的粘膜經常伴有水腫、充血或增生等炎症變化。
(1)空腹超聲檢查可以發現潰瘍部位有局限性輕度管壁增厚,呈低回聲狀。急性較大潰瘍則出現局限性胃壁粘膜層缺損。
(2)胃充盈狀態下,典型的胃潰瘍周圍出現粘膜層及粘膜下層的局限性增厚,中央有較平滑的潰瘍凹陷,呈小“火山口”樣徵象。
(3)小而較淺的潰瘍僅以局限性增厚為唯一表現。
(4)幽門管潰瘍以水腫充血的局限性增厚為主要特點,經常伴有胃排空延遲;急性期時,常出現幽門痙攣和胃瀦留,幽門管腔狹窄,液體難以通過。
(5)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超聲表現為:局限性管壁增厚,球部變形,液體通過球部迅速(激惹現象);大多數十二指腸的潰瘍面比較小,超聲不太容易發現。
(6)三維超聲對潰瘍面的顯示近似於胃內窺鏡圖像。
胃平滑肌類腫瘤是源發於胃肌層的間葉組織腫瘤,分為良性胃平滑肌瘤和惡性平滑肌肉瘤。
胃平滑腫瘤的聲像圖表現:
(1)聲像圖特徵:
①胃壁內局限性腫物,多呈圓球狀,也可呈啞鈴狀或不規則狀。
②腫物多發生於胃上部,以單發者多見,大小通常在5.0cm以內,但也有達9.0cm。
③腫物呈低回聲,境界清晰、內部回聲均勻或較均勻。
④部分病變腫物的粘膜面伴有潰瘍凹陷。
(2)聲像圖分型:
①腔內型:腫物位於粘膜下,向腔內生長,粘膜層被抬起,斷面上局部胃腔變窄。
②壁間型:肌層有腫物同時向腔內外生長,使腔內粘膜層隆起,腔外漿膜層外突。
③臟外型:腫物主要向腔外生長,漿膜面膨出明顯,粘膜面無明顯膨出。
胃平滑肌肉瘤的聲像圖表現:
(1)腫瘤起自胃壁肌層,形態不規則,周緣回聲略毛糙。內部回聲不均質。
(2)腫物增大可見液化區形成,部分伴有少量不規則增強回聲。粘膜面常有較深的大潰瘍,其潰瘍凹陷的形態不規則,並可與液化區貫通,使腫物內部形成假腔。
(3)肝臟或周圍淋巴結可出現轉移病灶。
胃癌: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於胃竇部特別是胃竇小彎靠近幽門側。病理類型以腺癌較多見。
胃癌分期有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
早期胃癌指病變僅侵及粘膜與粘膜下層,超聲經腹檢查顯示困難,超聲內鏡對其診斷有較大價值。
中晚期胃癌:進展期胃癌,指癌病變侵犯深度已超越粘膜下層,達到固有肌層更深,通常分三型:
①腫塊型;②潰瘍型;③瀰漫型。
徠基本聲像圖改變為胃壁異常增厚、隆起,通常呈不均質低回聲,形態不規則,胃壁結構破壞。
(1)腫塊型:胃壁局限性隆起凸向胃腔,表面不光整者可形成類似菜花狀低回聲或雜亂回聲腫塊,周圍胃壁也有程度不等的增厚。有時可見癌腫破壞漿膜向胃外生長,形成外生性腫塊,並且有與周圍臟器粘連或直接轉移蔓延的徵象。
(2)潰瘍型:隆起胃壁表面形成不規則凹陷,凹底部不光滑,可見小結節狀回聲,凹陷周緣隆起不規則、厚度不均勻,凹陷口僵直。周圍胃壁也可呈不規則增厚、隆起。
(3)瀰漫型:胃壁大部或全部呈瀰漫性增厚、隆起,其厚度大於15mm,粘膜面不規則破潰或糜爛時局部呈強回聲,重者胃長軸斷面呈“線狀”胃腔,空腹短軸斷面呈“假腎征”,飲水后增厚的胃壁更清楚。
殘胃癌的超聲檢查:胃癌術后的超聲檢查重點是靶器官(包括肝臟、腹膜后、盆腔)的轉移病灶的發現。
殘胃因位置深在,受干擾因素較多,超聲檢查不可輕易否定臨床殘胃癌的診斷,應結合其它檢查。
胃息肉分假性和真性兩種。假性息肉系粘膜炎性增生形成;真性息肉又稱息肉樣腺瘤,較常見,是由增生的粘膜腺上皮構成,多為單個。表面呈結節狀,多數有蒂,大小一般不超過2cm。息肉樣腺瘤屬於癌前期病變。
聲像圖表現為胃粘膜向胃腔內突出,呈低回聲或中等回聲團塊,約1-2cm大小,基底狹窄,呈蒂狀。多為單發。改變體位不能與胃壁分離。胃壁各層結構連續正常。胃息肉的診斷應注意與息肉型胃癌及胃巨皺襞症鑒別。息肉型胃癌生長快,多大於2cm,基底較寬,對胃壁有浸潤,附著處可見粘膜中斷。胃巨皺襞症聲像圖特徵為粘膜皺壁回聲粗大,呈“琴鍵狀”。
胃腸穿孔:
(1)腹膜腔內氣體回聲:
患者仰卧位時,可在肝臟前緣與腹壁間的肝前間隙顯示氣體強回聲,其後常見有多重反射。坐位檢查,通過肝臟可以在膈肌頂部與肝臟之間顯示氣體回聲。
(2)腹膜腔積液:
穿孔后的胃酸與膽汁往往先積於右肝下間隙,隨著滲出量增加,滲出液可流向肝腎間隙,並經右結腸外側溝下行至盲腸周圍和盆腔。在這些部位可顯示異常的液體回聲。由於液體內混有胃內容物或形成膿腫,有時不能顯示典型的無回聲區。
(3)常有腸蠕動減弱或消失、腸腔積氣等改變。
(4)穿孔局限者,可形成膿腫或邊緣模糊、回聲不均的雜亂回聲包塊。B超在胃腸穿孔診斷方面有其獨特的優點,超聲檢查對腹膜腔遊離氣體的診斷方面可達到與X線透視相同的效果。有時能夠顯示X線檢查不能發現的局限於肝上前間隙的氣體。而對檢出腹腔內積液則比X線檢查準確得多。特別是在與其它急腹症如膽道、胰腺、婦產科、實質臟器破裂等方面的鑒別,超聲可做為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