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坊鎮

王坊鎮

王坊鎮位於湖南省醴陵市境東部,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鄉鎮企業主要產品有原煤、煙花鞭炮、機製紙石灰、化工材料等,是外貿出口煙花鞭炮產區之一。名勝古迹有建於明朝的大屏山吳楚古剎。

建制沿革


醴陵市轄鄉,位於市境東部,距市府28公里,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2.4萬。鄉政府駐灌沖。轄聯盟、王坊、荷花壠、灌沖、溫泉、楓樹、大嶺、大山坳、屏山、石山、雙石、青平、中洲、木梓、泮川、農場16個村委會。
鎮政府原駐地一村原王姓聚居,故名王家坊,簡稱王坊。1950年屬第一區,1951年屬第二區,1956年為王坊鄉,1958年屬浦口公社,1961年析置王坊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8年9月設鎮。2005年原黃沙鄉的湯家灣、淥石、爛泥、楊林4個建制村划入王坊鎮。
2015年,根據醴陵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撤銷王坊鎮,將原王坊鎮的5個建制村和2個社區居委會劃歸浦口鎮;將原王坊鎮的5個建制村劃歸王仙鎮

經濟概況


王坊鎮鄉鎮企業起步早,鞭炮煙花生產歷史悠久,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20多個國家。已形成鞭炮煙花、造紙、印刷採煤、建材等多種門類。目前,境內有工礦企業43家,其中煤礦企業1家,有證煙花鞭炮企業37家,自營出口企業1家。2005年完成工商稅收867萬元,2006年可完成工商稅收1000萬元。境內煙花鞭炮生產技術先進,小型噴花類產品獨佔鰲頭,在國際國內享有聲譽。冷金線小型煙花生產工業帶已初見成效。
王坊鎮
王坊鎮
傳統農業以水稻為主,產業結構調整后,建立了比較規範的蔬菜、特種養殖協會2個,尤以無公害蔬菜“白玉絲瓜”種植為最。生豬茶油柑橘鮮魚、蔬菜及特種養殖得到較快發展。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8415萬元,其中農林牧漁產值8000萬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4500元,比2005年增長6%。

歷史名勝


王坊鎮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株洲名人蔡申熙出生在此。大屏山主峰高615.7米,山上有屏山寺,號“吳楚古剎”,始建於唐朝,曾兩次損毀重修,1985年全面修繕修復,1987年被列為醴陵市文物保護單位。該鎮還有待開發的溫泉資源。

名字由來


以姓氏命名。王坊鎮在醴陵市東北鄉,鎮政府駐地青彭雪開路,明:醴陵市鄉鎮地名初解山庵,距市區28公里。因“境內一村原王姓聚居,故名王家坊,簡稱王坊”。解放后,鄉、社、鎮均以此命名。這與孫家灣鄉的命名類似,不過是王姓家庭聚居地的王姓村名的簡稱而已。

民心工程


王坊鎮
王坊鎮
在醴陵市王坊鎮,種養戶黃孝宏是一個遠近皆知的“名人”。他通過遠程教育學技術、搞種養,年收入達10萬元,去年被評為株洲市勞模,近日又被評為全省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學用典型,獲“袁隆平科技致富進步獎”。在醴陵市,從遠程教育中受惠的農民已有40多萬人。嘉樹鄉是醴陵市有名的“炻瓷之鄉”,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該鄉一些企業主不敢擴大規模。鄉黨委針對這一實情,組織企業老闆到遠程教育站點集中學習,轉變觀念。近兩年來,該鄉玉茶村就新增炻瓷企業4家,村工業總產值達7000萬元。

下轄單位


雙石村聯盟村清平村中洲村溫泉村
大嶺村楓樹村王坊村灌沖村泮川村
荷花壠村石山村屏山村大山村木梓村

名勝古迹


名勝古迹有建於明朝的大屏山吳楚古剎。
該墓位於醴陵市王坊鎮淥石村淥石組石頭山上,長約2米、寬1.1米、高1.35米,墓室為磚結構,墓牆用青磚錯縫平砌,墓底錯縫平鋪兩層青磚,素麵墓磚,墓室前部臨近墓門處有兩隻醬釉陶罐。醴陵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員經鑒定,認為此墓為宋墓,它的發現為研究醴陵地方經濟及陶瓷製作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旅遊資源


屏山寺

屏山寺位於王坊鄉屏山村大屏山巔。大屏山是武功山由江西省萍鄉市楊岐山西行進入醴陵的支脈,地跨兩省,主峰在醴陵,高615.7米,矗立於群山中。山上林木茂密,天上白雲飄浮,地下煤炭深藏,山谷泉水涌流。從山巔俯看淥江澄潭江,宛如兩條玉帶,不經意飄落在屏山腳下的左右兩邊,煞是好看。
王坊鎮
王坊鎮
屏山寺建於明朝,系磚木結構,硬山式頂,小青瓦蓋面,山門題:“吳楚古剎”。山門內為庭院,有衣缽塔,塔碑題“臨濟眾宗衣缽塔”。還有一株高7米的千年羅漢松。前殿供佛祖,後殿供觀音、關帝、包公。咸豐六年(1856),太平軍瀏陽進入醴陵,大屏山鄰近的士紳,紛紛上山躲避,並築寨自保。
屏山寺曾兩次重修。1950年,後殿受損,寺旁樹木遭濫伐。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封山育林,現又鬱鬱蔥蔥。1985年,群眾捐資修復後進,並全面修繕。1987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神奇泉塘

醴陵市王坊鎮溫泉村的壠中間有一口天然水塘,面積30多畝,塘里的水冬暖夏涼,當地人叫它泉塘。
泉塘的水清,清得可見水底沙石,魚蝦遊動,水草搖曳,看得清清楚楚。有趣的是,冬天氣溫越低水溫越高,即使冰天雪地,泉塘的水溫也在10攝氏度以上。因此泉塘深得當地群眾鍾愛。泉塘一年四季水滿塘,奇怪的是四周無水源,並且塘水面比相隔400多米遠的河水面還高6米。泉塘有史以來沒有枯水之時,從沒有干過底。泉塘的水灌溉著溫泉、楓樹兩個村18個組900畝良田,即使遇上去年這樣的大旱之年,這些良田也不會因缺水減少收成。
泉塘是個天然寶庫。它有取之不盡的天然肥料,塘里生長著一種青苔,肥效相當好。當地農民天晴時把青苔撈上來曬乾放到田裡。當地的吳老告訴我們,解放前,泉塘養活了不少的貧苦農民,這些貧苦農民把青苔撈上來,到富裕人家換米吃。一擔青苔換一升米。泉塘有撈不盡的魚蝦,當地老百姓從不需放魚苗,天天可吃上鮮嫩的魚蝦。裡面的鯉魚顏色金黃,味道鮮美。最大的鯉魚有3到4公斤,鯽魚蝦子更多,勤勞的農民一個早上可網到蝦子五六公斤。泉塘一直姓“公”,不管是誰都可隨時來此撈蝦網魚。
泉塘是當地人的天然樂園,泉塘村的人老小都會游泳。夏天泉塘是孩子們的樂園,他們在這裡游泳、嬉戲、摸魚。連周邊鄉村的大人小孩都來到泉塘游泳。正值盛夏時節,每天到泉塘里游泳沖涼的不下200人。當地的農民也看好這個天然市場,都紛紛在塘邊擺攤設點,搞起了“旅遊經濟”,所需游泳用品可謂應有盡有。